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寓言故事的詞語

  探索寓言故事的教學方法,挖掘蘊含在寓言故事中的教育價值就顯得非常重要,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白帆和木槳

  在寬闊的江面上,漁船撐起白帆順流而下。

  白帆鼓滿了風,推送著漁船前進。它欣賞著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那就像一張巨大的白蝴蝶的翅膀,多神氣,多威風!

  於是,白帆嘲笑起躺在船舷旁的木槳了:“木槳啊,你這個又無能又懶惰的傢伙,漁船衝波踏浪,飛快地前進,全靠有我這張帆!你呢?什麼事情也不能幹,只會躺在那裡睡懶覺!”

  木槳一聲不吭,好像真的睡著了。

  傍晚,漁船要返航了。漁夫解開纜繩,白帆“刷”地從桅杆上落下,捲了起來。接著,漁夫拿起木槳,點破江水,划動起來,漁船便掉過頭返航了。

  白帆焦急地喊起來:“為什麼把我捲起來呢?為什麼使用那無能的木漿呢?”

  “哈哈,現在你該明白了吧?”木槳帶著嘩嘩的水聲,說:“你只能在順風的時候神氣十足!而我,雖然本事不大,卻肯於逆風而上!”

  :笨人熬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笨人,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動腦筋、不加思索,常常做出一些糊塗事來惹人家笑話。

  有一次,他在家裡熬一鍋菜湯。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試試鹹淡合不合適,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湯出來嘗。這人喝了一點湯,咂了咂嘴巴,覺得似乎淡了一些,就隨手把裝著剩湯的木勺放到一邊,抓了一把鹽撒到鍋裡。這時,鍋裡的湯已經加上鹽了,而木勺裡的湯還是原來的湯,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來的那勺湯來嘗。嘗過以後,他奇怪地摸了摸腦袋,又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地說:“咦,明明加過鹽了,這鍋湯為什麼還是這麼淡呢?”

  於是這個人就又抓了一把鹽放進鍋裡,但他還是沒有覺察到自己究竟在哪裡出了差錯,仍舊還是去嘗勺裡的湯。勺裡的湯自然還是淡的,他就又以為鍋裡的湯鹽還是不夠,於是又往鍋裡拼命加鹽。

  就這樣,木勺裡的湯始終沒有更換過,他也重複著嘗一口湯、往鍋里加一把鹽的過程,也不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一滿罐鹽經他這麼一折騰,已經見了底了,可他還撓著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見鬼了,為什麼鹽都快要加完了,鍋裡的湯卻還是鹹不起來呢?

  這個笨人實在是辦了一件傻事,通過沒有加鹽的湯來評定加過鹽的湯。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若總是通過相對僵化的區域性來判斷全域性的情況,又和這個笨人的錯誤有什麼兩樣呢?

  :拔苗助長

  田野裡,大片大片的莊稼沐浴著陽光雨露,茁壯成長,一派勃勃生機。也許你看不出莊稼每天都在長,但它卻是實實在在地長高了起來。

  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天天都必須到地裡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溼,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頭來,和著汗一起往下淌。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當勞動了一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後,便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一句。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裡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一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一陣焦急又湧上心頭。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麼你們一點都不體諒我,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高……”他一邊唸叨,一邊順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線頭,線頭沒拔斷,卻出來了一大截。宋國人望著線頭出神,突然,他的腦子裡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麼沒想到,就這麼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一躍而起開始忙碌……

  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莊稼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麼多……”他邊說邊比劃著。“什麼?你……”宋國人的妻子大吃一驚,她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裡去。可是已經晚了,莊稼已經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人無力強行改變這些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