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心理健康論文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兒心理髮展達到相應年齡組幼兒的正常水平,情緒積極、性格開朗、無心理障礙、對環境有較快的適應能力等都是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培養幼兒良好個性 促進幼兒心理健康

  摘要:通過上述的做法,幼兒的良好個性不斷地被培養出來。家長們在家、園互動的過程中,提高了教育孩子的水平,顯示出了家園共同教育幼兒的力量......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

  《規程》要求:“幼兒園應在各項活動的過程中,根據幼兒不同的心理髮展水平,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幼兒的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許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個性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更是一個人心裡健康的重要標誌。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成功者,無一不是在良好個性的支配下,經過克服重重困難、百折不撓才取得了事業的成功。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目前,我國獨生子女的個性品質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情況。有的幼兒自尊水平低下,自信心極差;有的幼兒膽子小,怕做事,缺乏獨立性意識;還有的幼兒破壞性行為和攻擊性行為極強,使幼兒教育面臨“棘手”的問題......為了培養幼兒從小就有一個健康向上、活潑開朗的好性格,從小就養成吃苦耐勞,做事有信心,敢於在困難面不怕吃苦,堅持到底,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等好品德……做一個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好孩子。我很重視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的培養。尤其是很重視從小班幼兒開始抓起。其目的是為了讓幼兒從入園那一天起,就能在科學的、合理的教育與培養下,克服和改掉在家裡養成的不利於身心發展的消極東西。使幼兒在教師與家長的積極引導和熱情鼓勵中,學會交往,提高意識,規範行為,逐漸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和具備良好的個性品質。為幼兒將來走入學校,適應高速度、快節奏的學校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

  1. 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中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

  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可以萌發幼兒喜歡集體生活的情感。由於幼兒初次離開家庭走進一個陌生的環境,有的孩子會因為想媽媽而哭,有的孩子會因為不熟悉環境而害怕,還有的孩子會因為性格上的問題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老師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在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的培養。

  2. 在遊戲中促使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

  健康的遊戲和有興趣的勞動,滿足了幼兒渴望實踐的要求。有助於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能促進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例如:在玩《開汽車》的遊戲中,雖然無人售票車上沒有售票員,但是,孩子們在遊戲中,還是模仿著無人售票汽車上的聲音,一字不差的重複著:“本車5路,由火車站開往太和醫院方向,全程執行20分鐘......”、“無人售票車,前門上,後門下,票價一元,上車的乘客請往裡面走......”、“請哪位乘客為老人和抱小孩的乘客讓個座位,謝謝您的合作...... ”孩子們在快樂的遊戲中,學會了講文明,懂禮貌,學會了與人交往。

  幼兒的積極性是需要成人激勵和保護的。一旦孩子們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孩子們的情緒就會飽滿,接受教育就會有效果。為了給幼兒提供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我們通過各種有趣的遊戲,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品嚐“吃苦”的滋味,鍛鍊耐勞的意志,感受學本領的快樂,鼓勵向上的精神。例如:在“我把玩具送回家”***收拾玩具的勞動***、“我幫椅子洗洗臉”***擦椅子的勞動***、“我給手絹洗個澡”***洗手絹的勞動***、“我給鞋子扎蝴蝶結”***學習繫鞋帶的勞動***以及“小椅子真聽話”***飯後擺椅子的勞動***等趣味勞動中,孩子們感受到了自己一雙小手的價值。自我服務意識提高了,愛惜物品的情感增強了,自私、懶惰的壞習慣改掉了......懂得了勞動的意義,品嚐了經過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快樂,提高了做事的堅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幼兒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若能積極地參與他們的活動,並在活動中給予幼兒大力的支援,合作和引導,將有助於幼兒形成堅韌的性格和有“主見”的個性。

  3. 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的培養

  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是向幼兒進行良好個性培養的源泉。在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很注重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當時發生在幼兒身上的事情,來創編幼兒能理解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兒歌以及兒童歌曲等。用發生在幼兒身邊的事情,去教育幼兒本人。

