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公共圖書館開展讀者資訊素養教育的思考

  論文摘要:本文簡要概述了資訊素養的概念和評價標準,指出資訊時代開展資訊素養教育的必要性,闡述了公共圖書館開展資訊素養教育的優勢和方法策略。 
  論文關鍵詞:公共圖書館;資訊素養;資訊素養教育 
   
  一、資訊素養的概念與評價標準 
  (一)資訊素養的概念 
  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初就已經開始資訊素養的研究,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的界定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細化的過程。1974年,美國資訊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資訊素養這一概念:“人們利用大量的資訊工具及主要資訊源來解答問題的技術和技能”。***,美國圖書館協會下屬資訊素質主席委員會在他們的年度報告中明確了這一概念:“具有資訊素養的個體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資訊,且能夠有效地檢索、評價、利用資訊的能力”,他們同時還提出了“資訊素養是資訊社會人的生存能力之一”的重要論斷,把資訊素養的意義提升到人的整體素養層面。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學者對資訊素養的認識和研究不斷深入,資訊素養的概念內涵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綜合各家闡釋,對資訊素養的概念基本統一為:認為資訊素養是包含資訊意識、資訊技能、資訊倫理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資訊意識是指人們捕捉、判斷並及時掌握有用資訊的能力;資訊技能是指能夠利用資訊科技獲取自己所需的資訊,評價分析所獲資訊,開發、利用和傳播資訊的能力;資訊倫理是指應用資訊科技時,能遵循與資訊和資訊科技相關的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規範。 
  (二)資訊素養的評價標準 
  我國在資訊素養教育的評估和評價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1998年,美國學校圖書館協會和教育交流技術學會為大學生學習制定了一個資訊素養標準,用來檢驗和評價大學生資訊素養的培養結果。這是目前比較成型和規範的資訊素養標準,無論是對高校圖書館還是公共圖書館,都可作為同行研究參考的一個重要標準。標準分為3個部分包含9個方面: 
  資訊素養:1、有能力有效地確定資訊;2、有能力批判性地評價資訊;3、能準確和創造性地利用資訊。 
  獨立學習:1、能尋求與個人興趣有關的資訊;2、能鑑別文獻和對其他資訊進行創造性表達;3、在資訊查詢和知識生產方面佔有優勢。 
  社會責任:1、能認識到資訊對民主社會的重要性;2、能實踐關於資訊和資訊科技的倫理學行為;3、能在集體中積極參與跟蹤和生產資訊。 
  二、公共圖書館讀者資訊素養教育的必要性及意義 
  (一)各類資訊資源數量的激增和資訊質量的不確定性 
  隨著現代網路技術和資訊科技的日益發展成熟,各類資訊資源呈爆炸式激增。與此同時,資訊質量的不確定性和資訊數量的日益膨脹,也對人們認識、運用和評價資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要想獲得全面、準確的資訊,必須具備獲取、鑑別和運用資訊的能力。資訊素養已成為人們在資訊化社會中生存的必要素質。 
  (二)和諧社會建設與“資訊公平”問題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包容、權利均等。在同一資訊環境中,具有高資訊素養的讀者能從容地在浩瀚的資訊海洋中快速獲取自己所需的資訊,而不具備資訊素養的讀者卻因缺乏上網技能和網路資訊搜尋技術成為資訊的盲者。我國公眾資訊素養水平普遍不高,經濟落後地區、低學歷、低收入、大齡等人群在資訊利用方面弱勢更為明顯,因此,改善公眾的資訊獲取能力,更好地滿足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產生的資訊需求,改善公眾的社會參與程度和質量,對維護“資訊公平”、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