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寓言故事的傳奇作品

  寓言是一種重要的文體,是人類文學寶庫和文化傳奇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寓言故事的傳奇作品,希望大家喜歡。

  篇1:終身不遇

  從前,洛陽有一個人,總想做官而一輩子都沒遇到做官的機遇。時光如流水,幾十年彈指一揮問。這個人眼看著自己頭髮已白,年紀老了,不禁黯然神傷。一天,他走在路上,不禁痛哭流涕起來。

  有人看見他這般模樣,感到很奇怪,於是走上前問他說:

  “老丈,請問你為何如此傷心呢?”

  這個人回答說:

  “我求官一輩子,卻始終沒有遇到過一次機會。眼看自己已這樣老了,依然是一身布衣,再也不可能有做官的機會,所以我傷心痛哭。”

  問他的人又說:

  “那麼多求官的人都得到了官,你為什麼卻一次機會也沒遇上呢?”

  這個老人回答說:

  “我年輕時學的是文史,當我在這方面學有所成時出來求官,正好遇上君主偏愛任用有經驗的老年人。我等了好多年,一直等到喜好任用老年人的君主去世後又出來求官,誰知繼位的君主卻是個喜愛武士的人,我又一次懷才不遇。於是,我改變主意,棄文學武。等我學武有成時,那個重視武藝的君主也去世了。現在繼位的是一位年輕的君主,他喜歡提拔年輕人做官,而我,如今早已不年輕了。我的幾十年光陰轉瞬即逝,一輩子生不逢時,沒有遇到一次做官的機會,這難道不是十分可悲的事嗎?”說罷,他又哭起來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認準了某個遠大目標,並且腳踏實地、始終不渝地去努力拼搏,總是有成功機會的。然而,一個人一受到挫折就改變志向,自然只會一事無成。

  篇2:活到老學到老

  晉平公作為一位國君,政績不平,學問也不錯。在他70歲的時候,他依然還希望多讀點書,多長點知識,總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實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歲的人再去學習,困難是很多的,晉平公對自己的想法總還是不自信,於是他去詢問他的一位賢明的臣子師曠。

  師曠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學多智,雖眼睛看不見,但心裡亮堂著呢。晉平公問師曠說:“你看,我已經70歲了,年紀的確老了,可是我還很希望再讀些書,長些學問,又總是沒有信心,總覺得是否太晚了呢?”

  師曠回答說:“您說太晚了,那為什麼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不明白師曠在說什麼,便說:“我在跟你說正經話,你跟我瞎扯什麼?哪有做臣子的隨便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一聽,樂了,連忙說:“大王,您誤會了,我這個雙目失明的臣子,怎麼敢隨便戲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認真地跟您談學習的事呢。”

  晉平公說:“此話怎麼講?”

  師曠回答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好學,就如同獲得了早晨溫暖的陽光一樣,那太陽越照越亮,時間也久長。人在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好比獲得了中午明亮的陽光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強、時間也還有許多。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雖然已日暮,沒有了陽光,可他還可以藉助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怎麼明亮,可是隻要獲得了這點燭光,儘管有限,也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好了,的確如此!我有信心了。”

  誠然,不愛學習,即使大白天睜著眼,也只能兩眼一抹黑;只有經常學習,不論年少年長,學問越多心裡越亮堂,才不至於盲目處事、糊塗做人。

  篇3:蒙鳩築巢

  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巧,剛剛入門不久,他就要與王子期比賽,看誰的馬車跑得快。可是,他一連換了三次馬,比賽三場,每次都遠遠地落在王子期的後面。

  趙襄王這下可不高興了,他於是叫來王子期,責問道:“你既然教我駕車,為什麼不將真本領完全教給我呢?你難道還想留一手嗎?”

  王子期回答說:“駕車的方法、技巧,我已經全部教給大王了。只是您在運用的時候有些捨本逐末,忘卻了要領。一般說來,駕車時最重要的是使馬在車轅裡鬆緊適度,自在舒適;而駕車人的注意力則要集中在馬的身上,沉住氣,駕好車,讓人與馬的動作配合協調,這樣才可以使車跑得快,跑得遠。可是剛才您在與我賽車的時候,只要是稍有落後,你的心裡就著急,使勁鞭打奔馬,拼命要超過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時常回頭觀望,生怕我再趕上您。總之,您是不顧馬的死活,總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心。其實,在遠距離的比賽中,有時在前,有時落後,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論領先還是落後,始終心情十分緊張,您的注意力幾乎全都集中在比賽的勝負上了,又怎麼可能去調好馬、駕好車呢?這就是您三次比賽、三次落後的根本原因啊。”

  趙襄王賽車時心不在馬,終致失敗的教訓說明: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專心致志,集中精力,掌握要領,不計功利,努力將每一件事情做好。如果過於患得患失,為名利所累,往往會事與願違,把事情的結果弄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