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必讀著名影像批判理論論著

  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有關,分享給你們!

  第一章 約翰•伯格《觀看之道》

  導論

  這部著作初版於1972 年,基於BBC 同名電視系列片而寫成,它在藝術批評理論上非常有影響力。儘管該書與電視節目所討論的案例一樣,但它們在處理手法上略有不同,所以節目也很值得一看。對於攝影師而言,該書有個優點,那就是能夠將攝影置於西方藝術的語境中進行討論。對於批評理論的新手而言,它的優點是面向大眾,並矢志於去除藝術的神祕色彩。因此,該書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而該書有一個更大的優勢就是,許多修讀過藝術的學生還沒有機會學習攝影,當他們開始學習攝影的時候,本書呈現了一個合乎邏輯的過程。

  那套電視系列片共分為四節,儘管該書分成了七章***其中有三章單獨論述影象***,但同樣完整地覆蓋了這四個領域。後文摘選瞭如下四章中的三章。

  第一章。在該章節,伯格指出了觀看事物所涉及的各個方面,以及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如何被認識所左右。他接著說明,許多影象的真正意義已經被學者掩蓋了,被攝影的複製品改變了,也被貨幣的價值扭曲了。

  第三章。在該章節,伯格展示了在西方藝術中肖像及物體寫法中的真實性問題以及這種傳統如何被攝影延續。第五章。伯格在此處說明了,油畫因其寫實性,與擁有權和錢財的購買力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所以油畫渲染的是金錢的力量。下文並未摘選該章節的內容。

  第七章。在該章節,伯格通過評判性地觀察現代消費社會和“廣告”或者宣傳照片,更為深入地論述了擁有權和藝術之間的關聯。

  觀看

  伯格從語言和觀看之間的關係開始談起。他指出,觀看和辨識先於言語。正是觀看確立了我們在世界的位置,但我們卻用語言來解釋這個世界。儘管如此,他還是認為,在我們所見和我們所知之間永遠隔著一道鴻溝。他舉出的例子是,我們看見太陽在圍繞地球旋轉,但我們知道並非如此。

  他先是提出瞭如下觀點:我們先觀看,然後使用語言來解釋世界,就如我們的知識那樣;然後他接著說,知識或者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這造就出一個動態的關係;興許我們開始於觀看和辨識,但最終還是會發展成這樣一個系統:在其中,我們過去的經驗或者知識會改變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比方說,今天我們觀看火的方式與中世紀的人相異,因為他們相信地獄作為實體的確存在。

  觀看的行為是主動的;它是一種選擇的行為。我們觀看到的是我們所注視的事物,以及圍繞它的事物鏈。我們同樣意識到別人也能觀看我們,我們也意識到我們自己置身於這個可觀看的世界中。結果使我們理解到,每個人觀看事物的方式或會不同。這種視覺的雙向***互動***性質,比口頭對話更為根本。

  伯格說,“影象是再造或者複製的景觀……已經脫離了當初出現的時間和空間……” 。這種分離可大可小,但所有的影象,包括照片在內,都體現出影象創作者的觀看方式。進一步說,當我們在觀看別人的影象時,我們對它的理解取決於我們的觀看方式。

  伯格認為,製作影象是為了表現不在眼前的事物,但後來,影象比原來所表現的事物更具有意義,更能經得起歲月的磨鍊。影象現在提供了某物在舊時人們所看到的模樣。其後,隨著個體意識的不斷增強,影象成為了特定藝術家的特定視角。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如影象那樣,能夠把過去記錄得如此出色,作品越見想象力,我們就越能夠理解藝術家對世界的體驗。不幸的是,當過去的影象被用作藝術品來展出時,它們的意義就會被臆斷為諸如美、真理、形式等,因而變得含糊***神祕***了。當我們改變時,我們對於歷史的理解也會永遠隨之而改變。然而,這種神祕化的後果就是,影象被置於遙不可及的境地,而且還使我們能夠從歷史汲取到的結論日漸匱乏。

  當我們看見過去的藝術品時,我們便有機會置身於歷史之中。這種神祕化企圖,妨礙我們真正地觀看這些影象,我們因而被剝奪了屬於我們的歷史。伯格認為這是故意的,“……只因少數特權人物極力編造歷史,它能從回顧的角度,將統治階級的作用合理化……”。

  伯格以弗蘭斯•哈爾斯的兩幅油畫為例:一幅是中老年濟貧院的男管事,另一幅是女管事。在著手繪製這些肖像畫時,哈爾斯是個窮老頭,依靠畫中人的救濟為生。伯格援引了一部權威的藝術史,這本著作單純以形式元素來評價畫作,使用到的詞語諸如“……渾然一體……令人難忘的對比……強烈的白色……”。這本歷史著作進一步展開論述,批駁了那些認為單從畫面就能夠解讀出畫中人個性的觀者。在伯格看來,這就是神祕化,他認為我們可以理解人物的個性,“……因為它與我們觀察人物的方式相符……而且……我們依然生活在一個社會關係和道德價值可與之相比較的社會中”。伯格認為,這些人的個性、窮困潦倒的老畫家以及他所依靠的濟貧者,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這幅畫作的本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