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育的探索論文

  創業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學生潛能,以開發和提高學生創業基本素質,培養學生創業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教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職業學校應強化創業教育》

  摘 要:本文從創業教育的定義入手,闡述了強化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及創業教育的內容,提出了開展創業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創業教育;意義;內容;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3-016-02

  創業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學生潛能,以開發和提高學生創業基本素質,培養學生創業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教育。與傳統的就業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幫助學生去尋找工作崗位,而是重在給學生尋找或創造工作崗位的方法。通過創業教育,可使職職業學校畢業生轉變單純尋求崗位的就業理想,樹立自身建立崗位的創業意識和創業心理品質,掌握一定的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從而為畢業後走向社會創造條件,即給予學生“點石成金”的戒指。

  一、強化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

  1、加強對學生創業教育,是職業教育自身深化改革,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一個沒有文化知識和技能的人固然不是時代需要的人才,然而一個只會讀書而沒有創業意識的書生,在這客觀的現實環境和市場競爭面前,縱有滿腹經綸也會寸步難行。因而,現代人才全面發展的綜合要素應該是:知識+能力+創業意識。但是,在當前職業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著“職教普教化,教學理論化,模式單一化”等多種弊端,致使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偏低,創業能力更加無從談起,這與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多種經營體制共存的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因此,加強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是職業教育的重任,也是職業教育自身深化改革、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2、加強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學校招生有計劃,畢業生分配有安排,畢業生不必為就業操心、發愁,只需“一顆紅心,多種準備”的思想即可,不存在就業難的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統包統配的就業上崗制度已經成為歷史。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是觀望等待,還是主動出擊,成為職校所面臨的關鍵問題。適應形勢需要,加強創業教育,培養良好的創業者品質,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的技能,是關係學生前途的重大問題。因此,我們應加強創業教育的工作,使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適應時代變化,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和創業中掌握主動權,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二、創業教育的內容

  創業意識的培養。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學生沒有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統包統分”的定勢中解脫出來,缺乏創業意識。因此,轉變學生就業觀念,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創業意識培養的重要內容。指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要做到“四轉”,即從一味依賴組織分配轉為“不等分配找市場”;從過分注重單位的國有性質轉為“不究性質看單位”;從過分強調專業對口轉向“不惟對口用專長”;從追求穩定、追求高保障、高聲望、高效益的職業轉向“不求從業求創業”。通過創業意識的教育,讓學生有意識地主宰自已的人生道路,選擇符合自身性格特點和特長的社會職業,展現自我價值。

  創業品質的薰陶。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自強自主精神的培養,加強積極參與的意識,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培養敬業愛崗的精神,培養強烈的使命感和事業心。通過創業品質的薰陶和教育,引導學生正視困難,樹立信心,把挫折看成人生的洗禮,不等待,不依賴,堅忍不拔地去努力、去奮鬥,給學生更多的創業成功的無形資本。

  創業能力的訓練。這是創業教育的關鍵所在。創業能力是指工資形式就業以外的“自我謀職”能力,它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能力,可以把它分解為三類:一是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創業的前提能力,主要包括創辦企業中主要職業崗位的必備從業能力、接受和理解與所辦企業經營方向有關的新技術的能力和把相關的法律、法規運用於本行業實際的能力。二是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是創業的基礎能力,主要包括資訊的接受和處理能力、捕捉市場機遇的能力、分析和決策能力、申辦企業的能力、確定企業佈局的能力、發現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控制和調節能力等。三是社會能力。社會能力指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行為能力,是創業成功的主要保證,是創業的核心能力,主要有人際交往能力、談判能力、企業形象策劃能力、合作能力、適應變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通過創業能力的訓練,使職校生不斷提高處理和更新資訊的能力,為學生畢業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把握機遇,開創新業,實現自我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創業知識的教育。職業學校應加強包括法律、工商、金融、稅務、保險、環保、市場流通等方面的知識的教育。

  三、開展創業教育的方法

  1、把創業教育與學生思想工作結合起來。我們要把創業教育納入到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能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使他們具備創業精神和創新意識;要充實指導學生學會創業的教育內容,借鑑總結古今中外有關成功創業的經驗,特別是新時代的新經驗,開設一些創業講座或課程,系統的傳授創業精神;要充實有關指導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內容,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和獨立自主的精神,樹立創業理想。可以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開展各種課外活動,如成立各種興趣小組,組織各類競賽和技能比武,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等,使學生根據各自的性格特點和愛好,明確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創業方向;可以請創業成功的畢業生返校作報告,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學生,強化學生的創業意識和慾望。

  2、把創業教育的內容滲透到所有課堂教學之中。教育的主戰場是學校,主渠道在課堂。這就要求我們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將課堂教學變為以學生自主發現和創造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構建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為核心的“學生主體”的教學活動。作為教師,一要摒棄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念,深入挖掘教材本身蘊藏的創業教育因素,尋找創業教育的生髮點,結合點,使課堂教學堂堂都有創業教育的內容。例如,老師在商業、市場、數學等課程教學中,將創業教育滲透到商業成本、利潤概念、資金流動、價格結構、稅收、市場分析等內容中,使學生具備創業的基本素質。二要制定主體的課堂教學法原則,在教學中時時以“以學生髮展為本”,創設自主學習情景,讓學生當主角,構建自主學習機制和互動的合作學習機制,形成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提高自身素質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面貌;三要在教學中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善於對學生的創造性活動作出評價,注重培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創業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業動機。

