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創業路程

  創業是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是國家提倡創新在商業活動中具體且直接的體現,代表著時代的進步,代表著社會的進步,代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完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李開復,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於臺灣省新北市中和區,中國臺灣人,現已移居中國大陸北京市。

  李開復曾就讀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後擔任副教授。他是一位資訊產業的經理人、創業者和電腦科學的研究者。曾在蘋果、SGI、微軟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擔當要職。2009年9月從谷歌離職後創辦創新工場,並任董事長兼執行長。

  近日,李開復在一次創投活動上,跟大家分享了關於如何把握網際網路黃金期,在全民創業的熱潮中成功突圍的一些見解。以下是他的演講實錄,整理自創新工場。

  我剛從美國矽谷回來,美國的一些現象。我覺得《從0到1》還有《精益創業》這兩本書都是非常經典,而且在美國矽谷特別合適。在中國有一些特殊機遇和挑戰,如果這些想法對於這兩本書做一個補充,可能對於創業者會在中國創業會有更好的成功機會。

  首先我們看一下今天全世界網際網路已經帶來顛覆式的作用,我們每天的生活已經被徹底顛覆。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想象自己回到十年前,見到一個十年前的自己,把你iPhone或者安卓給那個人看,看一下微信和餓了麼等等的應用,會不會讓十年前的你認為這個人是從科幻小說穿越過來的人,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

  為什麼我們看到這麼多顛覆?網際網路是非常偉大的,它最大的作用有去中介化、扁平化、平等化等等。

  下面讓我們從商業思維來看看網際網路帶給我們的創業者的機會和空間。

  網際網路打破了過去垂直市場的不公平現象。過去可能有很多壟斷者,或許是因為品牌或者是規模優勢或者資訊不對稱等等的理由達到了壟斷。這個壟斷可能區域式的壟斷,比如上海、山東地區,也可能是一個品牌式壟斷或者資訊不對稱的壟斷,大家認為計程車公司或者某個餐館特別好。但是網際網路的來臨,其實把整個市場扁平化了。全部都是一個非常低成本的擴張,能夠把全國當做一個地域來看。如果這樣講不是特別清楚,你只要想想淘寶本身對於各個地方的地域化的商業有多麼大的影響。

  但是未來的機遇實際上是造就一種新的壟斷。人們每個商業的機會、每個花錢的機會、每個服務的使用都可能因此而被顛覆。網際網路的特色,左上是把很多分散的小市場,比如說超市、書店、商店變成一個巨大的統一的完全競爭的市場。從表象來說打破資訊不對稱和壟斷,但是實際是造成一種新壟斷。右邊可以看到過去資訊不對稱,現在交易匹配和速度打破了這樣不好的現象,而且有更多標準化的需求,非常低的交流交易進入了門檻。這些東西讓網際網路從商業角度來說,打破了過去不公平壟斷現象,但是提供一個新壟斷的機會。這是每個網際網路創業者特別需要深深瞭解的現象。

  從全球來看網際網路肯定是美國領先的,如果我們看一下今天的市值。美國大概佔有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的所有網際網路公司的市值,中國佔有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二。那麼中國在奮起直追,現在情況呈現大好。過去五年到十年中,中國從微不足道的世界市場現在達到了九分支二的市場佔有率。那麼未來有怎樣的機會?

  今天我談一下在中國創業的特色和機遇。當你考慮從0到1,考慮創業考慮精益創業等等機會的時候,我覺得不能用一個全球或者美國思維看這樣的問題,因為中國其實有特別多的優勢,但是也有特別多的挑戰。

  現在我們討論一下優勢和挑戰。

  第一個優勢就是人口紅利。除了我們看到網際網路、移動、電商,中國現在是全世界第一而且是超過美國,兩倍、四倍這樣的規模,但是同時不能當作兩倍這樣的差別。我們看一下右下角,右下角這個圖告訴我們兩個經濟體的差別,兩個網路化經濟體的差別,不是看他們的個體比例,而是看個體平方比例。所以如果一個國家比另外一個國家的使用者大了三倍,它的網路效益是9倍,如果大四倍效益就是16倍,所以千萬不要低估人口紅利的優勢。

