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再造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和企業發展的源泉,是的基礎。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探討企業文化的再造。

  的基礎

  企業文化應如何再造才能創造更多、更大的企業經濟活動價值,保持企業長期競爭優勢和經營業績,是戰略管理領域的新問題。以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特徵的企業能力理論作為管理學和經濟學相互融合的最新成果,注重於企業內部資源的研究,揭開了企業這個“黑匣”,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企業分析理論。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用傳統理論難以解決企業經營戰略管理的實際問題,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被推上了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大舞臺。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ray Hamel***是核心競爭力論最具代表性人物。1990年,他們合作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企業核心競爭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指出企業戰略上的成功源於它們在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競爭力,正式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理論。

  該理論的特點是:以企業資源和能力為核心概念,認識企業自身,創造企業本質存在的能力及動力機制;通過不斷努力,積累保持和培育企業知識和技能,展開市場運作和經營管理,創造長期可持續性競爭優勢;儲備、彌補和提升企業能力,開拓創新,挖掘自己經營多角化的廣度和深度,適時調整,以提高適應力,引導和創新與環境相適應的能力潛能,達到企業長壽之功效。

  由此可見,核心競爭力是核心產品和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在產品和市場策略的生命越來越短暫的時代,企業競爭致勝的基礎在於核心競爭力,在企業取得和維持競爭優勢的過程中,企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及綜合運用是最關鍵的因素。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和企業發展的源泉,是企業的戰略核心。因而,核心競爭力是的基礎。

  的動因與路徑

  ***一***內因、外因與綜合推動

  綜合現有的觀點,不外乎外因、內因和綜合因素三大學說。

  外因學說把企業文化發展變化的動因,歸結為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企業外部因素,認為是外部因素共同促成了企業文化的發展變化。但是在何者起決定性作用的認識上,產生了分歧,因而便出現了社會經濟決定論、社會政治決定論、科學技術決定論和社會文化決定論四種外因學說。社會經濟決定論認為,企業文化發展變化是由社會經濟變化而引起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企業文化的型別、特徵和素質水平。社會政治決定論認為,社會的政治環境、政治管理體制,政府的方針、政策及各種法規,時刻影響著企業文化。科學技術決定論認為,科學技術水平決定企業文化發展變化。社會文化決定論認為,企業文化是社會大文化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企業文化的變化取決於社會文化的變遷。

  內因學說認為,不同企業文化的差異源於企業本身的不同,是企業內部因素導致了各個企業文化型別、強弱、特徵以及變遷的歷程、速度等方面的差異。在眾多內因學說中,領導素質決定論與群體素質決定論最具代表性。領導素質論認為,企業文化的產生、發展、興衰和變遷取決於企業領導人的文化素質。領導人可以發動文化再造,促使企業文化變型,也可以採取保守態度,阻止和抵制企業文化變型。總之,有怎樣的領導素質,就有怎樣的企業文化。而群眾素質論認為,企業文化的再造是由整個員工隊伍的文化素質決定的。在中,領導人起著發動、組織和指導作用,而新舊文化引數的交替歸根到底是由於廣大員工的實際活動來實現和體現的。綜合因素學說認為,企業文化發展變化是企業內外各種因素互動作用的共同結果。米勒是這一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美國企業精神》一書中指出,企業外部環境和企業組織環境是企業文化的兩組變數,在兩組變數互動作用中實現。

  ***二***的路徑

  企業文化與企業相伴而生。然而,企業文化有自身的運動規律,當人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或者只意識到它的存在而沒有對它進行認真剖析、揚棄的情況下,它只是自發地成長,緩慢地發育,並且自發地發揮它的作用;當人們在實踐中意識到它的客觀存在,並有意識地提倡和積極培育的企業文化,摒棄和抑制消極落後的企業文化,從而引導企業文化向健康的軌道發展,尤其把優秀的企業文化滲透到管理行為之中,企業文化就逐漸演變為一種新型的更具柔性的企業管理方式。由此可見,企業文化對企業的作用是雙向的,既有積極的正面作用,又有消極的阻礙作用。John P.Kotter & James L.Heskett的研究表明:對企業豐潤的長期經濟業績存在負面作用的企業文化並不罕見,這些企業文化容易孳延,即使在那些彙集了許多通情達理、知識程度較高的人才的公司中也是如此。基於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企業文化本質上是不斷創新的,而其再造動因又在於其自身的規律。

  企業文化自身的規律性在於它的生命週期也要經歷生長、發育、成熟、衰亡等階段。因而,企業文化的作用也會經歷著一個有益於企業生存、促進企業發展到阻礙企業發展的過程。而要避免企業文化的衰亡階段,就必須再造企業文化。一方面,在生長、發育、成熟階段,要保持和貯存企業文化中的“精華”,實行文化積累,沉積優秀的企業文化。只有形成了企業文化傳統,企業在文化上才是強大的,在精神上才是一脈相承的,在行為上是前後一貫的。另一方面,要否定那些不合乎企業生存發展需要的舊文化質,破除那些阻礙企業繼續前進的舊傳統。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實現新文化質的增長,對已有企業文化不斷完善和充實。只有不斷增長其新特質,才能使它變得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增長的新文化質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組織發明創造。如發明新觀念,創造新作風,建立新習俗和新禮儀等。二是學習、借鑑其他企業文化。如學習國外企業文化和國內兄弟企業的文化經驗,吸取精華,以豐富完善自己的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