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助學貸款還款違約分析及應對策略論文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等部門聯合釋出了《關於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若干意見》。《意見》表示,為切實減輕借款學生的經濟負擔,將貸款最長期限從14年延長至20年,還本寬限期從2年延長至3年整,學生在讀期間貸款利息由財政全額補貼。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析高校助學貸款還款違約分析及應對策略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析高校助學貸款還款違約分析及應對策略全文如下:

  伴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和高校收費制度的實行,為了更好地解決機會公平問題,作為“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高校助學貸款應運而生。高校助學貸款政策從1999年部分城市試點到2000年全面推行,截至目前己接近有17個年頭,高校助學貸款一方面幫助數萬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順利完成學業,另一方面隨著還本付息的到來,違約問題日益凸顯,助學貸款工作的持續性開展受到嚴重製約。因此,深入分析違約原因,以期找到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迫在眉睫,對健康有序地推進助學貸款工作,幫助更多有需要幫助的人具有重要意義。

  1高校助學貸款現狀

  為了兌現“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諾言,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多種形式並存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如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助困獎學金、勤工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以及特殊困難補助等,形成了“獎、助、貸、勤、補”5大貧困大學生幫扶體系。然而,在實際中獎助學金指標有限,勤工助學佔用時間收入較低,難以滿足貧苦學生學習生活所需。與之相比,助學貸款成了覆蓋面最廣、資助力度最大、最有利於幫助貧困學生解決經濟困難的一項重要舉措。

  高校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意在幫助貧困學子支付完成學業所需費用的信用助學貸款,是一種純粹的信用助學貸款,其本身無擔保、無抵押和質押,同時也是貧困學子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助學貸款惠及數萬貧困家庭,幫助數萬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作為貸款受益者的大學生,理應懷揣一顆感恩的心,按時還貸,回饋社會,然而,相較於銀行一般個人貸款,高校助學貸款的“違約率”卻一直居高不下,嚴重製約了助學貸款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因此,深入挖掘問題根源、分析違約原因以及提出應對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高校助學貸款還款違約原因分析 貸款學生誠信缺失,誠信意識薄弱國家助學貸款屬於純粹的信用貸款,其本身無擔保、無抵押和質押,導致其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作為高素質群體之一的大學生,理應具備較高的道德水準和信用觀念,然而,當今多數大學生往往缺乏誠信意識,未意識到誠信觀念成為個人不可或缺的財富。誠信作為人類文明賴以生存的基石,是現代文明的基礎,是現代無論經濟生活還是社會生活都應該遵循的準則。當前由於尚未健全助學貸款償還制度,少數貸款學生自貸款之初就抱有僥倖心理,鑽政策的空子,蓄意拖欠貸款,導致了嚴重的違約現象。

  2. 2就業難,收入水平低,還貸經濟能力有限

  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剩餘勞動力越來越多,不景氣的就業形勢造成了許多大學生畢業即意味著失業,職場的大學畢業生來說,經驗欠缺的求職壓力使得他們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導致貸款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即使找到工作,收入也比較低,而助學貸款原則上要求學生畢業後幾年內還清,壓力較大。貸款學生大多來自家庭經濟困難的農村或者偏遠地區,畢業後還面臨著分擔家庭經濟負擔等一系列問題,面對還款、就業難、工資水平不高等現實,心有餘而力不足,也是造成還款違約的原因之一。

  2. 3貸後管理不力,追繳難度大

  從申請到還款,助學貸款涉及時間跨度相對較長,即學生在校期間和就業兩個時期。學生貸款後將來是否違約,除在校期間輔以誠信、感恩教育外,更多的是貸後跟蹤管理。目前,助學貸款相關工作由高校和省助學工作管理中心負責,但實際貸後的跟蹤和教育工作只有高校在做,由於高校生源的複雜性,學生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地和居住地相當分散,不定期更換聯絡方式,這種情況下高校也沒有足夠能力對貸後還款行為進行跟蹤、教育和監督。缺乏相應監管機制,難免不少貸款學生忘了自己的還貸責任,造成還款違約。

  2. 4徵信、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獎懲機制

  助學貸款是一種純粹的信用貸款,從理論上來講,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信用貸款實施的前提。在信用社會裡,對個人信用有不良記錄者的事後懲罰有較大的約束力。然而,我國的徵信制度還處於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個人信用體系還不健全。

  助學貸款管理辦法只是要求學生按要求填寫助學貸款合同,承諾畢業離校後向貸款人提供工作單位和通訊方式,並沒有明確規定銀行貸款如何收回。這些權宜之策的措施,單純把貸款人的道德準則作為還款的保證,並無機制上的約束力,一旦借款學生不重視信用必然會造成違約。此外,國家沒有制定專門的法律約束借貸雙方的權利義務,只是依靠合同,威懾力不大,當違約者的違約失信行為得不到懲治時,必然出現違約率升高的惡性迴圈。

  3高校助學貸款違約應對策路

  3. 1提高學生信用意識,大力開展誠信、感恩教育

  強化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加強誠信觀念是國家助學貸款風險控制的根本。高校應積極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多渠道宣傳助學貸款知識,作為貸款受益者的大學生,面對社會的關心和幫助,懷揣感恩之心,按時還貸,回饋社會,從入學之初心理上就認同畢業後必須按時還貸的思想。助學貸款作為人生的第一筆貸款有必要使其明白誠信還貸的必要性以及違約對本人今後生活的影響,大多數畢業生是不願意留“誠信汙點”的,幫助借貸學生培養現代信用觀念,增強誠信感恩意識,有助於提高還貸率。

  3. 2提高借貸學生就業質量,增強其還貸能力

  助學貸款幫助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畢業後的就業質量直接決定了其是否能按時還貸,為此,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提供多方位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質量是對借貸學生按時還貸最直接的支援和幫助。高校可在學生畢業前根據市場需求對貸款畢業生進行崗前培訓,加強其專業技能和就業技巧,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鼓勵學生靈活就業、自主創業,提高就業競爭力,使其早日具備還款能力。

  3. 3強化貸後管理,加大追貸力度

  助學貸款其點多面廣的特殊性,對貸後管理提出了挑戰。一方面在校期間除加強學生還貸教育工作,還可幫其制訂還款計劃,以便畢業後按時還款,另一方面學生畢業後加強資訊溝通,利用助學貸款管理系統採集借款學生最新的***以及就業去向等基本資訊,還可建立校友資訊庫,使其成為貸後管理的重要聯絡資源。

  3. 4建立健全大學生“誠信檔案”,建立有效地獎懲機制

  應在全國統一建立完善的大學生“誠信檔案”,隨著個人徵信系統的完善,對於拖欠助學貸款的學生,其個人貸款違約記錄可供全國各金融機構依法 “信用汙點”一旦留下,不良信用記錄將更多影響到借貸人以後的日常生活,如申請信用卡、貸款買房、買車等都可能被銀行拒之門外,信用資訊的廣泛傳播,其社會懲戒性不容忽視,一處違約,處處受阻。

  對於按時還款的學生,應給予一定的優惠及獎勵,在個人徵信系統上可單獨對其標註,在今後的貸款中給予優先考慮,建立有效地獎懲機制,珍惜信用記錄,按時還款,降低違約行為。 助學貸款是一項惠國惠民的工程,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加強誠信、感恩教育,以期突破助學貸款工作困境,開啟長期良性迴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