  第二個優勢是中國的創業領導者特別厲害。因為這個市場特別大,資金特別多,那麼有一批創業者湧了上來。當然左邊美國創業者他們可能在創新方面,突破式方面引領全球。但是右邊這幾個中國式創業者,他們在強大的領導力、快速執行力上高出一籌,他們的後勁更足。

  我覺得全世界可能沒有一個上市公司的CEO像雷軍今天已經做到45億,還每天工作18個小時,這樣拼命的去做。可能在執行力方面,也許蘋果會更創新一點,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小米也好或者是騰訊、阿里、百度也好,他們從小到大,一直到大還是在不停的工作,還是不停的執行。

  那麼網際網路經濟裡面,我們不要認為創新代表一切,其實一個巨大機會的環境裡面,速度和執行力代表一切。尤其是在充滿機會的社會裡面,當機會不再那麼多,當競爭更扁平化,當大家在一個所謂的創業時代,那個時候創新更重要。但是今天的中國充滿機會,只要你能夠抓住快速執行才是最重要的。突破式的創新,在今天的中國不是創造價值和財富最好的方法,因為今天有太多的機會和不公平。

  第三點是中國的工程師其實是巨大的競爭力。我剛在矽谷看我們投資的公司,他們那些人特別聰明,但是我一個一個公司看,公司幾個人?四個人,已經有一百萬的投資怎麼才四個人?因為工資貴,因為房租貴。這就是矽谷現象,認為創業一定非常小。當然你做一個谷歌式的公司,你慢慢招人是可以的,但是在中國這麼大好的創業環境的現象,其實有一個很棒的領導者,你需要帶一個團隊。我們投資的專案,比如50到100萬美金注入之內,可能半年之內就有20人。這20人在強大領導者帶領之下能夠衝鋒陷陣,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國內現象。就是說老大很強的時候,他的團隊相信可以跟著老大奮鬥,可以改變命運,就算不能造成財務自由,也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所以這些人是跟著老大創業的衝鋒隊,他們勤奮努力能幹,中國工程師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騰訊,到了半夜兩點一大堆計程車等著員工下班。右邊不但是國內的這批生力軍介入,前幾個禮拜在美國看到我們海歸回國的浪潮又即將開始,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海歸創業被整個環境不看好,認為不接地氣。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創業需要對接百萬、千萬、上億的使用者,如果沒有強大技術團隊是會崩潰的。所以非常需要這種頂尖的工程師,那麼美國的高校是世界一流的,但是美國高校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留學生遠遠超過其他的國家。

  篇二

  可能對於一個學生來講,創業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冒險行為,是一個神經不正常的學生才會做的事情。但是,對於我來講,"創業"的概念不僅僅是開一家公司或經營一家企業,在我的概念中,所有從無到有的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創業"。

  我既然選擇了,就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創業者柳威

  柳威,現就讀於河南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是一名大二學生,同時還是祥文教育的創辦人之一。2012年4月正式掛牌營業的祥文教育是一家集教育、諮詢、培訓、就業為一體的正規教育服務機構,同時還為大學生提供兼職、票務、二手交易、餐飲購物等生活消費的綜合服務平臺,目前已運營半年之久。

  高考結束 開啟創業之路

  2011年柳威高考結束,在家無事,就想出去闖闖,帶著借朋友的200元,來到周口,住著20元一夜的小旅館,吃著2元一碗的漿麵條。考慮到這樣下去不行,和幾個朋友商討後,瞄準了販賣桃子。

  第二天,朋友開著自家的農用三輪車,跑到周口市川匯區農藝園,以八毛一斤的進價買來,以3.5元一斤的市場價賣掉。柳威用所學的經濟學原理,想著桃子質優價廉會很好銷售,可情況卻不是這樣的。

  你要進入市場,就得交"保護費"和"市場管理費"。期間,不僅被交警抓住,說沒有駕駛牌照,還差點被送進車管所。經過一番好說,交警才放過,然後就以1.5元一斤的價格把桃子處理掉了。

