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年輕人網路創業的故事

  由於就業壓力的逐年增大,更多的大學畢業生走向了自主創業的道路。而網路創業由於其自身的優勢,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歡迎。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的內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

  網際網路在中國發展了20年了,尤其是在近兩年網際網路大潮的推動下,湧現出一大批的網際網路創業者。然而看似熱鬧的背後,卻充斥著各種概念和噱頭,當資本寒冬來臨後,又如泡沫一般在短暫的炫目後,紛紛死掉。

  有的人將之歸結為“網際網路思維”的不靠譜,並把網際網路等同於概念和噱頭。然而實際上,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已經從網上走到線下,進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相對成熟的線上,O2O仍然是一片蠻荒之地。

  先行者們很輕易的利用先到的優勢,收集了樹上的果實,這是最省力的事情。而部分後來者由於來的時間晚,吃不到樹上的果實,卻又不願意做開礦的苦活、累活,只能靠各種謊言和噱頭去欺騙更後面人和投資者。

  然而真正的創業者卻不屑這麼做,因為地底下的金礦才是他們真正追求的。而網際網路的金礦是什麼,就是給每一個人節約成本,帶來價值,甚至創造出價值!

  而這正是李健和他的人人車做的事情。人人車只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就賣出了20萬輛二手車,實現月交易額破10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但即使這樣,未來還有98%的市場份額,這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

  然而李健看重的並不僅僅是這些。李健在採訪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做網際網路搞了十幾年,以為已經改變了世界,我們經常有很多人自以為改變了世界,但自己離開那個小的烏托邦,回到現實社會,回到我們老家,回到農村,跟20年前沒有任何變化,騙子照樣在騙人,你照樣掛不上號,你照樣升不了學,這些行業有沒有因為網際網路的存在有任何的變化嗎?沒有。

  網際網路在某些人眼中只是一個工具,一個成名的工具,一個聚集財富的工具,很少有人願意去做背後公眾看不到的事情,去做一件能給所有人帶來價值的事情。而這恰恰才是網際網路真正的本質,去掉一切不必要的環節,節省成本,實現每個人的價值所在。

  這也是李健選擇二手車C2C模式的原因,為買家和使用者帶來真正的價值。

  人人車是第一家敢把14天無理由退車白紙黑字的寫進合同上,之前行業沒有人敢這樣做,甚至說,在人人車之前,二手車是沒有售後保障的。

  首先,帶給賣方的價值:幾乎比任何其他的賣車渠道,人人車能幫賣方多賣20%,這就意味著什麼呢?你通過其他渠道,可能也就賣10萬塊錢,那人人車能幫你賣到12萬塊錢,多賣兩萬塊錢。這多賣兩萬塊錢,你只需要花兩三週的時間就可以達成。即使買家無理由退車,車也是退到人人車這裡,賣家根本不必擔心。

  帶給買方的價值。首先,尤其重要的一點,我們這個平臺的價格是相對有優勢的,其次,給予使用者一系列的售後保障,包括一年售後或2萬公里質保,以及14天無理由退車。

  曾有一個外地河北石家莊的使用者,買了一個車花了十幾萬,突然打不著火,特別著急,馬上跟人人車打電話。當時負責線下整個售後服務的是一個23歲的工程師,他在一汽大眾幹了一輩子,退休後,被人人車聘回來。

  老工程師連夜坐火車趕到石家莊去處理這個問題,到當地以後,發現什麼問題呢?沒油了。因為他是第一次開車。然後這個23歲的工程師坐火車趕過去,毫無怨言的給他處理完。

  李健說,我一直是把整個售後服務體系的建設,之於我們這樣一個二手車交易平臺的重要性,比喻成整個物流體系對於京東的重要性,未來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因為我們是一個C2C平臺,也不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更便宜的價格,而在於我們能提供一整套的服務,能讓使用者覺得買車無憂,用車也無憂。

  如何給整個行業帶來價值?

