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來經典的創業故事

  18年前,一個年輕人揹著簡單的行囊,闖入了一個陌生的城市;面對莫測的未來,一無所有的他胼手胝足,砥礪奮鬥。今天的他都有著什麼樣的成就了?想知道更多詳細的內容,請看下文,小編將為您作詳細的解答。

  18年後,他資產上千萬,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完成了一個小攤販到企業家的過渡。他,就是義烏台州商會常務副會長王青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今年47歲的他,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熱情真誠,話雖不多,卻不乏精明。笨拙的握筆姿勢,端正有力地在記者的筆記本上寫下了他的名字。才讀了兩年小學的王青來,10多年來,用他的勤奮“排程”著精明,生意越做越大。

  王青來是椒江洪家人,8歲的時候,父親離開了人世,是母親一手將他拉扯大的,因家境貧寒只讀了不到兩年小學的他便被迫輟學。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王青來很是感慨:“每天都在為生存掙扎著,吃了早飯,往往中飯還不知道有沒有著落。”王青來告訴記者,10歲的時候,他就能上山砍柴、下河摸魚了,他知道母親一個人撐起這個家並不容易。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王青來說,10多歲的時候,他已經在外面打零工補貼家用。雖小學沒有畢業,但他這人還是挺聰明的。壞了的收音機、壞了的電視機在他手裡很快分解後,被重新拼湊回去,又“復活”了。在他23歲的時候,村裡把唯一一輛拖拉機交給了他管理。“當過廠長,辦過家庭作坊,努力嘗試著使自己能賺到更多的錢。”王青來告訴記者,自從結婚後欠下了6000元的外債,光每年的“三分利息”就夠他一年的收入,他開始不安分起來。“樹挪死,人挪活,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了,一定要闖出去。”王青來下定了決心。

  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卷著鋪蓋,扛著一大袋自家加工的鈕釦,***,王青來到了義烏開始他的“闖市場”生涯。“以前只是把加工好的鈕釦賣到義烏來,現在我自己就在義烏賣。”王青來告訴記者,白天他擺地攤賣鈕釦,晚上就和老婆擠在又陰又潮的出租房裡。那時候,起五更、爬半夜,不知什麼是苦、什麼是累,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賺錢”。

  人辛苦,錢賺到了,一趟下來竟有四五百元的利潤。那時候,正趕上義烏市場升級,作為一個外地商販,當地政府還是挺照顧他們的,花了很少的本錢,在義烏的篁園市場,王青來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攤位。

  生意火了,口袋也鼓起來了,在義烏的兩年,他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第一個5萬元。“夜裡攥著5萬元的存摺,我翻來覆去一晚上沒有睡著,這5萬元,我要把它變成50萬、500萬……”

  涉足文化產業,做事先做人

  王青來掙到錢了,他說自己永遠感謝那位給他帶來財富的臺灣商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他笑稱自己的記憶力出奇得好,尤其是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和事情,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

  10多年前,他站了32個小時的火車到廣州去見臺灣客商,他甚至能記起,見臺灣客商時住的那家賓館的名字和那路邊的公交車牌。

  在見到臺灣客商後,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堆積如山的作業本、鋼筆、文具盒,想想自己要做這些文化用品的銷售代理時,王青來心裡直髮怵。那麼多年他總覺得自己好像少了點什麼,生意場上一次次刻骨銘心的經歷讓他恐懼。小學也沒讀過幾年的他終於找到了答案,正是缺少了文化。由於文化水平較低,表達能力不夠,在與他人競爭的過程中,有好幾次生意險些被搶走;由於文化水平較低,在同別人籤合同時,他總是擔心會吃虧,一份簡單的合同會讓別人幫忙又看。

  “相信自己,什麼事情都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去辦到。”王青來說他是個膽子比較大的人,也是個比較自信的人。那一次,他扛回來了50多公斤的文化用品,開始嘗試著與學校、與老師、與學生們打交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王青來的文化用品生意出奇得好,在當代理的第一個月他就賺了30萬元。“我很喜歡和這些有文化的人打交道,與其他場合的生意人相比,這裡的人多數更真誠。而且,經常和他們在一起,能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做人的道理。”靠著以誠待人、誠信經營,精明的王青來從地攤小販到代理經營商,再到如今產品遠銷到了東南亞、中東等地區的文化用品公司的董事長,王青來出色地經營著自己的人生。

  創業10多年,從一身債務到現在的資產千萬,創業讓他體驗了艱辛,也讓他收穫了成就。


經典的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