  這就是柳威第一次的創業經歷。

  接著,又認識了幾個做教育的朋友,開始代理周口二十多個學校的招生工作,雖然很累很忙,但大家都樂此不疲。7月底,通過介紹,又代理了一箇中學在整個商水縣的招生工作,並得到了潁河中學校長***江蘇啟英教育集團副董事長,新加坡英苗園校長***周善於先生的支援,招生工作順利進行,這為進入大學開始創業積累了不少人脈和經驗。

  創辦祥文 正式走上創業路

  "要想幹一番事業,不需要做驚天動地的事情,只需要做自己喜歡、能讓生活充實和快樂的事情就行了。"柳威如是闡述創辦祥文。

  對於啟動資金,柳威笑著說,"資金不是問題,前期一定要瞄準投資小、產入大的專案, 以短期盈利專案來支撐長期基本業務。"去年年前,柳威做代理賺了將近5 萬元,再加上學校給予大學生創業園的支援和鼓勵,學校不僅免費提供辦公場地,同時水電費和辦公裝置也全免,但是運營期間,沒有老師們的指導和扶持,這還要全靠柳威和另一合夥人。

  祥文教育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學歷證書,主要針對社會上的工作人員,為其提供學歷晉升服務;一類是職業資格證書,主要針對學校的學生,為就業提供敲門磚。這兩類市場化需求比較高。同時,他們還意識到了網路營銷的重要性,目前已經購買了兩臺伺服器,籌劃準備了11個網站,目前已經上線7個。

  目前員工有全職的社會人員的和兼職的在校學生,對於招聘的員工,一定會親自面試,找那些志同道合,把工作作為事業的人。公司目前有20%的股份是懸空的,柳威坦言會把這部分留給表現優秀的那些人。

  對於企業管理,柳威提出"兩本",即誠信為本和以人為本,同時要有鐵的紀律,紀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平時,他比較喜歡看能把中國傳統管理思想與國際標準完美結合的書籍,比如,近期看的有張曉剛先生的《歷史是個商學院》等。

  期間,曾有過創辦純淨水公司的想法,基於學校電壓的限制,飲水機不能安裝。客觀因素無法克服,放棄了這個想法。由於父母比較開明,只要不幹壞事,都會尊重和支援柳威決定,除了後顧之憂。

  學習是快樂的 生活是充實的

  "對於祥文,前期也是一竅不通,通過後來的學習才慢慢懂得。"柳威說,"中共提出了建立學習型政黨,企業更要建立學習型企業"。

  學習是自由和快樂的,學習知識是一個快樂的過程,不該是苦作舟,而是樂作舟。同時人要敢於拒絕不想要的東西,自由就是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關於學習上課,他說,不感興趣的,掛科也沒有關係***當然,這點小編不崇尚***。當然,他絕不是什麼任何課程都不上,而是有選擇性的學習。

  學習期間,他會通過查詢資料、翻閱書籍,輔修了本校並沒有的《農業作物學》。通過朋友引薦,去河南大學拜訪了王立群教授和戴炳中教授,還在網上發表了三萬字的《笑看三國說劉備》,點選率頗高,很受網友喜歡,目前正在商討出版中。

  柳威很是喜歡交朋友,他有兩個原則,一是態度好的,即思想規整,二是愛學習的。不能接受三類人:一是頑固不化的,二是爭強好勝的,三是思想消極的。不斷地拓寬人脈,不斷結交新的朋友,但前提是心一定要放寬。平時會他還會通過網上留言、微博、微信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上大學前就認識了現在的合作伙伴。

  他會試著轉換角色,在老師和同學面前,還是普通的一名學生,在員工面前,有老闆的樣子,在家人眼裡,還是父母的孩子。在時間上,他也有自己獨特的分配法,60%的經歷投入詳文教育,40%的用來旅行,2012年獨自一人旅行了13個省。他保持著一顆童心,喜歡充實的生活、喜歡接近大自然,這能夠放鬆自己,釋放自己。

  鼓勵創業 但並非人人皆可創業

  "由於社會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國家勢必會鼓勵發展中小企業,因此,創業將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柳威認真的說。

  創業並非是衝動的,一定要有判斷力。遲疑不決,說明判斷力有問題。創業有三大因素不可缺少,第一是人,即所謂的團隊,第二是事,即所謂的專案,第三是資金,三者缺一不可。"團隊是骨骼,專案是心臟,是五臟六腑,具有造血功能,資金則是血液。"柳威這樣詮釋創業。

