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論文4篇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求知慾望強的特點,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論文,歡迎閱讀!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論文篇一

  一、使教材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

  創設問題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將教材內容改編得更貼近生活實際,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還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親近感,增強求知慾望。例如,在教學“兩位數的加減法”時,我就結合書本上的內容,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情境,如“小紅跳繩跳了105下,小華跳了95下,小紅和小華共跳了多少下?”“爸爸今年45歲,小麗今年9歲,爸爸比小麗大多少歲?”“爺爺給了小華50元去買鋼筆,買鋼筆需要23元,售貨員應該找零多少元?”等問題情境。這些問題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數學問題。學生很容易“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的探索中,學生在課堂上樂學、愛學,感覺生活就在課堂當中,課堂成了探索生活問題的場所。

  二、創設生活遊戲情境,讓數學知識融入生活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求知慾望強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數學活動中快樂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例如,在教學“乘法口訣”一節內容時,我就開展了“小小超市”這一數學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服務員與顧客,在“超市”進行“購物”或“售貨”的交易活動。比如,1千克西瓜是2元,你買5千克西瓜是多少元?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服務員”與“顧客”之間進行交流、溝通,學生在交流中不僅能夠鞏固、熟練數學知識,還可以體會到數學知識對於生活的重要性,鍛鍊自己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有效地解決生活問題。數學活動遊戲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活動交流、溝通中使數學知識自然內化為一種能力。

  三、將數學課堂引入生活,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鞏固數學知識

  小學生動手操作的慾望很強烈。使數學知識能夠與學生的生活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當中,這也是使學生掌握知識、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學過圖形面積計算以後,我引領學生到學校操場去實地測量一下學校操場的面積。在學習了“圓柱的體積”時,我讓學生測一下圓柱形水桶的體積,引導學生如何能夠測量出水桶的底面周長、求得半徑、測量水桶的高度,然後進行計算。再如,讓學生測量一個長方形池塘的容水量,教師引導學生先測出水塘的長與寬,然後讓學生將池塘的高轉移到地面上來測量。這樣,既調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有助提高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技能。

  四、創設開放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應該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小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比較強,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需要在長期的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中逐漸形成和增強。在數學教學中,注重設定開放性的數學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例如,小明家距學校1000米,小華家距學校是1200米,小明與小華家相距多少米?這樣的問題情境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學生往往會想當然的來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學生結合生活情境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與探究。通過探究學生清楚瞭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可以有多種,其問題的答案也有多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這樣的情境,有助於學生從實際生活的多個方面去思考問題,促進學生用不同方法來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總之,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師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使數學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參與數學課堂體驗。教師要在數學教學技能目標的設計上和具體實施教學活動的課堂上,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參與生活體驗為手段,積極營造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生活情境及動手實踐中獲取數學知識,增強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

  作者:龐麗燕 工作單位:新疆伊犁州特克斯縣喀拉託海鄉寄宿制中心小學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論文篇二

  一、更新觀念,提高認識,自覺加強教師自身素質修養

  學習、提高的途徑有很多,報紙、雜誌、網路、研修、培訓、參與課題研究等,汲取先行者的成功經驗,充實、修正自己。只有提高了自身素質修養,才能學高為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居高臨下、遊刃有餘。要以新世紀民族素質對人才的要求為指導,重新認識小學數學教學,這樣才能自覺地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自覺實踐素質教育。只有想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才能在數學教學中從各個方面想得更深遠些。首先,我們要更新教育觀念,轉變角色,然後,研究、學習現代教育的教法、學法,恰當地處理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關係,走出“傳道授業解惑”的誤區,不能把自己僅僅看成是知識的傳授者。我認為,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師角色應是小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數學教師要甘於俯身傾聽、做學生心靈的朋友;用關心尊重和接納態度,努力理解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對學生的一些數學思想和發現給予支援肯定和鼓勵,真正承認學生中蘊藏著巨大的智力因素。做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引路人,在平等的、和諧的、互動的新型師生關係中學習數學。

  二、關注個體,重塑自信,全面提高小學生數學素質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數學教師對一節小學數學課應該考慮的是,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小學數學課的學科特點。更多的關注在教學中是否做到讓全體學生都能願意主動的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我認為,應該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上多下功夫。學生的自信,主要來源於學習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具體幫助,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逐漸形成。我的做法是,瞭解我的學生,針對我的學生設計數學活動。無論是新授課、練習課,還是實踐活動課,我都會讓不同學習程度學生有事可做,學有所得。例如,進行一題多解的應用題教學活動,我提出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一部分學生可以只做自己會做的一種解,解答正確;一部分學生至少要做兩種解,檢驗解答結果是否正確,並且彙報解題思路,解答時先算什麼,從哪裡入手;還有一部分學生必須做兩種以上的解,檢驗解答是否正確,彙報做不同解時的思考方法,不同解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這樣做,教師的備課設計可能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卻能夠保障每一位學生在數學課上,有機會體驗、從事數學學習與應用活動的過程。他們通過自身的不斷認識和實踐,使數學文化知識和數學能力在自身的發展中內化,逐漸形成和發展他們的“數學化”思維意識與“數學化”地觀察世界、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素質,逐漸縮短了和那些數學思維敏捷的同伴的距離,增強了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面對一次次小小的成效,我體會到了和學生一起成長的快樂。

  三、培養興趣,主動參與,充分發揮每位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

  素質教育就是充分發揮每個人潛能的教育。它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包括性格、興趣以及對學習的不懈追求和進取精神,提倡把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作為發展教育、進行教育活動的目標。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素質教育,我們教師就是要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角色,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在數學教學中不但要教學生學數學,還要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能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生活實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尋找規律,獲取技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如何能使學習成為快樂的活動呢?在教學中,我努力創造“樂學”的氣氛,儘量藉助一些事物、圖片、課件,創新情景,使單調、抽象數學學科課堂精彩紛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激活了學生思維。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新奇的學習情境,例如,教學“分數與小數互化”時,教師說:“請同學們報出一個分數,老師不用做除法,便能馬上斷定這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學生驗證了幾個分數後,覺得老師講的話千真萬確,感到十分好奇、有趣,這樣便調動了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濃厚興趣。興趣產生動力,學生就會主動參與數學的演示、操作,進而求證,而且不厭其煩。

  作者:賈建國 工作單位: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魏崗鄉中心小學

下一頁更多精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