  3、開創創業體驗課,強化創業實踐活動。創業最本質的特徵是“創”,而創業教育作為培養具有創業能力的一種教育形式,實踐則是培養與創業相關能力的主要途徑。可以通過三種方式進行創業實踐活動,一是結合教材特點開展社會調查,各校在《小企業創業指南》授課形式上,儘量不在黑板上搞創業,而是把課堂搬到社會這個大舞臺,如講“企業選址”,教師將學生帶到實習基地,讓學生聯絡實際考察企業選址的原則,應考慮的因素;講“工商稅務登記”,“銀行開戶”,教師組織學生到工商局、稅務局、銀行現場瞭解有關業務的處理程式。二是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創設不同的創業基地或中心。如為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創設創業超市;為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創設家電維修中心等等。經過中心的實訓,學生創業知識得到了提高,創業需要與動機得到了強化。三是開展創業方案設計和答辯。在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學校要抓住有利的時機,組織學生開展“創業設計大賽”活動。要求學生以“策劃我的企業”為設計主題,充分運用所學的創業知識,展現想象力,以一個創業者的身份開展創業設計。要求學生從給企業起名開始,對創業方案進行周密的設計:從資金來源、經營場所、僱員分工、廣告設計、經營特色、營銷策略、成本核算和利潤指標等方面進行科學決策、反覆論證,力求做到科學合理,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學校成立設計方案評審小組,對設計方案進行認真評選。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學生強烈的創業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業信心,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總之,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還處於守業型教育階段,過窄的專業教育,單一的課程設定,偏於陳舊的教學內容,呆板的教學方法,導致部分學生走上社會後,按部就班,缺乏獨立思考的個性,缺乏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這與知識經濟時代和社會需要的創業人才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模式是很不相稱的。因此,職業學校應結合現實經濟社會生活對學生實施創業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傳授創業知識,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技能。

  參考文獻:

  [1] 武 輝 .創業教育同種做法.中國職業教育.2001,***5***

  [2] 杭水寶.當前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14***.

  [3] 彭 鋼.創業教育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4] 武正林,沙啟仁,毛建國.就業與創業指導[M].蘇州大學出版社.

  ***上接015頁***體意識是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增強主體意識才能使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獨立思考問題,也有助於增強社會責任感。***3***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大學生創新能力涉及眾多的相關因素表明,學校的各種教育活動與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相關性。因此,學校應該積極營造創新教育的整體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實施創業教育,培養高職人才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創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部門一個重要的奮鬥方向和目標,它是一種旨在提高受教育者自我謀職或就業能力的教育,是高職院校職業指導的重要內容。由於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以及個人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高職生中的不少人在中小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沒能較好地接受系統紮實的文化學習和基本的思想道德及行為規範教育,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交往習慣,應變能力不強,如此種種,都給高職生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注意對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已是學校教育不可迴避的現實。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學生實施創業教育,培養他們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使他們畢業後無論是應聘就業,還是自謀職業,都有信心、有勇氣、有能力幹出一番事業。

  1、注重創業意識教育

  創業意識是指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對人起動力作用的個性傾向,包括需要、動機、意志等心理成分。培養學生樹立創業意識,是創業教育的首要內容。在有關創業意識的教育中,應啟發學生產生創業需要,即自己創業的要求、願望和意向。從創業對個人、對社會的重要作用入手,將他們的創業需要昇華為創業動機,知道為什麼創業並樹立創業的初步意識,使學生懂得面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一個人除了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還應具有一定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否則,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就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有時甚至變得毫無意義。

  2、打好創業知識基礎,提高創業能力

  為了使學生打好創業知識的基礎,高職院校要著力進行創業教育課程的設計與開發,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在創業教育中的主戰場作用。職業教育的各門課程都應包括創業教育的內容,尤其專業課的教師要注意寓創業教育於專業教學之中,使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創業教育。創業知識還應包括怎樣選擇、怎樣建立、怎樣管理一個企業的有關知識。創業能力是指創業者利用創業知識能否順利實現創業目標的能力,是帶有創新特徵的能力。由此可見,創業知識的多寡關係著創業者創業能力的大小。因此,高職院校讓學生打好創業知識的基礎,是提高學生創業能力的重要一環。

  3、加強創業品質培養

  成功的創業者必須具有企業家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行為特徵等。創業教育必須加強學生的創業品質培養。諸如有膽識、有風險意識,不優柔寡斷,心理承受力強,有“敢為天下先”的強烈願望,並付諸行動,成功欲強;能從全域性和系統的角度思考問題,善於從實際出發進行中遠期目標規劃和近期計劃的制訂,善於運籌和組織具體工作等等。

  4、開展創業實踐體驗

  校企合作,用兩種教育教學資源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由教育情景、教育資源、教育過程等構成的系統活動。高職院校雖然建有模擬企業的實踐教學環境,但它在質量、成本、安全、交貨期等企業生產經營諸要素中不具備滿足人才培養的全部環境,而現場經驗必須通過實踐逐步積累,這些經驗技術和管理知識單靠校內教育很難獲得,因此,只有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才能得到彌補。

  參考文獻:

  [1] 曾令奇.我國高等職教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研究綜述.職教論壇,2006.

  [2] 秦紹德.大學改革的路徑選擇.解放日報,2008.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