關於感恩真實故事精選

  擁有感恩的心,你亦會感激你的敵人乃至逆境。正是他們激發了你的潛能,使你免於久處安逸的平庸,提高你的逆商,創造生命的佳績。正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野雲飛。”生命因遭逢曲折而絢麗多姿,人生因跌宕起伏而風采動人。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離職,最能看清本質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上海一家雜誌社老總給表妹打來電話,建議她“換個工作環境”,待遇是她現在的三倍。這樣的好事表妹當然無法拒絕,但是她請他們等她三個月。

  表妹請他們等她三個月的原因,是因為她跟原單位的合同還沒到期。我說你跟單位的合同,不是一個月後就要到期了嗎?怎麼要人家等三個月?難道你想幹兩個月義務勞動?表妹說雖然我跟單位的合同只有一個月了,但是我覺得應該給單位足夠的時間去尋找接替我的人。

  一個月之後,單位果然還沒有招聘到合適的接替者。這不是單位的要求高,他們只想招到一個跟表妹差不多的人:老老實實,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雖然還沒有找到接替者,但這並不意味著她走不了。實際上,通情達理的領導儘管捨不得她離開,並且對她的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是他們已經意識到耽誤她的“前程”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既然他們無法給她“好處”,那麼他們就沒有權力不讓別人給她“好處”,所以他們並不阻攔,甚至動員她早點離開,擔心再耽誤下去,上海那邊會變卦。

  坦率地說,表妹也想早點離開,早點到上海去掙高工資,可是她是個說話算數的人,她不能把自己的承諾當做一個玩笑。又是一個月過去了,終於挑選到一個不錯的小夥子。但表妹仍然沒有急於離開,因為小夥子是個新手,表妹覺得她有責任向他傳授自己的“工作經驗”,因此她覺得自己還是不能離開。

  若干時日過去了,表妹把她的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直到他能夠獨當一面,表妹這才依依不捨地去了上海。在離去的頭一天,單位全體人員設宴為表妹送行。那是一個令人動容的場面,表妹的眼睛不知紅過多少次,因為在頻頻碰杯的過程中,她不知聽到過多少次這樣的囑咐:“如果在上海待不下去了,就回來,這裡的大門永遠向你敞開。”

  表妹在上海待了不到四個月,他們的“預言”果然變成了現實。事情發生得太過突然,表妹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搞得她措手不及。忍到深夜,她終於忍不住給原單位老總打了個電話。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她的話音剛落,老總就在電話那頭說:“如果你不嫌待遇低,就回來幹。”“可是,你們已經不缺人了……就算您沒問題,可是其他幾位領導,能同意我回去嗎?”“明天我們開會研究一下,你等我的訊息。”第二天,表妹得到的訊息是:“一致歡迎你回來。”那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表妹都沒弄明白領導們為什麼一致歡迎她回去。

  後來表妹才知道:正是她當初誠實的態度,成了她“絕路逢生”的“救命稻草”。於是她想: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種善因,結善果”吧。

  篇二:有病請找錢醫生

  大伯不止一次地對我們講起一個醫生的聲音,也不止一次地對村裡的人講。

  那一年姐姐突然暈倒,大伯找來了一輛手扶拖拉機,匆匆地把姐姐拉到了鄉衛生院。在鄉衛生院急診後,衛生院的一位大夫說:還是趕快去鄉里的醫院吧,我們的醫療條件畢竟有限,別把孩子耽誤了。拖拉機又連夜把姐姐送到了縣裡的一家醫院,一路上大伯緊張地託著姐姐。到底是縣裡的儀器好,姐姐的病很快被診斷,醫院經過會診決定對姐姐手術。

  這時候醫院有人來通知大伯,讓大伯先交錢,交了錢才能手術。大伯問了數字,顫抖地求那個醫生,說:先給孩子開刀吧,救人要緊,等動過手術,我馬上回家找錢,不行,我把家裡的驢和豬都賣了。那個下通知的醫生說:這是規矩。大伯又求著醫生。那個醫生說:不交錢除非院長特批。這時候,有一個醫生說話了,聲音略帶些沙啞。他急急地說:我來擔保吧!救人要緊,醫院可以扣我的工資,我們現在就開始準備。手術順利做完,姐姐及時得到治療,不久後痊癒出院。

  大伯從此常常唸叨:我永遠記住了那個聲音,那個有些沙啞的聲音。多少年過去了,大伯還常常向我們唸叨起那個醫生,告訴我們他姓錢,心好的一個人。大伯後來有了病痛,家人有病,一定都去那家醫院,去找那個姓錢的醫生。看得多了,大伯和錢醫生成了熟人。有一次,大伯等了好長時間非要錢醫生看。錢醫生終於問他,老先生,你為什麼一定要找我看病?大伯說了多年前姐姐的那一場病。說:我不單是來找你看病,我也是想聽到你的聲音。錢醫生緊緊地抓住大伯的手。

