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研究論文3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最常見的教學手段之一,也是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研究論文,歡迎閱讀!

  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研究論文篇一: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

  1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策略

  1.1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效益

  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迅速進入課堂,使學生能夠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情境設定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情境創設的目的要明確,同時情境的設定也要與時俱進,具有時代氣息,此外,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現今小學教材比較重視情境的引入,不僅僅只是文字,圖片以及故事性的文字比較多,所以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情境教學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雖然數學主要是與數字打交道,但是與我們的生活也緊密相關。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可以與生活緊密相關。比如說教師在講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紙質的正方體和長方體沿邊展開,將展開圖放在桌子上供學生觀察。然後讓學生自己數一下一共有多少個面,然後觀察一下各個面的大小,最後讓學生自己思考如何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對整個立體圖形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情境中學生不僅學到了一定的知識,而且也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第二,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問無疑是一種比較方便而且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養成善於思考問題的習慣。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是指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提問,進而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程的學習,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比如說在講解“平均數的應用”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用在超市購物的情境給學生出幾個求平均數的題,然後讓學生進行回答。將問題與生活結合起來,無疑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創設一定的遊戲情境。小學生具有愛玩的特點,因此教師可以在數學課上組織學生做一些小遊戲,讓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獲得一定的知識。比如說在學習“確定位置”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一個學生隨便改變自己的座位,然後讓其他的學生準確說出轉變後的位置。

  1.2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正確的教學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目前,我國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討論法,問答法,演示法,多媒體技術等。教學方法越來越多樣,因此,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成為教師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講授法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學方法,講授法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取大量的知識,同時還可以讓教師比較準確地掌握課堂動向,缺點就是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人認為講授法就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其實不然,講授法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但前提是教師在講授過程中一定具有啟發性。除此之外,問答法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提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同時也可以瞭解學生對課程的瞭解情況。教學方法的選擇關鍵在於課程內容。比如在講解圖形時,教師最好運用演示法和提問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對圖形有一個準確而感性的認識。而代數的學習就需要以講授法和練習法為主,讓學生在短暫的時間內掌握好大量知識。比如說在學習“小數的乘除法“等內容時,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主要以講授法為主,因為這部分內容本身就是抽象的,所以教師應該以啟發式的語言與方式講解這部分內容,進而促進學生對這一部分的學習。

  1.3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個學生每天被家長或者老師逼著才能夠好好學習的話,那麼對於這樣的學生而言學習就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反之,如果學生樂於學習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課堂效率,而學習情感的培養關鍵在於師生間和諧的情感。如果一個學生喜歡一個教師,那麼他就會將這門課學好。師生間良好的關係如何建立呢?主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教師尊重學生,學生才會尊重教師。師生之間保持一種和諧的關係,無疑會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喜愛之情,進而喜歡某一門功課。第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一定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髮揮自己的能力。第三,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如果一個教師過於偏心,那麼學生就會產生對教師的厭惡情緒。學生如果建立了有效的學習情感,那麼他們就不會將學習作為一項令人頭疼的事,而是會自覺完成學習任務。

  2結語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是十分必要的,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進行有效性教學。進行有效性教學主要做到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效益;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作者:趙符生 工作單位:海南師範大學

  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研究論文篇二: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研究

  一、建立和諧平等的對話機制,以激發學生參與互動

  在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中,事實上就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性和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學習的一個過程。這是一種合作、交流和溝通的過程,這種活動過程是以生生和師生之間進行互動作為體現形式的,而相反的,教師那種獨白式的講解和權威式的教授就難以實現理想的互動效果,良好的心理環境與和諧、寬鬆的外部條件有利於課堂教學的互動。為此,建立和諧平等的對話機制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互動的前提條件。和諧平等的對話指的是所有學生的參與,應當包括生生與師生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是彼此之間心靈的溝通,只有如此,才可以實現彼此思想的融合。教師應當及時地反饋學生的回答,以使學生學習新知,也只有如此,才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相反的,倘若這種對話機制是不平等的和不夠和諧的,那麼學生就感受不到寬鬆的環境,不能夠毫無顧忌地敞開自己的心扉,表達自身的感情,這種互動教學是不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師需要堅持以學生作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多多地激勵學生、肯定學生和尊重學生,以使和諧平等的氛圍充滿整個教學課堂,從而實現理想的互動效果,大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要求所有的學生集體參與,強化互動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有效的互動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一些學生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得比較懶散,為此,教師需要使這部分學生都參與進來,以防止學習熱情不均衡情況的出現。因此,教師在實施互動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儘可能地使層次不一樣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互動教學中,以使這一部分學生呈現自身層次的思維能力,從而激發不一樣層次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應當體現出學生手中學習工具的作用來,以使學生通過藉助學習工具探究新知,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從而有效地體現出層次不一樣的學生的思維水平。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認識平行四邊形的時候,先將一個長方形的框架呈現給學生,再順勢一拉,就變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再引導學生考慮: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有哪些呢?學生就能夠通過自身所認知的長方形對平行四邊形的特點進行推導,像是對邊相等和平行等。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對平行四邊形進行認知,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互動中,倘若有的學生遇到難題了,那麼教師就應當指點學生,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有效地推動與調控學生的學習。在實施互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傾聽和觀察,在恰當的時機提示學生,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少做提示和不做提示,而對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可以提示得多一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一些探究的方法和策略,以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有所發現,從而獲得進步和發展。當然,有些學生在動手操作學具的過程中,會比較盲目,像是有的學生在使用拼圖形的時候,僅僅是感覺好玩,卻不明確自己拼圖形的目的。這時,教師不可以直接批評學生,而是需要進行有效地引導和啟發,以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但能夠得出數學結論,而且還能夠深入地體會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藉助生活經驗,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常常需要藉助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例子對數學問題進行說明。這就要求教師藉助一些生活經驗,實施課本知識實踐化和生活經驗課本化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當懂得善於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認識人民幣的時候,不實施傳統意義上僅僅是寫出價格與兌換的教學模式,而是要事先備好一些教學工具,並且組織學生加入,在班級中模擬現實場景中進行購物交易的情境,扮演買賣的角色。這樣,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當學生碰到難題時,教師將一些有意義和共性的問題加以提煉,再有效地指導學生,就會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輕鬆,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實施互動教學,學生會比較樂意地參與,從而真正地實現數學課堂的高效互動教學,大大地提高教學質量。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只有實施互動式的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思想,將互動教學的理念深入地貫徹下去,以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施莉麗 工作單位:浙江省富陽市富春街道富春三橋小學