  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和優秀的兒童歌曲,使幼兒摒棄了不良的習慣,養成了良好的行為,更為幼兒模仿美好的事物提供了平臺。幼兒在生活中通過講好聽的故事和唱好聽的兒童歌曲,陶冶了情趣,增長了知識,懂得了道理,提高了自信,學會了交往,磨練了意志,健康了心理,規範了行為......例如:孫野桐小朋友很聰明,但是,他的性情暴躁,攻擊性行為很強。他經常欺負小朋友,經常對同伴搞“惡作劇”。許多小朋友都害怕他。為了教育孫野桐小朋友改掉身上的缺點,能與同伴們一起快樂的學習與生活,我們創編了故事“沒人理睬的小猴子”***自編***,並讓孫野桐在故事中扮演小猴子。使孫野桐小朋友在扮演小猴子的過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

  4. 把愛、尊重和嚴格要求融入到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中

  在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把愛、尊重和嚴格要求融入到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工作中,是幼兒的個性得以鞏固和發展的重要保證。幼兒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是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幼兒雖然單純幼稚,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尊嚴;幼兒雖然體單力薄,但是,他們也有渴望參與成人活動的願望......我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要尊重幼兒?尊重幼兒什麼?怎樣做才能尊重幼兒?怎樣掌握嚴格要求幼兒的尺度?我們在學習《規程》和《綱要》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了這方面的認識。我們在與幼兒交往的時候,都非常注意與孩子們保持平等的關係,我們會在孩子們發生“矛盾”的時候,認真傾聽孩子們的爭論。通過爭論,讓幼兒認清自己錯在哪裡,今後應該如何改正。引導幼兒在爭論中明辨是非,學會友好交往和團結友愛,不斷培養孩子們優秀的性格。有一天,老師在與孩子們一起活動的時候,一不小心碰倒了一個孩子。老師立刻給這個孩子道歉。一句“對不起”的歉意,讓這個孩子高興了整整一天。當晚上媽媽來接她的時候,這個孩子高興的告訴媽媽:“今天老師真懂禮貌,她把我碰倒了,還給我道歉.....”老師的一句“對不起”,就讓孩子們有了這麼愉快的情緒,足以證明教師對 幼兒施以愛與尊重的教育是多麼重要。

  在愛與尊重的教育過程中增加“適度”的嚴格要求,有助於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重視把愛、尊重與嚴格要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愛、尊重與嚴格要求中,使孩子們懂得了為什麼要遵守集體規則?為什麼不能“隨心所欲”?通過愛、尊重與嚴格要求的有機結合,使孩子們感受到了老師對他們的嚴格要求,就是在愛他們,就是在尊重他們的。

  5. 家園攜手 共育幼兒

  家園共育幼兒,是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最佳途徑。由於幼兒每天往返於家庭和幼兒園兩個生活場所中,因此,如果孩子們在幼兒園裡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鞏固,幼兒良好的個性培養就得不到銜接,就會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兒就會出現“兩面性”的傾向。這不利於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此,我做了以下幾點工作:***1***向家長宣傳“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幫助家長克服溺愛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孫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應該保持家庭成員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態度;***2***幫助家長走出教育孩子的“誤區”。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合理的培養,不強迫孩子去做不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事情,重視對孩子進行能力培養,引導孩子參加社會活動;***3***真誠的向家長提供有關家教方面的書刊,指導家長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則,如何擺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增強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和檢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4***建立《家園練習冊》,在家園雙方互相反饋孩子“表現”的過程中,加強對幼兒家、幼兒園一致性培養的作用,達到家園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5***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幫助家長不斷端正教育孩子的態度,在引導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過程中,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家園一致的良好培養。***6***經常性的電話聯絡,以最直接、最簡便的方式讓家長們運用自如。它方便了家長的時間,減少了家長的負擔,滿足了家長的心願。使電話聯絡成為一個很好的溝通渠道。

  通過上述的做法,幼兒的良好個性不斷地被培養出來。家長們在家、園互動的過程中,提高了教育孩子的水平,顯示出了家園共同教育幼兒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社會性發展視角下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及對策翟媛媛淄博師專學報2011-03-28

  2、長沙市流動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研究王心爽湖南師範大學2014-06-01

  範文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摘要]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麼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

  [關鍵詞]心理健康;自尊心;良好個性;自控能力

  目前,在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正常的心理健康表現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係融洽、性格特徵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它的發展取決於周圍的物質和文化環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響。

