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治產後類風溼有什麼方法

  產後風溼病是指婦女產後關節出現痠痛的情況,應當儘早治療,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方面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怎麼治產後類風溼

  一、內服方: 1.黃芪30克,白芍15克,桂枝12克,生薑、防風、獨活各9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一劑,分2~3次服。此方適用於氣血虧虛者。 2.黨蔘12克,雲苓、附子、威靈仙、木香各15克,黃芪30克,細辛3克,桂枝、當歸、獨活各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2~3次服。此方適用於脾胃虛弱者。 3.獨活、熟地、伸筋草各15克,寄生、秦艽、杜仲、牛膝各12克,防風、川芎、當歸各10克,細辛3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分2~3次服。此方適用於肝腎虧損者。 上述三方均可隨症加減。10劑為一療程,用至症狀消失。

  二、外洗方 : 蘿蔔纓、荊芥、鴨跖草、桑枝、鬆節各100克,蒜杆、食鹽各50克。加水5000毫升,煮沸30分鐘,用被蒙蓋患部及藥盆,先薰患處,至藥溫適宜時洗患處30分鐘,以身體微汗出為佳,每日一劑,早晚各薰洗一次。薰洗後暫避風。5日為一療程,療程間隔兩日。氣血過虛或病程過長者需配合內服中藥。

  產後類風溼的型別

  ***1***風犯血脈型:臨床表現為肌體肌肉 關節疼痛,遊走不定,自汗惡風,後病症加重,伴有頭痛、頭暈、眉稜骨疼痛,且遇風加重。口不幹、不喜飲水、舌淡苔薄白,脈多浮 ;

  ***2***寒凝血脈型:臨床表現肢體肌肉關節疼痛較劇併發涼、畏寒懼冷,遇寒症狀加重,受熱後症狀減輕,舌淡苔白,脈弦緊;

  ***3***溼滯血脈型:臨床表現肢體肌肉關節酸困重著麻木,但部位比較固定。舌質略胖,苔白膩,脈濡緩;

  ***4***寒熱錯雜型:臨床表現為肢體關節肌肉寒熱疼痛,往來不定,或懼冷畏寒,但觸之不涼,口乾;喜飲水、心煩、失眠、大便幹、小便黃、舌尖紅、苔薄黃脈弦數。此型的特點是外有假寒,內有真熱。

  產後類風溼的原因

  1、新媽媽生產後,大汗淋漓未及時去汗,同時又沒有及時保暖,從而使風寒等有機會趁虛而入。

  2、如果居住環境有限,產婦的臥室陰暗潮溼,也有可能致使血脈不通。

  3、產婦修養時期,門窗關不嚴使產婦受風也會導致產後風溼病。

  4、新媽媽生產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過度操勞所致。

  5、新媽媽產後子宮受傷出血過多,導致血脈空虛、元氣大傷、經絡、血脈肌肉筋骨空虛,如果外邪趁虛而人,就會使肌肉、關節疼痛酸困沉重、怕風怕冷,從而導致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