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課堂教學論文

  在教育學教學實踐中,以現代的科學教學思想為指導,通過“以讀促學”、“以疑促學”、“以辯促學”、“以做促學”等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其綜合素質。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教育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嘗試》

  摘要: 在教育學教學實踐中,以現代的科學教學思想為指導,通過“以讀促學”、“以疑促學”、“以辯促學”、“以做促學”等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其綜合素質。

  關鍵詞: 教育學 教學方法 教師 學生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後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這就是說: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有個方法問題。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教和學的手段,它包含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因素,教師的教應該為學生的學形成一種趨勢及創造一定的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近幾年,筆者以現代的科學教學思想為指導,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其綜合素質為宗旨,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摸索與嘗試,形成了一套具有個性的教學方法,並在實際中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一、以讀促學

  葉聖陶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是:“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他的這一教學思想就是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教師的教學目的,它與中外現代先進的教學論的觀點是一致的,即“教學生學會學習”。這種“新的教育精神使個人成為他自己文化進步的主人和創造者。自學,尤其是在幫助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是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啟動學生自學的內部動力,給與學生充分發揮大腦潛能的時間和空間,具體步驟是:

  1.導讀。為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求知慾,引導學生明確閱讀的方向和探析重點思考的線索,自學前,教師指出學習的內容和要求,以板書的形式提出包含教育教學原理、突出教學重難點的思考題,然後,根據自學內容的多少,是精讀還是略讀,給出相應的閱讀時間。

  2.自學。自學時,為培養學生專心致志、持之以恆讀書的風氣,指導學生養成邊閱讀邊思考,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教師應在課堂內巡視,瞭解學生的閱讀速度,注意力是否集中,閱讀的圈劃評點是否到位,是否有閱讀上的不理解等,針對上述不同的問題,應採取不同的措施給與及時的提醒和點撥,以保證閱讀的良好效果。

  3.複述。閱讀完畢,教師要求學生不要翻看教科書,用自己的語言,把所看內容有條理、有重點、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同時,針對所出示的思考題,分別請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或複述,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一些學生一回答問題就照著書整段地念,以致形成思維上的惰性。

  4.講解。教師根據學生閱讀及回答問題時所反映出的普遍存在又難以弄懂的問題,結合教材進行講解、點撥,幫助學生掌握規律性的知識。

  二、以疑促學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人的思維活動通常由問題而引發,存疑、質疑最容易引起人的探索反射,並引導人努力去解疑,使未知轉化為知。古代學者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的規律及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絡,巧設疑問,鼓勵學生質疑,尋找問題的解決途徑。

  1.設疑。備課時,教師根據學科的知識結構,每堂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一系列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的思考題;在學生自學時,板書或口述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和思考;還可以在匯入新課時設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在新舊知識比較中設疑,喚起對學過知識的回憶。

  2.質疑。在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疑問,說明學生在思考,而學生的質疑又能幫助教師去發現學生學習時存在的問題,促進教師提高教學,也能幫助其他同學開拓思路。由於學生知識能力及對問題與分析的不同,自學中,他們會提出五花八門、層次不同的問題,這時,教師不要因為有些學生提出問題過於簡單或者教師自己一時也能以回答,就搪塞或敷衍了事地應付學生,而應該對學生的每一個問題作認真的回答,至於一時答不上的問題,要誠懇地告訴學生,待課後思考成熟後再答覆學生。對於所有敢於提出問題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表揚和引導,鼓勵他們不要顧及什麼,要善於大膽地、有創造性地發問、質疑,深入鑽研。

  3.解疑。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有的問題可以進行啟發式解答,有些較難的、涉及知識面廣的問題,教師則可以幫助學生展開分析。在學習“小學教育與義務教育”這部分內容時,有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1***我國義務教育的年限為什麼是九年?可不可以延長几年?***2***“義務教育法”的第十條,指出: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我上學時,為什麼還要交錢呢?問題看似簡單,卻反映出學生的困惑與不解,因為這些問題涉及我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的水平,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我國人口的現狀,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等。學生難以從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所以,教師應幫助他們分析、解答。有的問題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再去仔細閱讀教科書,自尋答案。還有的問題則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提高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以辯促學

  《學記》中指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在學生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學基礎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時,教師可運用討論、辯論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如,在學習“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意義”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主題為“是否有必要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辯論賽,過程是這樣的:

  1.辯論前,提出辯論主題,講清辯論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到圖書館閱讀收集有關資料,到見習小學對小學生進行調查,瞭解新時期少年兒童在思想品德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要求學生認真寫好發言提綱。

  2.辯論時,在正方和反方的主辨陳述各自的觀點後,引導學生圍繞主題聯絡實際自由發表見解。辯論雙方運用心理學中的有關兒童心理髮展特點及其規律的理論知識,引用獲取的資料和調查到的及親朋鄰里小學生的例項展開了有理有據的辯論。學生思維敏捷,思路清晰、語言流暢,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3.辯論後,教師給辯論雙方予以評價,肯定優點,指出問題,進行小結。由學生評選出最佳辨手,然後佈置課後作業,即寫一篇辯後感想。

  這類辯論、討論會可促使學生通過對所學內容的辨與論,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培養其對問題的鑽研精神和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

  四、以做促學

  我國知名的教育改革家陶行知在二十世紀前期,就強調教育要與實踐相聯絡,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育學的教學目標是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教育基礎理論,還要讓學生初步掌握和學會教學的技能,“小學教育學教程”中的部分內容實踐性很強,如,教學論部分的“小學教學的實施”就是以教學技能和能力訓練為主的課題。學生缺乏的就是教學經驗,只有通過教學技能訓練,才能幫助他們逐步形成一定的教學能力和應變能力,把所學的教學理論運用於實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學技能的訓練可按下列步驟進行:

  1.示範。***1***向學生提供一些示範性的材料,如,優秀教師教學實錄的書面材料、教案等。***2***組織學生到小學見習,觀摩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3***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組織學生觀看特級教師、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影,可觀看教學的全過程,也可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選取一個教學片段播放。示範的目的要明確,教師要做好課前的各項資料的準備,做好組織工作,對學生提出觀摩的目的和要求。

  2.訓練。在學生了解有關教學理論和觀摩教學示範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選擇小學的一篇語文課文或一個數學課題,作匯入新課的設計,然後,在課堂上指名學生逐個充當教師登臺講課,時間為五分鐘左右。

  3.評析。練習後,教師和學生一起依據教學技能運用的方法和要求進行討論、分析和評價,總結和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共同改進。教師在評價時,一定注意方法、方式,措辭要委婉,並提出指導性建議,幫助學生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的昇華。

  運用上述教學方法,應該處理好下列關係:***1***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作用。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主動地掌握教學內容。***2***課堂講授與指導自學。教師對知識的講解要把握好講的尺度,防止“過”與“不及”,應緊扣教學的重點,對學生進行點撥和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讓學生獲得“自悟”。在教學中倡導使用自學輔導法,但要防止“放羊式”地讓學生自由閱讀,教師應從教科書內容出發,提出問題,指導學生自學、閱讀,並進行必要的講解或討論,歸納出知識要點。此外,還要處理好知識和能力、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等的關係。

  教學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運動過程,任何好的教學方法都是相對的,並且在不斷髮展。因此,教師應根據各門課程和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教學物件的個性和差異性,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南京師範大學編.教育學[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組編.小學教育學教程教學指導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陳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