  良好的環境少不了幼兒園、家庭和社群共同組成,形成合力,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環境包括實物環境、心理環境、語言環境等多層次、多側面的環境。它們是按照教育目的為幼兒提供有新穎性、啟發性和引導性的裝置、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調整環境時,也要經常豐富,補充和更替交換裝置、材料、玩具、物品以激發幼兒求知好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滿足幼兒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進幼兒與物質環境之間有益的相應作用,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服務,使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個幼兒感到安全,歡樂,被尊重,為集體所接納,自尊、自信,獲得成功,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幼兒的情緒變化。

  作為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幼兒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認識幼兒素質教育的結構,明確幼兒素質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質的提高,而提高幼兒的心理素質,就要普及和推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園老師及家長的一項艱鉅任務。怎樣去實施呢?老師必須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健康良好的個性。首先要教幼兒學會尊重別人,學會關心別人、學會禮貌待人;其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自制能力,學會寬容別人、善待別人,從而讓幼兒的心理健康正常發展起來。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以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麼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

  那麼,如何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這個問題。

  讓幼兒學會尊重別人,是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首要條件。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良方。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植根於愛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教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燭光,學生美好人生的開端掌握在教師手中,教師只有用自已的愛,才能與學生產生心靈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屬性而達到完美的境界。只有以愛心才能教會學生去愛身邊的每個人,愛身邊的一草一木。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在創造奇蹟,創造新的人。”教師和家長應尊重孩子,作孩子的表率,讓孩子在天長日久的尊重氛圍中,潛移默化地養成尊重別人的好習慣。

  孩子的愛心不是靠強行管束而在一夜之間培養出來的,更不是沒有原則,失去理智的溺愛換來的,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

  注重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和家長應從自身做起,在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時,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孩子。作為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幼兒,教師之間也應該互相關心和尊重,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幼兒之間、家長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多使用愛的語言和愛的動作。

  培養幼兒形成助人為樂、關心社會、熱愛公益事業的良好思想品質,還可以經常開展以下活動:

  如組織幼兒給災區小朋友捐獻衣服、圖書、玩具等物品,組織幼兒向希望工程捐款,參加為殘疾兒童獻愛心等活動,引導幼兒觀看以關愛、善良、正義等內容為主題的作品,把身邊相互友愛的事蹟講給幼兒聽,培養孩子的愛心,從小給孩子的心靈播下愛的種子,是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

  禮貌是人們的道德準則,可從一個人說話用詞、語調口氣、舉止態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養、文化水平。如謙遜文明的語言,恭敬有禮、落落大方的舉止,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禮貌教育要從小抓起,教師要為幼兒創造使用禮貌用語的重要條件的環境,使孩子從小就學會禮貌待人。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教育孩子尊敬長輩。能主動、熱情、大方地向別人打招呼,會問好、道別。

  2、教育孩子當自己不注意影響別人時,會主動誠懇地道歉,當別人影響了自己時能剋制、諒解別人,會說“沒關係、不要緊。”

  3、教育孩子當別人在談話時,不插嘴、不妨礙,成人對自己講話時,要專心聽,不要打斷別人說話。總之,教師和家長要做孩子的模範,處處以身作則,說話要做到溫和有禮貌。

  一個人有無勞動的興趣和習慣,將影響自己的一生。無數事實證明,事業上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熱愛勞動、勤奮好學者。相反,懶惰往往使人愚昧無知而無所作為,熱愛勞動,不僅使幼兒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為幼兒今後的學習、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樹立了幼兒自信、自立,敢於克服困難的精神。

  對幼兒進行熱愛勞動教育,還可以從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開始。如自己穿脫衣服、鞋襪、自己洗手、洗臉刷牙等讓幼兒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和快樂,明白了勞動是光榮的,從而學會尊重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成果。

  當前許多家長由於種種原因,對“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在許多方面需要家長的長期配合和支援。因而對家長宣傳心理方面知識就變得十分必要了。再者幼兒和父母呆的時間長,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識,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進而給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響。所以說創設良好的幼兒園環境和家庭環境是滿足幼兒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2]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