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冉阿讓讀書筆記

    巴黎聖母院的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由於被逼無奈為其外甥偷了一塊麵包,殘酷的社會與法律判處他苦役十九年。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當時的冉阿讓,這麼一位身強體壯的年輕人,既然會為了給自己的外甥填飽肚子而去偷竊一塊麵包,難道社會連一個小孩也養不活嗎?難道這麼一位年輕人連養活自己和一個小孩的機會都沒有嗎?難道這就是當時所有窮人要面對的現實嗎?可想而知,當時的法國社會窮苦潦倒到了什麼程度,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腐敗到了什麼程度。再者當冉阿讓被捕後,居然被判了19年的苦役,這樣的量刑不是太重了嗎?而且他的動機是情有可源,難道不該從輕發落嗎?這個社會的同情心在哪裡?它司法制度的合理性在哪裡?這難道不是對當時社會最強有力的控訴嗎?

  篇二

  當冉阿讓刑滿出獄以後,這個社會對他的態度令人不可思議,似乎這樣的人就沒有生存的這個社會上的權利了,飯館容不下他,百姓害怕他。這樣的待遇使他沮喪痛苦到了極點,他內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想要報復這個社會,他不該受到這樣的待遇。在這樣的時刻,我想可能只有上帝能夠拯救他了。在與一位唯一可以接納他的主教接觸後,他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衝擊,找到了真正的自我,那個已經被仇恨所包裹的自我,那個當初願意為一個小生命而去偷竊的自我。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儒家學派的大師,孟子說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是這個社會的醜惡現實使我們自己丑化了,我們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篇三

  冉阿讓在受到主教的感化以後,他便隱姓埋名並轉型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打算以德報怨,儘量地用自己賺來的錢去幫助那些窮人,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正是由於這種高尚的德操,他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愛戴並極力地推薦他當市長,這樣一位勤政愛民的馬德蘭市長出現了。本來當個小商人也就相安無事了,可偏偏又當上了市長,成為了當地真正的風雲人物,這就惹來了很多人的注意。好景不長啊,一位名叫沙威的警探發現了他的密碼,認出了馬德蘭市長正是當年的苦役犯冉阿讓,於是乎他們兩個人之間的較量就從此拉開了序幕。一個無怨無悔依舊老老實實地為社會出錢出力,一個死死地認定這樣的一個苦役犯不可能痛改前非,他一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陰謀。兩個人之間就上演了一出出貓捉老鼠的遊戲。沙威警探絕對是一位盡心盡職的好警察,可他受這個醜惡社會的薰陶太久了,變成了這個社會統治階級的工具,他們養的劊子手,他只對這個社會普遍價值觀服務,似乎怎麼也容不下一位洗心革面的苦役犯。雖然在後來的較量當中他也看到了冉阿讓那令人敬畏的表現,但他始終還是很難相信,因為他見過太多的這種人了,沒有一個會真正變成好人的,他似乎就不覺得這裡會有一個意外。我覺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沙威警探的錯誤判斷是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以及社會制度的侷限。我們不能過多的要求他,要知道他也是社會的犧牲品啊,從他最後的結局中我們就能看出。

  篇四

  晚年的冉阿讓似乎有過那麼一段幸福的時光,他與自己收養的小女孩珂賽特度過了一段相依為命的日子。但是老天似乎還是不太眷顧這位“滿身是傷”的老人,他還是被認識的人發現了,因此他也差點就葬送了女兒的幸福。在這種抉擇的時刻,他再一次選擇犧牲自己,在心愛的女兒和女兒的幸福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寧願一個人孤獨終老。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內心還是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女兒,為自己對社會所奉獻的愛無怨無悔……

  他這種在愛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無私真的很令人感動,有人說愛是自私的,而我說愛應該是無私的。他活著,儘管命運離奇多磨難;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閤眼。生來死去,是人生自然地規律;晝去夜來,也同樣是這樣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醜惡社會對人性的摧殘,也看到了“愛”對於社會的重要性。我很幸運能生活在這麼一個美好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家庭裡,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福。當然我們的社會也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公平的問題、貧富差距的問題、道德文化缺失的問題,但我相信只要全社會的成員齊聲為這個社會的進步發展吶喊助威,並給出自己實際的貢獻,那麼更美好的共產主義就離我們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