  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研究論文篇三: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提升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問的前提

  小學生年齡較小,且具有活潑好動、精力旺盛等特點,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的學習動力就是興趣,而數學一直被大多數孩子認為太過枯燥和乏味,在學習時很難提起興趣。因此,教師若想要使孩子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來,那麼就要想方設法激發孩子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如何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將關係到數學的教學效果。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問題設計的帶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理,從而產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先提問道:“生活中有什麼東西是圓形的呢?”學生們便回答道:“足球,車輪……”接下來,教師繼續提問:“那麼足球為什麼是圓形的呢?如果做成三角形又如何呢?”這個問題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立即產生了興趣,很多學生舉手爭前恐後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中,教師逐漸指引學生認識了圓形。又例如,在學習乘法口訣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愛玩遊戲的特點來設計一個乘法口訣的遊戲,在黑板上畫出一棵大蘋果樹,然後拿起早已準備好的蘋果卡片,在每張卡片背後寫上不同的乘法口訣,並提問:先把卡片背後的乘法口訣補充完整,再將蘋果貼到黑板上。學生們立即被貼蘋果的遊戲所吸引,積極的參與到回答問題的遊戲中。運用遊戲提問的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2課堂提問的啟發性要強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提問學生時要理解提問的目的和意義,提問並不是單純為了提問而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層的理解問題的性質。因此,在提問時,教師應遵循由淺到深,由感性到理性,逐漸引導,循序漸進的提問原則。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採取先設問,再反問的提問形式,這樣能夠有效的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知識,並對問題加深了印象。例如,在學習異分母的加減運算時,教師在明確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加減運算後,便逐漸將學生的思維引到異分母的加減運算上,啟發學生構思出異分母運算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建立通分的理念和性質。在提問時從簡單逐漸轉為困難,使學生有目的性的進行思維轉變,並有序的思考問題。又例如,教師在講解“角的認識”時,先在黑板上畫出幾條射線,然後問學生:“除了直線以外還發現了什麼圖形?”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和思考,不僅找出不同的角邊與角之間的關係,還了解到角的基本知識。通過以上實踐過程,能夠看出一個啟發性的問題,往往使學生產生聯想並且有所領悟,啟發性的問題能夠將原本難以理解的問題變得簡單化,尤其是數學這種需要思維意識較高的學科,啟發性問題就變得尤為重要。

  3根據學習進度及時追加補問

  教學是一個逐漸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最初教授數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理解數學的性質,吸引學生的興趣。之後,隨著教學內容的逐漸深入,學生已經慢慢掌握了一些數學知識,但這並不意味著達到了教學目的,相反應更進一步的追問,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例如,當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平均數的運算後,教師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追問:我們小學6個年級一共有1200個學生,請問每個年級平均有多少人呢?學生通過運算,很快便算出每個年級平均有200人,接著教師便追問道:“是不是每個年級肯定有200個人呢?”學生對這個問題開始還摸不到頭腦,但是很快便反應過來,意識到並不是每個年級都是200人,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平均數的意義,使學生加深了對平均數性質的理解,從而提高了數學教學效果。

  4培養學生靈活的創新思維

  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並不僅是教會學生認識數學,提問也僅僅是教學活動的開始,學生能夠認識數學並熟練運用數學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才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提問來培養學生靈活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從實踐的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通過直觀的解決方式鞏固記憶。例如,有一個數學問題是這樣的,一個被染色的正方體,切成若干個小正方體,有哪些正方體有顏色,幾面有顏色。這個問題若是放在書本里用枯燥的語言文字來提問學生,那麼很難激起學生的思考興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下進行手工製造,運用自己的理解方式來做出一個正方體的模型。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們紛紛拿出自己動手做的模型,這時教師再問道“有幾個正方體是有顏色的?”,學生們便拿出自己的模型,很快就找到了正確答案。通過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參與到數學實踐活動中,同時還培養了靈活的創新思維。

  5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最常見的教學手段之一,也是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引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若想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那麼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和愛好來設定出符合學生的問題,這樣才能在實踐中發揮出教師的主動能動性,從而有效的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作者:張斯琴 工作單位: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第一小學

  看過" 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研究論文"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