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蝸牛的散文

  蝸牛雖慢,但也有一種堅持的毅力。關於描寫它的散文有哪些好看的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蝸牛

  不久前,大女兒將她家養過的一隻蝸牛送到我家來餵養。蝸牛放在一個帶蓋的玻璃瓶裡,老伴隔三差五往瓶裡丟進一小葉青菜。

  蝸牛喜食菜葉,但吃得極少極少,一葉青菜直到發黃還幾乎完整無缺。有一天,我拿起瓶子進廚房,將瓶子裡的幾葉發黃的菜葉倒出來,不小心將蝸牛也倒了出來,發現蝸牛一動也不動。隨即又將蝸牛放進瓶裡,丟進一葉新鮮青菜。第二天,蝸牛還是沒有伸出身子吃菜葉。我對老伴說:“蝸牛死了,丟了吧!”老伴說:“丟就丟吧!”於是,我將蝸牛倒進了垃圾桶。

  傍晚,下樓倒垃圾時,我突然想起蝸牛的生命力是很頑強的,也許它將自己的身體縮排甲殼內睡眠休息,靜止不動。不管它是死是活,還是放它一條生路吧,重返它喜愛的泥土老家。於是,我將蝸牛從垃圾袋裡揀出來,放到樓前花園裡樹根旁的泥土上。

  散步回來,我又好奇地去瞧瞧那隻被丟棄的蝸牛,驚喜地發現那隻蝸牛全身緊緊地貼附著地面,剛一露出那赤裸軟弱的身體,就趕緊往前移動,如此緩慢,卻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身上揹著的那個硬殼兒,看上去確實是個累贅,可是對它來說很實用,也很重要,無論走到哪裡,隨時隨地可以躲進自己家裡,放心休息,享受安寧,以防不測。

  看來,蝸牛的生命力確實很強,任人踢到什麼地方,只要不離開土地,它就能重新依附於地面,找到它最喜愛的食糧--泥土。它喜歡穿越潮溼的泥土,邊移動邊進食,吃進去的是泥土,排洩物也是泥土。蝸牛與泥土,相互滲透,密不可分,連顏色也差不多,讓人很難分辨。

  世人也許看不起蝸牛這種弱小動物,甚至任意把它踢來踢去。我想,如果大地上的蝸牛們聯合起來,抱成一團,堆積如山,誰還敢輕視它們,欺負它們!

  由蝸牛聯想到當今社會,如果平民百姓、弱勢群體朕合起來,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同奮鬥,這個世上還有誰敢輕視、欺侮我們!讓一切貪官汙吏、黑心老闆、黑幫勢力、社會渣滓在我們面前發抖吧!

  篇2:蝸牛,在路上

  “我想做一隻旅行的蝸牛,把能帶走的都丟棄,把能回憶的都忘記。輕鬆的向前,自由的轉彎,不管是快樂還是甜美,這將是一次徹底的旅行!”

  我很想歌詞所說,做只蝸牛,和清風為友,和白雲做伴,珍惜沿途的泥土和青草!用微笑學會如何面對傷悲!不知是什麼時候,心中所有積鬱的所有不能放下都放下,連同原來性格中的倔強、焦躁和感傷都被沖泡得很淡很淡,正像我不加糖的咖啡。這一切都慢慢地來.....

  這個酷熱的6月,最美的是夜。在身體得到晚風按摩時,你還可以拿一罐冰啤酒站在頂樓看人來人往,聽廝鬧喧譁,你看,被晒得有氣無力的人們又活了!長舒一口氣,你能看到這個學校你平時看不到的美麗。那三輪車的叫賣,那一群俊男靚女親切的嬉鬧,那晚霞映紅了少女流淚的面頰.....不再為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耿耿於懷;不再沉湎於過去!一隻旅行的蝸牛,在領略一路風景!

  而在今晚,在這樣的夏夜,零距離聽著古箏時,心裡反覆在畫著模糊又親切的圖景,是怎樣的畫面呢?是在心中描摹了多少遍的陌生呢?感謝這場音樂會讓我能夠放下壓力,好好地讓思想在音樂的世界馳騁,潑灑!出了空調房,一個人在夜空下若有其事地欣賞所謂的超級月亮,悄悄許下願望。和路邊結識的孩子一起看露天電影,和他們一起捧腹大笑,笨笨地學做出超人的樣子,一路歌,一路歡樂。

  宿舍的窗臺上,我的梔子仍頑強地同酷暑做著鬥爭。我還是不自覺地想,它的生命也該是在笑的,慢慢行走的。

  蝸牛,在路上!

  篇3:蝸牛在爬

  葉子無聲的飄落在頹坯的角落,透過一片竹林,幾米陽光稀弱的灑在青石板路上,如此野鶴般地漫步於此,只是突然有幾分羨慕古人獨坐幽篁,以琴助興,借蕭伴奏的閒雲生活,只是我既無器樂,不會彈奏,更少了一份淡然清逸的心境。

  當葉子滑落,掠過肩頭,掉落在腳下,有些落花無情的淡淡哀傷的詩意,我看清了上面的紋路,正是生命刻下的痕跡,可是我卻無能為力,這是自然的規律,如同人的生老病死,只能遠遠的敬畏。

  作罷,繼續向前踱著,才發覺所走的這條石板路我已走過多次,只是曾經都只是少了駐足,看著過往的背影,都那麼匆匆,彷彿看到了自己求學南方一年來的縮影,也是那麼匆匆,只能奔跑,疲倦了卻不能像葉子那樣灑脫地落下。

  現實的生活世界,愈快的生活節奏,讓每個人的空間都那麼擁擠,那些灰頭埋面的身影,機械地寫著奮鬥二字,還會有誰來顧及這些稱之為過眼雲煙的風景。曾經人們為了麵包而活,有了麵包,又為什麼而活著呢?

  我們承受著這個時代給我們的壓力,看著報紙上排著長龍的人才招聘市場情形,聽著每年增長得甚微可憐的就業率,連我這個還在所謂的象牙塔裡掙扎的書生也茫然擔憂,也許是有些太過庸人自擾,也質疑現在的自己,原來曾經決心不要僅為麵包而活的念想,成了別人眼中的天真,這個時代的天真!

  也看慣了正值風華的我們機械地三點一線式,人未老,似乎心卻先蒼,習慣了成長,算不上是成熟,卻也不再稚嫩。

  想很多,著實有些漫不經心,慵懶地走著,像湖岸邊的那隻蝸牛,放慢一拍,緩緩地爬。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尋找到底哪裡有藍天?

  走走停停原本就是生活的過程,沿途有美景為何不欣賞而行,倒羨慕起且行且酒且歌,大飲,大醉,大笑,大唱,反而來得豪邁灑脫些,雖然十九餘年來未曾醉過。我還是會相信,麻木於行屍般生活的人必會被生活所麻木,但是似乎這已是一種氾濫。是我想太多,還是思考帶來的必然的憂慮。

  看身邊的每個我們機械的活,誰敢說,我已然灑脫?

  但是,畢竟人生不是做夢,恍惚間就人約黃昏。是該學張愛玲說的,趁年輕為何不多幹幾件不是循規蹈矩、被機械式設定的壞事兒,和一群男孩子打籃球,然後一身汗臭,把喝不完的礦泉水澆頭上,從此,不小肚雞腸,不輕易掉淚;一個人,一個包,來一場奔向遠方未知美景的旅行……

  我該怎麼說,那隻蝸牛還在爬,重重的殼裹著輕輕的仰望,陽光看著它的臉,看著看著我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