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感言隨筆

  聽課應該得到一些啟示,那寫了哪些感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小學數學聽課感言

  數學看似嚴肅、枯燥,尤其在課堂教學中不如語文課堂生動、豐富,不如語文課富有感情色彩。但如果用心上好一節數學課,仍會讓你收穫到意想不到的快樂。學生學得也輕鬆,自然而然地願意上數學課。要讓學生願意上數學課一定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不管做什麼事,只要有了興趣,才能認真地對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直是許多數學教師關注的問題。根據幾年來數學教學的經歷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首先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教學科感興趣,自然就帶動了學生上數學課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作一名用心的教師,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細節激發學生興趣。比如數學課本中的“你知道嗎”,從中有很多常識,如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它是怎樣傳到中國的?人的心臟一年要跳多少次?諸如這類的問題學生也是很感興趣的,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滲透給孩子們,他們會被數學課的豐富而吸引,自然對數學課就產生了興趣。

  第二,從生活中捕捉數學,讓學生覺得數學課堂很親切,很有用處,而不是枯燥的數字累積。

  數學源於生活,只有從實際出發,才能便於操作,容易理解。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教學應寓於生活實際,且運用於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絡,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比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真正讓學生自己動手量身邊的物體,用自己身體部位作測量工具測量或估計路程的遠近或物體的大小長短。還有,在學習統籌方法和等量代換時不防讓學生親自體驗一下它們在生活中的作用,完全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做一做,換一換。

  要讓數學課走進生活並不難,只要我們用心去琢磨,自己先用心去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就能引導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去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自然也就愛學數學,愛上數學課。

  第三,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

  課堂上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每一個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應該做到:學生能做的一定讓學生做,學生能說的一定讓學生說。這樣,才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著與合作者。而不是全部知識的“統帥”,全部知識都要由教師一個人來和盤托出,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樣的教學學生自然不會產生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創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經常給學生提供能引起觀察、研究的環境,善於提出一些學生既熟悉而又不能立刻解決的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和尋找問題的答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一些研究的機會,多一些成功的體驗、收穫的快樂。

  總之,課堂應該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課堂應該是學生獲得自信的地方;課堂應該是師生智慧碰撞的地方;課堂應該是煥發出生命活力的地方。只要我們用心去教學,相信會有這樣的課堂,讓我們都為有這樣的課堂而努力吧!

  篇2:數學聽課感言

  小學數學教學隨筆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絡,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尋求知識背景 激起學生內需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 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於現實生活 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裡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數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感悟數學的價值。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絡,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一***尋求知識背景 激起學生內需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二***利用生活原型 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三***用於現實生活 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裡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篇3

  以前聽課,總是很緊張,因為聽完之後要給人家評課,可是我總是找不到一點可評之處。聽人家說如果聽一節課聽不出問題就是自己沒水平了。所以之後的聽課裡我總是做作的為難自己去找人家露出的馬腳,然後又去為難別人,可謂煞費苦心。明明是鑽牛角尖,還自鳴得意顯與眾不同,真是不敢回想那副假面孔,想著想著就想掌嘴!不過醒了就好,醒了就好。

  最近聽了幾節優質課,發現每一節都是那麼平實、真實、紮實,小組合作真的就在合作,小組成員配合得是那麼的融洽,老師上課是那麼的輕鬆,恍然間似乎明白了一些聽課的東西。聽課,聽得並不完全是課本身,聽得是人,是人的一種長期積累的經驗。有句話說得很好——你的經驗就是你的威信。也有人會說你沒有做過就沒有發言權。換句話,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很多事情必須要親身體驗,要去嘗試,然後才能獲得真正需要的東西。課堂並不需要花架子,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然後用學生最能夠接受,最樂於接受的形式傳授給他們。我在關注上課老師如何教授知識的同時,更關注他組織課堂的方法和技巧,而這恰恰是教學建議書籍所沒法很詳細給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