  大伯不久前走了。最後一直住在那家醫院裡,而且是錢醫生的病人。臨終前大伯對姐姐、對我們兄妹幾個說,以後如果有病,你們就來找錢醫生看。

  篇三:一位差生的老師

  當她初任班主任的第一天,他帶領一幫最為調皮的孩子送了她一個終生難忘的禮物——十隻鮮活的蛐蛐。那是他們幾人奔忙半日的結果。

  她滿懷欣喜,小心翼翼地開啟密封的盒子時,鮮活的蛐蛐頓時“吱吱”叫躥起來。她還未看清楚,幾隻黑乎乎的蟲子便躍上了她的肩頭,她一瞬間嚇傻了,竟然絲毫不顧場合與個人形象,在教室裡亂跳亂蹦,驚惶失措,惹得眾人捧腹。

  事後,她氣極了,委屈的淚,順著潔淨的臉龐簌簌而落。她不遠千里,不辭勞苦地從北國之都前往這片荒村支教,卻萬萬不曾想到,這些在貧困中生長起來的孩子,竟然會如此淘氣。

  她一個人,肩負三個年級的課程。偶然,哪位同學病了,她還得充當臨時醫生。一日下來,筋疲力盡。她時常會幻想她所在的城市。直到此刻她才明白,之前那座生自己養自己又讓自己怨聲載道的城市,其實,是多麼美麗與誘人。她不止一次想要回去,可總覺得對不住那些村民。她剛來的第一天,還未當上班主任,便已向那些前來熱情迎接的村民許諾,要在這窮鄉僻壤呆足三年,教會這幫孩子讀書寫字。

  他不喜讀書,即便他真切地知道,知識可以改變他的命運,可以帶他離開這片貧瘠的土地。若按“調皮孩子多聰明”的常理來說,他該是班上最聰明的孩子。一無所有的荒村裡,他總能找到讓大家開心娛樂的法子,他總能讓每一個老師哭笑不得,他總能讓班上的那幾個男同學都聽他發號施令。

  為了讓他有責任心,發現自己的不足,她讓他當了班長。原本以為,頗有威信的他會管理好班上的課堂紀律,殊不知,他卻帶著全班同學早退,逃到後山腰上採野果。

  他的學習成績每次都很穩定,保持倒數第一。所有的老師都對他絕望了,勸她,不要再在他身上花半點心思,他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他不信,說,要證明給他們看,他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

  他逃課游泳,碰上大雨,通身溼透,不敢回家,怔怔地坐在教室裡等待衣服被身體烘乾。殊不知,卻發起了高燒。她揹著他,來不及換鞋,踏著高跟,“噌噌”地邁上山路。他伏在她的背上,微弱地撐著雨傘。

  躺在診所的病床上,他看著她浮腫的右腳,斷脫的鞋跟,一言不發地流淚。她以為他怕自己回家後會被父親責打,於是就輕撫著他的肩膀,安慰地說:“別怕,別怕,呆會到家了,我就跟你爸爸說,你在我家裡補習功課。這樣,你就不會捱打了。”

  他哭得更凶了,“嗚嗚”地喘不過氣。她不知道,他根本沒有父母。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一同南下外出打工,結果,一去不復返。這些年,他與奶奶相依為命。他之所以不敢回家,只是怕年邁的奶奶傷心罷了。

  第二日,所有人都不明白,為何他聽課忽然認真起來了。可與那些故事裡的不同,現實中,本就沒有奇蹟發生。他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在做表面工作,他實在不想讀書,可又不想讓她傷心,只好這麼做了。

  畢業之時,儘管他的學習成績仍舊保持“第一”,可性格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再惡作劇,不再喜歡讓他人難堪,不再內向,孤僻,乖張。短短三年,他便長得高大,強壯,樂於助人,開朗,活潑,如換了一人。

  離去的當天,所有孩子依依不捨地將她送上了山路。綠樹滾滾,模糊了她的視野。她再三驅逐,都無法將他們攆去。她說:“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孩子們站在松濤呼嘯的山間,哭了。

  他隱在人群中,幾次欲上前告別,都未能鼓足勇氣。他多想上前親口說聲“謝謝”,抑或,說聲“對不起”。可最終上前時,卻如鯁在喉,只得奮力地揮了揮手。

  很多年後,在黃土地上徘徊過後的他和當年的父母一樣,踏上了南下的列車。第一筆工資,他用來買了一雙嶄新的高跟鞋。

  她收到這雙高跟鞋時,幾乎都忘卻了他的名字。在城市中,她已經送走了很多屆優秀的學生,他的名字,已在這些記憶中模糊。直到目及盒中的相片,她才恍然記起,那個在很多年前,讓她難堪落淚的大眼調皮男孩兒。

  照片背後,是一段讓她淚溼的拙劣筆跡:“感謝您,老師,直到我們別離的最後一刻,你都未曾將我這位最差的學生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