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讀書筆記

  《伊豆的舞女》是一篇中篇小說,也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讀這篇小說,大家如何寫心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的著作之一,以前是知道有這本書的,只是未曾拜讀。近日忽聽得山口百惠所唱的電影主題曲才曉電影早已有存,歌中典雅古樸的韻味,懷舊的叄絃琴,讓我對電影有著莫名的期待。

  小說是我在電影后讀的,也許是自己不善於形象思維吧,覺得電影是要比塬著好多了,並進這也是川端康成先生早期的作品,電影的拍攝他也參與了其中,多年的積累和歷練,自然會多出一份歲月的厚重與成熟。

  “誰知道那些賣藝的會在哪裡歇腳呢,哪有客人就會到哪兒去,在那兒歇腳。誰叫她們是賣藝的呢,只有四海為家。”

  舞女們是一群走江湖賣藝的女人,在伊豆的相遇只是應為川島——一個高等學校的學生,離開孤獨的生活一次獨自旅行。小舞女該有十七八歲吧,這樣一個猜想卻是川島學生式懵懂愛戀的開始。小舞女呢?“我眺望著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樹似的,伸長了雙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淨了身心,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嗤嗤笑出聲來。她還是個孩子呢。 ” 只是身份的差異,舞女像候鳥一樣四處瓢潑,川島卻鐘要回東京的。

  我是不懂日文的,在讀小說時才明白為什麼榮吉要饒了而行,也只是身份的差異:

  “乞丐、巡迴表演的藝人禁止入村!”

  身份的差異讓我懷疑,這是怎樣的戀情呢?

  川島因薰子的緣故與藝人們相識相知相交,可處處都存在著歧視,她們向路人彎腰致歉,只能住在擁擠的小酒店,每當川島請她們去自己所在的旅館玩時,榮吉的岳母總會一打擾川島學習為由,而其他人也只有默默地離開。唯有的一次卻也要付出不小代價。看著薰子玩的如此的開心,也只有純真的幼稚才會那樣的無憂無慮。當川島讀書給薰子聽時,卻又是該走的時刻了。

  薰子還是個孩子,可她卻註定是個舞女,就像她撿起給川島的手杖一般脆弱,在榮吉的孩子九九之日時川島選擇了離開,塬本是要和薰子出去玩的,但仍發生了變故,這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她們是四處賣藝的女人。那一晚十四歲的薰子看到自己與川島間不知從何而來深淵般的距離,哭泣的淚水也無法洗淨的黑暗。當駛往東京的號角響起時,那揮動的白色手帕再也聽不到學生帽的唿喊。

  可愛的小舞女手提大鼓,還會走在雨過天晴的旅途上嗎?

  篇二

  一連三篇川端康成的小說也不覺得累。儀式因為篇幅短,二是因為情節很簡單。

  有的作家在發展情節之前喜歡先寫寫景物,這讓許多著急知道故事下文的讀者抓耳撓腮。若是看這篇小說,抱著這樣的心態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全部小說的情節就是一個學生,趕上了一家在旅行途中的巡迴藝人,學生對這家人中的一個女孩兒產生了別樣的興趣。這女孩兒是舞女。路上他們有互動,也許當在溫泉學生看到女孩兒裸體的時候他達到了高潮。最後男學生還掉了眼淚,原因是他跟這群巡迴藝人分別了。

  從情節上來說,這個小說無聊到了一定程度,喜歡金庸或是大仲馬的讀者對這本書的興趣會在看完5頁之後徹底消失;對島國文化產業有特殊期待的人看完後也許會產生“褲子都脫了你就讓我看這個”的感受;也許只有喜歡《洛麗塔》的同好們才會抱著獵奇和文化比較的心態來對此書一探究竟。

  實際上這篇小說,甚至川端康成很大一部分創作都要從細微處去體會。如人物微表情的變化反應的細小情緒的變化,窗外門邊不起眼的景物;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緒互動。這些才是《伊》與眾不同的地方。

  篇三

  一直對和日本有關的事物有著某著牴觸情結。下意識去排斥相關的一切。

  去接觸,才發現自己的狹隘,是不瞭解的偏見。

  去接觸,才發現其中的一些美好,它們本就存在。

  看《非誠勿擾》,我跟朋友說,我可以因為這個片子喜歡上葛優。我還想說,裡面清新淡雅的北海道和人物風情,也讓我窺見了屬於那個隔水相望鄰邦的美麗。

  我說自己是一個包容的人。

  然而,包容不是說到的,包容是去實踐,去體驗。

  包容,不存在任何事先的偏見,它應該是以一種海納百川的開放心態,去了解,去接觸,去挖掘這個世界……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獨到之處。

  用一雙嬰兒般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呈現到眼睛裡將是不同凡響的驚人美麗。

  用一顆柔軟的心去體悟,落在心坎上的將是無與倫比的美好感覺。

  文字,載著所思所感,更是傳遞著人世界最美好的人類情感。可以行走世界之前,先去閱讀世界。記得老克說,當他越是去到世界更多的地方,越是發現人類的最本質的東西和情感都是一樣的。我讀川端康成的小說,便體驗到了那種於人最本質的純真和美好。

  一個民族於一個時代,有他獨有的情感標記。川端將它們植入文字。

  《雪國》、《古都》為川端帶了諾貝爾獎的榮耀。一種隱忍而美好的人的情感在川端的筆端緩緩流出。風景和人物,一切都給人淡雅而默然溫暖的感覺。

  相比這兩篇,我更喜歡《伊豆的舞女》,篇幅更加短小,卻承載了一點也不少的情感。它在我腦海裡呈現出了一幅又一幅美好的圖畫:

  在幽谷樹木蔥蘢的山林道上,主人公急匆匆行路去追舞女一行,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目的,只是簡單地被吸引罷了。步履匆匆趕上,不好意思倏然放慢速度,只得保持急速超過,直到被招呼才同行。而步於其後的舞女與同伴開始小聲地討論,是心中歡喜的舉動罷了。

  那麼清新、自然。

  ……

  主人公清早坐船要離開舞女一行,在主人公同送行的伴來到船頭,本以為不會來的舞女卻已早早地等候在了碼頭。靜靜地蹲在那裡等著,臉上先一天的濃妝豔抹依然在臉上。到主人公坐上船,那個還是孩子大小的舞女什麼也不肯說,什麼也沒說。無言的分別。船駛離,在船上主人公不顧有旁人在,只是眼淚它來了,他便將它流出來了。故事以分離而告終。

  那樣簡單、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