  創業不要畏懼很多風險,打工才是最大的風險。同時告誡大學生,要因人而異,人與人是不一樣的,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成為創業者。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做適合自己的事情。判斷一個人是否自私,只要考察一點就行了,那就是看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否一致。

  編後語:

  93年出生的柳威,的確是90後又貌似不是,他身上沒有社會給予的浮躁、膚淺、虛榮和自大的90後固有標籤。相反,小編在他身上看到了沉穩、踏實和擔當。人要想出類拔萃,只要把一代人身上的毛病克服掉就行了,相信柳威已經出類拔萃,並且一直在創業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篇三

  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合適工作——參加歷下區組織的——在政府部門幫扶下開熟食店——生意紅火又開分店吸納下崗失業人員

  2009年2月,和平路。伴隨著響亮的鞭炮聲,張猛的“吉快客簡餐外賣”第三家分店開業了。自從去年5月在燕山小區賣“奧爾良烤雞”成功邁出第一步,如今張猛已經開了3家西式外賣店,從當初的單槍匹馬到現在擁有10餘名員工。

  談及自己的創業成功之路,張猛感慨地說:“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歷下區各界的支援。在他們的不斷幫助下,我的生意紅紅火火,曾經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2007年6月,張猛大學畢業。那年他24歲,懷著滿腔熱情到處發放、尋找用人單位,卻屢屢碰壁。工作、擇業一時成了全家人的煩心事。2008年2月,燕山街道辦事處對轄區失業人員進行調查摸底時瞭解到他的情況,並在管理臺賬上記錄了他的擇業願望、技能特長、培訓意願、創業意向、畢業院校以及家庭狀況。“居委會做好登記後,馬上給我聯絡了培訓。我學的是培訓,還享受了很多優惠。”張猛對此記憶猶新。2008年4月,他參加了歷下區組織的創業培訓,這是歷下區為轄區大中專畢業生開設的11所定點培訓學校之一,而張猛選擇的培訓也是區就業辦梳理登記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願望後結合就業形勢開設的33個專業之一。“聽說現在的培訓辦法比我們那時更豐富了,不但有培訓,還能到歷下軟體園、漱玉平民大藥房、新聞大廈這樣的實訓基地工作,實訓後有機會直接和這些單位簽約。”張猛聊起了歷下區2009年的新政策,“只要參加培訓滿3個月,區裡和實訓單位都會給參加實訓的學生提供每人每月300元的補助,這樣每個月至少能掙600元,真是挺不錯的。”

  參加完培訓後,張猛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選擇了自主。2008年5月,燕山街道辦事處勞保中心幫他在燕山小商品市場找到一間12平方米的門面,為他減免了3年的工商管理費稅以及環境衛生費,同時他還享受到了大量優惠,再加上店鋪位置好,開業後生意挺紅火,張猛又考慮開分店。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歷下區就業辦幫他申請了3萬元的小額貸款。“太及時、太省事了。我拿著居委會開的信譽證明來到就業辦,過了半個月貸款就辦下來了。”張猛現在又開始第二次申請小額貸款,這次是5萬元。雖說這次不免息了,但利率還是比商業貸款低不少。

  有了幾家小店後,張猛在街道辦勞保中心的推薦下吸收了不少四五十歲的下崗工人和大中專畢業生。張猛說,經過這兩年與區勞動就業部門及辦事處打交道,發現他們都在想辦法幫助解決題,自己這也算是為社會作點貢獻。

  一人就業,全家安心。今年畢業生的就業安置和自主是歷下區的工作重點之一。“我們對實行‘1+3服務’,即對每個創業人員推薦一個專案、提供一所場地、辦理一筆小額貸款,通過這些服務促其儘快。還通過建設實訓基地、幫扶基地,實現了實實在在的就業。”歷下區就業辦主任龐繼萍介紹。歷下區提出的關注民生“四個一”標準,其中一條就是不讓一個想就業的人找不到工作崗位。今年前5個月,歷下區共安置就業再就業人員6700名,完成全年計劃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