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醫學職稱論文

  當今醫學已經不僅是生物科學,更重要的是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相互結合,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論醫學生的養成教育

  摘 要: 醫學院校如何培養醫學生的醫德是養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從養成教育的內涵、意義入手,探尋加強醫學生養成教育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 醫學生 養成教育 醫德教育

  堅持以人為本,以德治校,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是當前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德育建設。養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從抓實養成教育入手。我校學生工作特色品牌――“一二三四五六工程”中就包含養成教育,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五項教育之一。如果說養成教育是“終生教育”的話,那麼醫科大學對醫學生的醫德教育就可謂“源頭教育”。因此,認真審視和解讀養成教育,有針對性地抓好醫學生的養成教育,從而促進醫學生的醫德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養成教育的內涵

  相較於我校五項教育中其他四項教育***安全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學風教育***,養成教育乍看之下很難理解。要理解養成教育,首先我們需要理解“養成”。養成即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養成教育就是對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那麼具體又包括哪些呢?從狹義上來說,單指人的基礎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及教育。[1]這也是我們很多人對養成教育的印象,比如文明舉止的養成、排隊等車習慣的養成、尊老愛幼品質的養成,等等。而從廣義上來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的養成及教育。[1]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安全、誠信、感恩、學風四個教育都可以囊括在養成教育之內。

  其實“養成”並不是現代才出現的概念,早在我國古代教育理論中,“養成”便為一個重要觀點。朱熹集註:“養謂涵育薰陶,俟其自化也。”而《禮記・學記》中也有“玉不琢,不成器”和“化民成俗”之說。“要成材,先成人”,在古代但凡是可以被稱得上君子的,或者力求成為君子的,都把修身養性作為成人的第一要務,並且嚴以待之。

  大學生的養成教育不同於中小學的教育,大學生對自由、主見的要求遠遠比在中小學時更加強烈,所以帶有強制性、約束性的教育方式不會產生可觀的效果,這需要讓學生自己明白“我需要之”的道理,所以說,大學生的養成教育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自我教育。

  二、開展養成教育的重要意義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成之合,起於壘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養成教育既然可以被看作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那它必然是一個長期培養、薰陶、積蓄和內化成俗的過程,[2]所以大學生的養成教育便成了必然。人的一生必須終生學習,終生接受教育,終生社會化,這也是為適應當今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所必需的生活方式,養成教育同樣也不是人的一時一事的教育,它需要伴隨著人生命的始終。[1]

  大學生正處於自我定位時期,青年不等於成年,成年也不等於成熟,而成熟並非可以成才,[2]所以大學生是“矛盾”的。大學時代被譽為人生的“黃金時代”,這足以說明大學時代的重要性。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的縮影,他時時刻刻都受到社會上大氣候和校園小氣候的影響。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大學生們還未定型的思想心理素質、道德素質、行為習慣及人際交往能力等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質就會在強烈的外來衝擊下扭曲變形,甚至偏離正確的軌道。[1]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全國400名傑出青年調查的結果表明,個人成才所受影響最深的階段不是初中以前,許多傑出青年的成才“衝刺”是從高中之後起跑,大學時期加速,並在改革當中成就事業的,[2]所以在高校開展養成教育是勢在必行的。

  三、養成教育與醫德的關係

  1.養成教育是培養醫學生養成良好醫德的前提

  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它是將道德認識、情感、意志、信念轉化成行動,進行道德選擇,最終形成習慣,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3]。而醫德教育就是培養醫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使他們具有高尚的醫德和濟世救人的獻身精神。

  學生一般有20餘年的道德形成期,但是對於醫德,只是從大學才開始接觸,當然醫德與其他道德是一脈相通的,如果他們已經具有好的質量,醫德的養成必定不是問題,所以從時間上來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養成良好醫德的前提。加強醫學生的養成教育,將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知識傳授、環境薰陶、社會實踐,內化成為醫學生特有的品格、氣質和修養,使其在工作中面對道德選擇時,會用正確的自我認識,會從關注人類健康的角度出發,會憑自己的道德覺悟和道德良心確定自己的行為。可見,只有加強養成教育,才能促進醫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才能培養醫學生建立良好的醫德。

  2.醫德體現養成教育在特定工作領域的實踐能力

  養成教育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承擔著重要任務,因為養成包括對道德認知、道德情感的培養,從而形成道德意志,最終完成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它的本質就是行為的實踐,只有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今後的工作領域中真正做到踐行、踐言,我們才能說養成教育的目標達到了。而對於未來的醫務工作者來說,在工作中的踐行、踐言就是將醫德化為行動的最好體現。

  其實,對於醫學生來講,具有良好的醫德也是實施養成教育的根本所在,醫學生如果沒有醫德,即使學問本領再大,也終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醫者。[4]醫學生的醫德教育之所以顯得尤為重要,就在於“人命”二字。人的生命是可貴的,貴在它是世界之獨一,人活一天都是在創造自己生命的吉尼斯紀錄。面對著世界之獨一,就不能抱有褻瀆的態度。對於患者來說,醫務工作者既能給人帶來幸福,又能帶來不幸;既能給人以生的希望,又能給人以可怕的失望,而這兩種極端情緒的波動範圍常常會涉及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地區。醫學生不可逃避這種責任,只有現在養成良好的品質,才會在工作中通過醫德的實踐將潛在的品質轉變為顯性的品質。

