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隨筆

  秋雨給人憂傷,在憂傷中大家的隨筆怎麼寫?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恍若許久,沒有聽過秋雨的淅瀝,今次聽來竟和青剎古寺那密集的木魚聲有些相似。

  窗外沒有梧桐,也沒有芭蕉。雨就這樣滴滴答答地打在水泥地上,白白的陶瓷瓦上,泛起一縷縷淡青色的雨霧向周圍漫延,慢慢的遮了遠處的屋,遠處的樹。

  山不見了,船不見了,江不見了,那條直直的道也只剩了短短的半截…

  潮溼的空氣中流動著料峭的寒意,風從身邊擦過,扯破了一綹綹的頭髮,拂在冰冷的臉頰上起起落落。

  陽臺的欄杆上,有幾片落葉,不知從什麼地方過來的。四周除了青灰的水泥,沒有樹,也沒有花,或許是風覺得應該添上幾片葉,來點綴著這空蕩的秋色。為著這幾片葉,我也知已漸入秋季。

  本已覺得秋太過於悽美,再添上這雨,就覺得這琴已拈不下去,這曲已和不下去,這筆水墨竟也濃的散不去…

  風在屋裡來去的徘徊,簾子飄打在窗櫺上一起一落的反覆,幾片葉在雨中一搖一晃的擺動,灰白的天空下,一圈圈淡色的雨霧逐漸變濃,漸漸地染了對面的屋,漸漸的染了天空,漸漸地把我也染成了深色…

  篇二

  時令雖已是冬天,但我仍難以忘懷那秋雨綿綿的秋天。

  或許是季節與年齡某種意義上的巧合吧,已過不惑之年的我越來越喜歡上秋天這個季節了。看著落葉凋零、萬物迴歸的景象,聽著秋雨敲打紗窗的滴答聲,我的思緒總會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如果沒有任何干擾的話,這種狀態會持續好久好久。

  我喜歡文學,但看過的文學書籍少之又少;我喜歡寫作,但從不投稿,更談不上發表。這似乎讓人很費解,但事實確實如此。從古到今,各朝各代的文人大家我也略知一二,但真正用心去了解,去讀懂一個人的卻幾乎沒有。上學期間,曾經年少輕狂偏愛文學的我就夢想將來去當作家,當記者,當律師,很少想過做一名教師。然而事實卻和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當作家、記者、律師?沒門!做教師沒耐心?那就去鍛鍊一下你的耐力,一輩子足夠了吧?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漫長的二十年就在這混混沌沌中過去了,初中語文課本版本換了一輪又一輪,不變的是那一顆不安分的心。忙碌的日子終歸忙碌,休閒的時候依然手足無措。歲月染白了雙鬢,狹小的空間禁錮了驛動的心。從此,與時俱進成了一句空話,與時俱老卻成了不可逆轉的規律。老則老唄,老有所依也算不枉此生。偶爾一次與他在電視裡相遇,我被他博學、善思、獨到的見解所折服。於是,一本本,一篇篇,一句句,一字字,他的作品,百讀不厭。我彷彿變了一個人,從小到大,我從未這樣認真去讀過一個人的作品,而且持續時間這麼久。從他的作品中,我瞭解了他的身世,他的追求,他的人格。明白人生要有所追求,就必須學會放棄。在他的引導下,不出國門,我遊遍了大半個歐洲,領略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這位尊者就是當代大文豪餘秋雨先生。

  回想秋雨綿綿的日子,走在大自然中,觀賞著四周迷濛的景色,耳邊迴響著淅淅瀝瀝的雨聲,與秋雨相伴,我倍感神清氣爽。如今靜坐家中,暖意融融,桌上茶霧繚繞。倚著沙發,手捧香書一冊,在輕音樂的低迴輕吟中,與秋雨同行,豈不也是一件快事!

  篇三

  相對於圖片,更喜歡的是文字。那些頹廢的---對,喜歡寫字的人都喜歡“頹廢”這個詞。那些頹廢的文字更能讓人迷醉。

  也僅僅是喜歡而已,不論圖片還是文字,都做不好。充其量,做個俗人。

  你能體會那種身不由已的感覺嗎?你徒有一具軀體,但它不屬於你自己。你的靈魂在你軀體之外遊走,在你軀體之外流離失所。

  你每天坐在鋼筋混凝土的房子裡對著一堆鐵器哭笑打鬧,你希望在別人的悲歡離合裡找到自己的影子。你嚮往充滿泥土氣息的鄉下生活,可以坐在池塘邊聽蛙聲陣陣,看月兒彎彎,可是你又害怕那裡的蚊子!

  每一個清晨你都會覺得充滿蓬勃生機,可每當黃昏來臨的時候你會覺得無比淒涼。

  你希望自己獨一無二,可是沒有誰會把你捧在手心。

  你在無數無數個流水般逝去的日子裡,再也做不回原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