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科技論文

  社會上習慣於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技”。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浮力的應用孔明燈

  “孔明燈”,是以蜀漢劉備軍中,足智多謀的軍師諸葛亮***孔明***命名的,算起來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最早的孔明燈的作法是:用很細的竹篾做成燈籠架,四周和頂上都用薄紙糊嚴,只在底部留個圓口。在燈籠下面掛上松脂,點燃松脂後,燈籠就會升上空中。由於燈籠裡有火光,古代戰爭中,曾經把它作為夜間軍事行動的訊號,如同現代所用的訊號彈一樣。

  清朝年間,漢民族不滿清政府的統治,紛紛起來開展“反清復明”鬥爭。為成義舉,把放“孔明燈”作為統一行動的指揮訊號。

  過去,漢人們把“孔明燈”作通訊聯絡使用,而後來人們把放“孔明燈”作為一種民間娛樂,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燈的結構可分為主體與支架2部份,主體大都以竹篦編成,次用棉紙或紙糊成燈罩,底部的支架則以竹削成的篦組成。孔明燈可大可小,可圓形也可長方形。一般的孔明燈是用竹片架成圓桶形,外面以薄白紙密密包圍而開口朝下。欲點燈升空時,在底部的支架中間綁上一塊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紙,放飛前將油點燃,燈內的火燃燒一陣後產生熱空氣,孔明燈便膨脹,放手後,整個燈會冉冉飛昇空,如果天氣不錯,底部的煤油燒完後孔明燈會自動下降。

  孔明燈的原理與熱氣球的原理相同,皆是利用熱空氣之浮力使球體升空。然而為何熱空氣會飄浮呢?我們可用阿基米德原理來解釋它:當物體與空氣同體積,而重量***密度***比空氣小時就可飛起,此與水之浮力的道理是相同的。將球內之空氣加熱,球內之一部份空氣會因空氣受熱膨脹而從球體流出,使內部空氣密度比外部空氣小,因此充滿熱空氣之球體就會飛起來。

  生活中有很多的物理現象,許多簡單的現象可以用所學知識去解答。

  現象一:飛快的火車有一個安全距離,當我們在公路上步行時,不宜靠中太近,除了害怕離線的車會撞到之外。還有一個意料之外的原因,對此本文將作出解答。

  現象二:取兩片很薄的紙,將他們貼近,用力的吹,我們並不能將紙吹開,反而出現被“吹攏”的情況。

  現象三:,對於相同流量的水而言,口徑大的水龍頭,水的流速很慢,但是對於口徑小的水龍頭,可以明顯的看到流速加快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總結來看,空氣和水都是流體,在兩者之間有著一定的共同點,都遵循流體的基本性質,在流體的學習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方程叫:伯努利方程和連續性方程。用它們就可以很簡單的解釋上面三個現象。首先,伯努裡方程的基本表示式為:P+1/2pv+pgh=恆量。P指流體周圍的壓強大小,p指流體本身的密度,v指流體的速度。在上述但現象中,可把水和空氣近似的看作理想流體,且它們作常流動。在以上前兩種情況中,都可以將pgh看作是不變的,所以我們很容易的就得到P+1/2pv=恆量。容易得出壓強和速度成反相關。下面將對三個 現象作出具體的解釋。

  解釋現象一:其中提到一個意外的原因就是很有可能身邊的空氣將我們“推”向汽車而發生意外。為什麼這麼說?當車飛快的從我們身邊開過的時候,對周圍的空氣造成了影響:使它們的速度加快,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上面的推倒易知:速度過快造成周圍空氣的壓強減小,在汽車周圍形成一個壓強差,在車周圍的事物就容易被“壓”到車下。這是相當危險的,所以步行要儘量的靠邊走。

  解釋現象二:當兩片薄紙靠近,我們將它們看成和外面的空氣分開,當我們吹氣時,使得兩紙間少量的空氣流速加大,壓強減小,外圍的空氣使得紙片貼在一起。

  解釋現象三:同流量即體積相同,所以易知SV=S V。這就是理想流體的連續性方程。它表示理想流體作定常流動時,流體的速率與流管截面積的乘積是一個恆量。由此可知,當我們將口徑邊小時,必然導致流速加快。根據個原理在科技上也有很大的運用,比如切割水槍,對於一樣的出水量,這種水槍的口徑很微小,使得出水的速度極快,所含動能極大, 在生產上有很大的運用。

  最後,要介紹一個很實用的方法:取水。在家中,看到大人用一根管子插到水裡,用嘴在管口吸氣,水就會自己流出來,我也試過,但沒有成功,現在我目標了原因:必須保證吸氣的一端低於出水的一端,為什麼呢?這是利用了大氣壓的原理。當吸氣後管子裡成為真空,水就被外界大氣壓壓倒了出水端。

  物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我們可以藉著生活來學習物理,再利用物理來服務生活。

  篇二

  捏雞蛋

  不知大家有沒有嘗試過捏雞蛋,可能有的人會覺得這沒有意義,因為誰都知道雞蛋薄薄的殼,一碰就碎,有多少人知道這其中鮮為人知的奧祕。

  那時我在家上網查資料,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上面說:“一個大力士能徒手打碎一塊磚,可是有個人叫他把雞蛋捏破,大力士拿起雞蛋使勁捏了半天,卻怎麼也捏不破。”我半信半疑,決定找個機會試驗一下。

  這天,媽媽答應中午給我做我最愛吃又最有營養的番茄炒蛋,想到那甜甜的番茄,滑滑的雞蛋,我便口水直流。到了中午,我主動請纓要去幫媽媽,媽媽答應了,讓我去打兩個雞蛋。我先從冰箱裡拿了兩個雞蛋,然後拿了一個大碗,看著雞蛋,我心想:試驗的好機會來了。第一個雞蛋,我按平常的方法打到碗裡去,一敲就破的雞蛋讓我對那個故事產生了更多懷疑。第二個雞蛋,為了防止捏碎雞蛋時蛋黃灑一地,我刻意把雞蛋對準碗中心.這時,我的心“砰砰”直跳,手心都冒出了汗。雞蛋破碎那一幕彷彿出現在我的眼前,我雙眼一閉,然後等待雞蛋破裂的聲音響起。但令我吃驚的是,當我睜開眼睛,雞蛋竟然沒破。第一回合的“失利”沒有讓我氣餒,我準備進行第二回合.第二回合,我吸取了“教訓”,我這次用兩隻手把雞蛋緊緊握在手裡,然後咬緊牙關,瞪大眼睛,使出全身力量去捏雞蛋.儘管我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可在我認為這回雞蛋“必死無疑”的時候,它卻安然無恙地在我手中.這讓我又懊惱又驚奇,我只好去問在旁邊的媽媽.

  媽媽聽了我的話後,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孩子,這其實是一個科學原理。雞蛋殼雖然很薄,但它是一個橢圓形,當你去捏它時,它就會把你使出的力量全部均勻的分佈在雞蛋各個地方,所以它能承受很大的力量,一些建築物就是運用這個原理建成的。”聽了媽媽的話,我恍然大悟。

  其實這個世界真的非常奇妙,我相信只要大家愛發現,愛觀察,愛勞動,就能與科學邂逅。當今社會可以說已經離不開科學了,相信我們明亮的眼睛能發現許多奇妙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