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運動小常識有哪些

  跑步是一種健康有益的運動方式,那麼大家知道跑步中有哪些小常識嗎?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跑步小常識一:腳的著地方式

  跑步落腳時,應該是腳跟著地好還是前足著地好?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腳的著地方式因人而異,小編在這兒給大家分析一下腳後跟先著地的優缺點。

  腳後跟先著地的優勢

  1、從動作的難易程度來說,腳後跟著地的動作我們可以輕鬆完成,不需要任何學習就可以掌握。而前腳掌先著地這一動作是個技術活,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鍛鍊學習。

  一般來說,專業的賽跑運動員都是前腳掌先著地,而跑步愛好者大多數都是腳後跟先著地的。

  2、前腳先著地對小腿肌肉的耐力要求很高,而腳後跟先著地對肌肉耐力的要求就相對要低一些。

  腳後跟著地的不足

  1、腳後跟先著地容易造成類似於剎車制動的狀態,會減弱向前的速度慣性。

  2、據科學研究表明,腳後跟先著地對關節的衝擊力較大,而前足先著地對關節的衝擊力可以降低一半。科學家指出,從生活進化的角度來說赤足跑步更健康,然而現實生活中並沒法實現。

  3、腳後跟先接觸地面的話,踝關節處於鎖死的狀態,這是踝關節緩衝較差,容易引起脛骨疼痛。

  4、從腳接觸地面的時間來考慮,腳後跟接觸地面的時間比較長,支撐腳轉換的時間也會變長,這樣很難維持長時間的跑步。

  跑步小常識二:手臂的姿勢

  我們在奔跑時會自然地擺動手臂,那麼正確擺手臂的姿勢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在跑步時不要僵直手臂和緊握拳頭,應該是保持放鬆的狀態。我們可以將手臂自然地彎曲在腰線以上,不要太低也不要太高。兩個手臂前後交替擺動,和腿部動作成相反的方向。

  大家可以發現,短跑運動員在奔跑時手臂是完全前後擺動的,而長跑運動員卻是略帶弧度地擺動。優秀的運動員都不會把力氣花在擺動胳膊上,也就是說跑步時不要激烈地擺動手臂。

  跑步小常識三:呼吸

  很多人跑步堅持不下來的原因就是,沒有調整好呼吸,感覺喘不過氣來,沒法跑下去了。小編在學生時代參加1500米比賽時,發令槍一響,各位選手像離弦的箭一樣往前奔跑,我也隨著他們狂奔過去。但沒到半分鐘,小編就覺得喘不過氣來,奔跑的腳步也就放慢下來了。因此,在跑步的過程中,調整好呼吸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跑步愛好者會選擇每三步一呼、每三步一呼的節奏,無論運動量多大,都能保持這樣的呼吸頻率。其實,關於跑步時的呼吸頻率,有一套完整又繁瑣的公式。作為跑步愛好者,不要死記硬背這些複雜的公式,只要記住在跑步時,我們要保持深度和有規則的呼吸就可以了。在奔跑的過程中,我們會自主的調節自己的呼吸,跑得快了,呼吸也就跟著變快了。很多跑步者用口呼吸或是口鼻同時呼吸,確實如此,僅僅用鼻子呼吸是完全不可能吸入足夠多的氧氣的。

  跑步小常識四:步長

  很多長跑愛好者最大的問題就是步長過長,因此沒法堅持跑下去。大家在跑步時千萬不要為了追求速度和時間而邁出過大的步伐,這樣會對身體造成很多的傷害,長期下去會引起足部和腿部的肌肉和骨骼的疼痛。

  小編在這兒建議大家,跑步時每分鐘最佳的步頻是180步。那麼一個跨步,也就是左單步和右單步的兩個單步,這個週期應該是90步。如果超過這個步數,不僅會對關節有損害,也不容易讓我們堅持跑下去。

  跑步小常識五:跑鞋

  上文說到,最佳的跑步方式應該是赤足跑步。但是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我們在跑步時肯定要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關於跑鞋的選擇,專家和跑友的說法也很多。

  據科學研究表明,鞋子起到緩衝力的效果最大也只有10%,完全依賴高科技的鞋子容易引起足底肌肉功能的退化甚至是喪失。緩衝鞋會延緩足部接觸地面的時間,支撐耐磨型跑鞋比較重,這樣會拖慢腳拉回至腿部的時間,而後足帶有緩衝的跑鞋會引導我們腳後跟先著地。小編在這兒建議大家,我們跑步時應該選擇平底、輕薄或者是柔軟的鞋子。

看過跑步小常識有哪些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