  四、開展醫學生養成教育的途徑

  將理論付諸實踐才是問題的關鍵。作為醫學院校的輔導員,如何對醫學生開展養成教育?筆者認為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營造一種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良好的成長環境對良好素質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人或者環境的提示,學生不可能自覺形成“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意識,所以要致力於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的烘托。通過綠化美化校園環境,設定勵志題名和建立陶冶學生情操、淨化大學生心靈的景點,對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食堂、學生公寓、體育活動場所進行改造,力圖讓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讓每一寸土地都具有教育意義,[5]為養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硬體氛圍,使校園內到處散發著濃厚的人文氣息,以達到養成教育“潛移默化”的佳境。

  同時在校園文化中滲透醫德教育,通過團委、學校和學院學生會、社團,開展徵文、知識競賽,辦報比賽,進行禮儀規範培訓等形式,以護士節為契機,學習南丁格爾精神,開展講演,文藝演出等活動,使廣大醫學生在載體教育中,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啟迪、教育,引導大學生增強責任感,恪守醫德,牢記救死扶傷的天職[6]。

  2.融合二種教育的工作方式

  所謂兩種教育,就是指將正面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建立師生之間民主、平等、合作的關係,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和榜樣力量來引導學生,變灌輸式教育為引導式教育,讓學生變被動接收為主動學習知識。

  醫學生的心理髮展基本趨於成熟,處於心理髮展的複雜階段,往往不輕易接受教師單項灌輸給他們的醫德信條,而喜歡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審視和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所以養成教育內容要與學生的心理髮展相適應,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在已有的規範的基礎上參考學生自己的意見加以修改和完善,並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為養成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制約保障。

  3.結合三個方面的工作內容

  醫學生的養成需結合社會現實,結合適應心理髮展規律,結合臨床展開教育。

  在道德的發展史上,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規範和價值觀念,故教育的內容必須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而加以調整。在教育中既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利益和需要,也要考慮到教師、學校及社會有關方面的利益和需要;醫學院校既要考慮到醫學科學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現實需要,也應考慮到未來發展的需要;既要考慮到對醫學生進行基本道德、醫德的教育,也要考慮到對醫學生進行生命倫理規範與要求的教育。歸根結底,只有建立適應社會現實的養成教育,才能建立有利於醫學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醫德教育。

  一個人的修養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受多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養成教育只是外部條件,必須通過心理的內化才能發揮作用。為了有效控制物慾、弄權、浮躁、僥倖等負面心理對學生的傷害,必須讓養成教育遵循心理規律,以人的心理髮展過程為基礎,不斷調整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方法,將教育與修養相結合,才能使學生學會將消極情感轉化為積極情感,實現道德倫理的內化,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也是檢驗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唯一標準。對醫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目的是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形成穩定的職業心理素質和職業習慣,知與行的統一隻有回到醫療實踐中去,才能得以領悟和昇華。因此,走進醫院,深入臨床,與患者真實接觸,培養醫患感情,這對醫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4.加強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

  四位一體是指將原有單一的施教者學校變為學校、家長、學生、社會四方力量的統籌,四者緊密聯絡,互為互動,使養成教育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更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增加養成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是因為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道德品性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和家長建立起長效互動機制,及時溝通,及時反映學生在校的成績和思想狀況,有利於家長更好地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達到共同培養和教育學生的目的。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同輩教育和自我教育有利於增進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群體之間對於各種校園文化、公益活動、社會實踐的思考與討論,在摩擦與碰撞中產生火花,總結和形成最終的方案,讓學生明白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積善行德的道理,達到最終養成自我實踐、自我磨鍊和自我薰陶的目的。

  加強學生與社會的接觸,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更好地認識社會、認識自我,學會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提高自我認識,磨鍊自己的意志,鍛鍊自己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培養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行為習慣,為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基礎,這也是養成教育的宗旨之一。[1]

  5.實現五項合一的工作目標

  五項合一即做到“知情意信行”的統籌,用意志調節自己的認知和情感,形成自我信念,從而產生正義的行為,達到進行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高尚醫德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在教育過程中要採取多渠道多種方式進行,注重促使醫學生提高認知,培養情感,磨鍊意志,堅定信念,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和規範行事,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幫病人之需,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從而達到崇高的醫德境界。[7]

  崇高的醫德是一種良好的習慣,需要通過養成教育為它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說它是一個長久的工程,需要學醫之人定下心來慢慢地磨合,將自己本身存在的戾性給磨掉,直到與一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的要求相符合。

  參考文獻:

  [1]石學文,鄭湘晉.談談大學生的養成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5,3:28-29.

  [2]賈克水,劉中朝.大學生的養成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7,1:38-39.

  [3]閻華榮.大學生養成教育初探[J].刑臺學院學報,2003,18,***1***:75-78.

  [4]李苗,王東紅.從“道德人”的形成談醫學生醫德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7***:80-81.

  [5]柳幀,趙國華.淺談大學生的養成教育[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3,***2***:97-99.

  [6]魏恆順.發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促進醫學生醫德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18,***5***:84-85.

  [7]王宇翎,張豔.試論醫科大學生的醫德教育[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5,14,***4***:85-97.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