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瘤是怎麼形成的

  腦血管瘤你聽說過嗎?腦血管瘤一般是指顱內動脈瘤,是腦動脈的侷限性異常擴大,以囊性動脈瘤最為常見,其他還有梭形動脈瘤、夾層動脈瘤、假性動脈瘤等。顱內動脈瘤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見的原因。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腦血管瘤的相關知識。

  :

  腦血管瘤的疾病病因

  顱內動脈瘤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或高血壓、感染和創傷。顱底異常血管網症、腦動靜脈畸形及腦動脈閉塞也常伴發動脈瘤,可能為血液動力學衝擊有關。

  腦血管瘤的臨床表現

  1.破裂出血症狀

  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動脈瘤破裂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出血、腦內出血或硬膜下出血等,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典型症狀和體徵有劇烈頭痛、嘔吐甚至昏迷等。

  2.非出血癥狀

  動眼神經麻痺、視覺喪失和麵部疼痛綜合徵;鞍內或鞍上動脈瘤表現有內分泌紊亂;一過性黑蒙、同向性偏盲;癲癇發作;非出血性頭痛。有的動脈瘤伴隨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囊腎、纖維肌肉發育不良、動靜脈畸形和煙霧病、結締組織病等疾病。

  腦血管瘤的症狀可以分為一般症狀和區域性症狀。

  首先是腦血管瘤的症狀中的一般症狀,也就是大多數患者所有的症狀。

  1、頭痛:顱內壓增高或腫瘤直接壓迫刺激腦膜、血管及神經受到刺激牽拉所致。見於多數患者,為早期腦血管瘤的症狀,隨腫瘤發展而加重。

  2、視覺障礙:包括視力、視野和眼底的改變,由於顱內壓增高發生視神經乳頭水腫或腫瘤直接壓迫視神經,日久皆可致視神經萎縮而影響視力,造成視力減退甚至失明。產生視神經乳頭水腫的原因系顱內壓增高,使視神經周圍淋巴鞘內淋巴迴流受限以及眼靜脈壓增高,靜脈瘀血所致。此外,還可有頭暈、複視、精神症狀、癲癇發作、頸項強直、角膜反射減退及呼吸和血壓等生命體徵的改變。

  3、嘔吐:多由於顱內壓增加刺激延髓嘔吐中樞、迷走神經受到刺激牽拉引起。頭痛重時併發嘔吐,常呈噴射狀。小兒後顱窩腫瘤出現嘔吐較早且頻繁,這也是腦血管瘤的症狀中比較典型的,但經常易誤為腸胃疾患。

  腦血管瘤其次是區域性症狀。

  區域性症狀亦稱定位症狀,由於膠質瘤所在部位的不同,其所產生腦血管瘤的症狀也不同。臨床可根據其表現,結合其他判斷腫瘤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病灶症狀,即腫瘤直接壓迫刺激或破壞腦組織或顱神經的結果,具有定位價值。但以發病初期出現最有診斷意義。在晚期,由於其他部位的腦組織及顱神經受壓迫、水腫及牽扯等間接影響,而出現一些腫瘤的鄰近症狀和遠隔症狀。前者是因腫瘤附近的腦或顱神經受壓所致。如小腦腫瘤出現橋腦、延髓症狀;顳葉腫瘤出現第Ⅲ、Ⅳ顱神經障礙;外側裂腫瘤出現偏癱等。以上症狀的發生,與腫瘤壓迫、腦組織移位或腦血液迴圈障礙等有關。遠隔症狀是在腫瘤遠隔部位的腦神經的功能障礙,如顱後窩腫瘤,因腦積水影響額、顳、頂葉,可出現視、聽幻覺或癲癇。又如顱內壓增高時,由於第三腦室擴大亦可出現雙顳側偏盲和蝶鞍擴大等。

  腦血管瘤的疾病檢查

  1.頭部CT

  SAH的首選檢查,大部分病人可通過顱腦CT初步預測動脈瘤的位置;CT血管造影,尤其是3D-CTA在急診情況下可作為首選。

  2.腰椎穿刺

  SAH最敏感的檢查方法,如今已不常用。

  3.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

  診斷顱內動瘤的金標準,可顯示出顱內動脈瘤大小、部位、形態、有無多發動脈瘤。

  腦血管瘤的疾病治療

  1.手術治療

  依據手術時間可分為早期手術***SAH後6~96小時***和晚期手術***10~14日以上***。在SAH後的4~10日,手術效果差。手術方式包括直接手術夾閉動脈瘤與血管內栓塞治療動脈瘤。常用手術方式包括夾閉術、加固術、孤立術或近端結紮術。血管內栓塞治療技術是通過微導管技術將一定的栓塞材料包括各種型別的可脫性彈簧圈、球囊、非粘附性液體栓塞劑或帶膜支架等放置在顱內動脈瘤腔內,達到閉塞動脈瘤的目的,該方法適用於手術夾閉困難或夾閉失敗動脈瘤、老年病人、寬頸動脈瘤、複雜動脈瘤、夾層動脈瘤及假性動脈瘤。

  2.SAH的治療

  包括一般性治療和藥物治療,後者包括鎮靜、止痛、通便、止吐、抗癲癇及H2受體抑制劑。

  3.腦血管痙攣的治療

  鈣通道阻滯劑,高動力療法劑“3H”療法包括高血容量、高血壓和血液稀釋,經腰穿或持續腦室引流血性腦脊液。

  4.SAH後腦積水

  腦室外引流適用於急性SAH後腦積水、或重度腦室內出血病人。腦室-腹腔分流術適用於SAH後的慢性腦積水。

  ”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