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補充,在思想教育這塊陣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問題層出不窮,有學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教育形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補充,在思想教育這塊陣地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問題層出不窮,有學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教育形式。本文闡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若干主題,比較了兩者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指出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

  近幾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各級各類學校紛紛成立了心理諮詢中心,在學生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傳工作。通過開設各種形式的心理素質課和各種專題講座,進行個別和團體心理輔導、危機干預、拓展訓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在大學生中逐漸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大學生矯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健康的人生態度。從全社會來看,生活質量、快樂與發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也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討論,心理學開始成為一個熱門詞彙。在這種思潮之下,有關生命的哲學思考也日益開展,生命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被鄭重提出,在物質逐漸發達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義,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視,成為人生成長不能越過的重要主題,也成為教育部門日益關注的重點。

  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師範大學教授鄭曉江指出,生命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活、人生與人生問題的教育,他認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讓青少年懂得如何處理“生命與生活的緊張”。可見生命教育是與生命有關的教育,對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潛能發揮等都在這個概念範圍之內,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個核心概念“悅納自我、珍愛生活、探詢意義、走向卓越”。這些主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樣被提出和重視,但在思想脈絡和內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顯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討得更深、更遠。

  《生命教育大學生讀本》主編,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脈絡,這樣的思想正好解決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陣地,在工作實踐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發現說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滿足新形式下學生的思想需要,於是心理健康教育開始發揮作用。利用心理學這一學科的優勢,從心理治療與心理輔導的若干理論出發,從與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個人發展的角度開展工作,得到了廣泛的讚譽,也取得了相當的成果。當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學科背景的滋養,同時也受到學科背景的限制,當心理學方法遇到思想問題,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鄭曉江教授也談到“青少年自殺不能簡單歸因於心理問題”,在他的論述中,他認為,“青少年對生命、生活的態度是自殺現象的又一個原因,要降低自殺率,必須從人生觀的建構上著手,改變青少年對生命與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心理健康教育沒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視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的實踐工作中,通過與青少年的密切接觸,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著當今的青少年。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思想和觀念慢慢地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被敏銳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數情況下,適當和正確的引導的缺乏會導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價值取向以及消極的人生觀,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甚至引發生命危機。在這種狀況中,我們發現,實際上很多心理問題的出現就是對生命問題的拷問,而這裡面又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學業和能力、貧窮和疾病等問題都會引發生命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的問題,而生命尊嚴和價值的問題又會引起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對人生意義的消極思考必然帶來諸如***、網癮、自殺等嚴重的心理社會問題。心理問題和生命哲學思考息息相關,在實踐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能適當地緩解和調整這些問題,但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必須立足於人生觀、價值觀或生命思考的哲學層面上。

  預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之一,但當面對強大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偏差等問題的時候,心理健康教育開始顯得無奈,心理治療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思考。卡爾・R・羅傑斯***1902―1987***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創立的當事人中心療法主張相信當事人的自我成長力量***他這一觀點認為是當事人中心療法的基本假設***,治療師在真誠和諧關係中啟發當事人運用自我發展潛力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羅傑斯認為這一原理也適用於教師與學生、父母與子女以及一般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他的晚年,他甚至運用這種方法參與國家首腦的會晤,調解國家之間的爭端。對於以上問題,羅傑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療觀點,在他的治療實踐中,他發現尊重了當事人死的選擇,當事人會選擇生,尊重了當事人神經症的選擇,當事人會選擇健康。也就是說,對當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後這種態度自然會引發當事人的思考,從而導致他自發地朝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本文接受這種觀點,在治療實踐中也發現確實會有相當的效果,但落實到心理健康教育確實又會出現問題。因為心理治療不可能針對廣大人群,我們需要一種更強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種更高的視角來看待整個問題,這種思想力量應該來源於哲學,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這種思想力量應該也來源於社會相關學科和心理學。羅傑斯的觀點完全可以運用到教育中,至於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產生作用,生命教育給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這種強有力的趨勢和力量。

  超個人心理學是一種心理學流派,同樣也是這樣一種社會文化經濟背景下人們關注生命、關注精神領域的寫照。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超個人心理學的先驅馬斯洛指出人們在基本的五種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之外,還有超越性的需要,這是一種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須在一個更高的人類整體或人類與宇宙的關係的角度來反觀人生,最終才能獲得一種心靈和生命的解放,這與生命教育的內涵確有異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關注心理學一貫關注的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之外,開始更多地關注個人與環境以及個人與人類的和諧關係,這才是每個人最終獲得解放和人生髮展的必經途徑。

  超個人心理學在心理治療中與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處,它認為只有面對精神存在的時候,心理問題才能充分解決,只有將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同樣,超個人心理學的出現也是要幫助人們追求一種寧靜、和諧的精神生活樣式,來對抗浮躁、喧囂的物質生存狀態。

  在關注的主題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內涵和外延,生命教育關注的很多主題同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關注的主題,如“貧困壓力、就業壓力、厭世悲觀、逃避責任、自卑感、死衚衕、得過且過、對生命的漠視、四面楚歌”。顯然,這些問題就是心理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會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但運用的大多是心理學的方法,如共情、渲洩,認知、理情分析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決。但生命教育顯然不是著眼於此,對於每一種問題,它更重要這些問題所產生的生命問題,如貧困壓力的引起、有關貧困和生命價值的問題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內涵更深、延伸更遠。再如自殺和***的問題,同樣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問題,但生命教育對於其涉及到的生命問題的哲學和世界觀的討論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還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關注的內容,比如死亡教育***對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搖籃***、生命與社會及環境的關係教育、休閒及養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時包括了很多生命倫理的問題研究,這些問題對心理健康教育來說似乎很遠,仔細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個融匯貫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這些問題都是應該剖析的問題。

  心理學起源於哲學,在思想上有一脈相承的優勢,在以後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應該是目前實踐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對這種生命學問題的教育,學校教育多了一份責任,應在以後的實驗及教學實踐中發掘若干適用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與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結合,借鑑其理論及方法的優勢。

  生命教育是一種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會有新的問題出現。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逐漸呈現一些問題,又逐漸解決一些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作為教育者,順應規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種積極的教育態度和人生態度,也是一種積極的生命態度。

  【參考文獻】

  [1] 鄭曉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內容和原則[J].中國德育,2007***3***.

  [2] 鄭曉江:青少年自殺及暴力現象的生死哲學透視[J].中國德育,2007***1***.

  [3] 顧海良主編:生命教育大學生讀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 羅傑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譯:當事人中心治療:實踐、運用和理論[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 羅傑斯著,張寶蕊譯:卡爾・羅傑斯論會心團體[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 楊韶剛: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新進展叢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 鄭曉江:江西師範大學道德與人生研究所“生命教育與生死哲學”大學公選課授課計劃[Z].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