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營養價值

  黃芪是常見的中藥材,它主要作用是補氣,具有利水消腫、補氣固表、排毒排膿等作用。大家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

  

  黃芪含有多種氨基酸、膽鹼、苦味素、甜菜鹼、黏液質、蔗糖、葡萄糖醛酸、葉酸、鉀、鈣、鈉、鎂、鋅、銅、硒等成分。

  黃芪的食用方法

  1、黃芪枸杞乳鴿

  材料:黃芪、枸杞各30克,乳鴿1只,料酒、精鹽、味精、薑片、雞清湯、雞油各適量。

  做法:將乳鴿宰殺,去毛、內臟、斬腳爪、洗淨,放入沸水中氽一會,撈出洗淨斬塊放燉盅內。黃芪、枸杞分別洗淨,放入燉盅內。將料酒、鹽、味精、薑片、雞清湯同放燉盅內,上籠蒸到肉熟爛,取出籠,揀出姜、黃芪,淋上雞油即成。

  功效:具有補氣壯陽、固表止汗、解毒祛風之功用。適於中氣虛弱、體倦乏力,表虛自汗及癰疽瘡潰久不癒合之人食用。

  2、黃芪陳皮粥

  材料:黃芪50克,陳皮3克,粳米100克,紅糖少許。

  做法:陳皮碾粉待用,將黃芪加水適量煎取濃汁,去渣後加入粳米、紅糖煎煮成粥,再加入陳皮粉煮沸片刻即可。早晚兩次分服,一日服完,可經常服用。

  功效:此粥有健脾養胃、補益元氣之功效。常服可令人延年益壽,並能治療食少便溏、氣短乏力、胃下垂、脫肛、子宮下垂等症。

  3、黃芪補肺飲

  材料:黃芪30g,麥冬15g,五味子、烏梅各6g。

  做法:煎水取汁,以蜂蜜調味服用。

  功效:本方以黃芪補肺益氣、固表,以五味子補腎斂肺,烏梅助五味子斂肺止咳,麥冬養陰潤肺。用於氣虛陰傷,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4、黃芪紅糖粥

  材料:黃芪30克,粳米100克,紅糖30克,陳皮6克。

  做法:將黃芪洗淨切片,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煎煮去渣取汁;將粳米淘洗乾淨,與陳皮、紅糖放入鍋中,再倒入黃芪汁,加清水適量,煮至米爛熟即成。

  功效:有益氣養顏的功效,適用於氣血虛弱所致顏面蒼白無華者。

  5、參芪大棗粥

  材料:黨蔘20克,黃芪15克,大棗10枚,大米100克。

  做法:先水煎黨蔘、黃芪。慢火煮40分鐘後,去藥渣留汁,入大米、大棗共煮成粥即可。每日1劑,分1-2次服食,7天為一療程。

  功效:用於脾虛氣弱,體倦乏力,自汗,飲食減少,或易於感冒。適用於慢性胃炎病久體弱,症見神疲納呆、畏寒肢冷等。

  6、黃芪鱔魚湯

  材料:黃鱔450克,黃芪30克,生薑3片,香油、鹽、味精適量。

  做法:將鱔魚颳去骨和內臟,洗淨切絲,黃芪切片,用紗布包好。將鱔魚絲,黃芪藥包和姜共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煮熟起鍋棄藥包,加入鹽、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補血生血,祛溼通絡。

  7、當歸黃芪烏雞湯

  材料:烏雞肉250克,當歸15克,黃芪20克。

  做法:烏雞肉洗淨切塊,當歸、黃芪洗淨,一齊置瓦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煮熟。調味即可食用。喝湯、吃肉,每天早晚各一小碗。秋冬季節可每日喝一至兩次,春夏可每週兩三次。

  功效:氣血雙補、固腎調精。適用於月經病氣血不足、腎虛者,症見經期不準,經量少而色淡,神疲氣短,多夢失眠,頭昏腰痠,面色蒼白等。

  服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

  吃黃芪的好處

  味甘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補齊固表,託瘡生肌。主治體虛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慢性腎炎,體虛浮腫,慢性潰瘍,瘡口久不癒合。

  1.益氣固表

  生用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

  2.補氣養血

  蜜炙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於內傷勞倦、脾虛洩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症。

  3.降血壓

  現代醫學證明,黃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心臟、雙向調節血糖、抗自由基損傷、抗衰老、抗缺氧、抗腫瘤、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可用來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症。黃芪還能擴張血管,改善面板血液迴圈和營養狀況,故對慢性潰瘍久不癒合者有效。其還能消除腎炎患者的蛋白尿,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