  自4月份,李健開始做人人車專案以後,在全國陸陸續續有20多家模仿者。所以人人車從第一天就面臨比較嚴峻的競爭,但對於人人車來說,也從來沒有因為競爭就擾亂他們的陣腳。

  李健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這個模式要做成,最關鍵的點是什麼?

  李健總結了這幾點:一個是你要去持續獲得新客戶,第二個能力,是你的交易運營效率,第三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最看重的,就是口碑有沒有達成?我認為只要我們自己圍繞我們這三個核心的競爭點去做工作,去把這個作出領先的優勢,就不用擔心任何人競爭超越。

  對於競爭,李健持開放的心態,因為二手車市場的整個規範化和規模化僅僅靠人人車一家是遠遠不夠的,它一定是需要更多的創業者合力共同去完成。只有合理合法的有序競爭,才能讓這個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才能把這個行業的價值挖掘到更大。

  這個市場成熟了、健康可以說對行業好,對每一個人都好,創業者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賣家可以把車賣到更好的價格,買家可以放心無憂的買車。這就是網際網路帶給每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所在,它不是一種噱頭,而是實實在在正在發生的事情。

  李健說,我們曾經在那個烏托邦的小世界裡面,覺得自己很牛、很了不起,為什麼出現這麼大的偏差?因為你之前做的這個事情,沒有真正去解決這個社會深層次的問題,因為這個事情看上去很難做,吃力不討好,所以大部分人不願做。

  但是,正是越難做的事情,才是民眾最需要解決的事情。我認為所有的創業都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你這個創業本身沒有讓民眾某一方面的生活感受被到提升,註定要失敗。因為你看到的那個機會、所謂的機會,只是一個在你眼中的的小機會,而不是能帶給普通百姓價值的機會。

  二

  吳滋峰,上海手樂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7月在上海創辦公司,旗下“貝思客”是一個網際網路烘焙品牌,目前有經典系列以及極致蛋糕系列兩大系列。“貝思客”主要以網際網路思維為依託,利用O2O線上線下互動銷售。利用CRM管理系統收集使用者體驗,進一步完善產品和服務。

  日前不少博噱頭的網際網路品牌陸續死掉或勉強維持,網際網路創業老兵吳滋峰認為,網際網路思維需要時間去試錯,於烘焙產業而言,高毛利時代即將結束,真正抓住烘焙業PV、IP以及使用者轉化率才能活下去。一款白羊座蛋糕,女性使用者下單率高達9成。但為何一款金牛座蛋糕,男女使用者比例卻為五五分?吳滋峰稱這些微妙的細節才是網際網路撬動傳統烘焙市場的武器。

  屌絲市場初體驗

  吳滋峰是一個網際網路老兵,或者說是網際網路創業老兵。

  在上海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後正值出國熱,去德國工作了一段時間,卻發現在那裡找不到網際網路的創業氛圍,而此時中國網際網路卻迎來了黃金時期,吳滋峰索性回國創業。

  回國後第一份工作就是每天寫閘道器、寫程式碼的“程式猿”。“受不了這份寂寞”,於是跳去了網路遊戲公司,全面負責公司的無線增值業務收入。在這家處於颱風口的公司讓他找到了想要的“刺激感”。他回憶說:“當時網遊的概念非常新,整個市場上也就十多個。8個月內公司從30多個員工變成300多員工,收入從無到月入兩三千萬。”

  談到彼時工作的感覺,吳滋峰難掩興奮。他說:“那時每天吃喝拉撒睡24小時都泡在工作室,這就是創業的感覺。”這段經歷也堅定了他以後要做網際網路的決心。

  積累了豐富的網際網路網遊經驗,他又回到上海地方網際網路門戶東方網從事產品渠道工作。不同行業的經驗再加上技術背景,吳滋峰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創業,組建了網咖廣告軟體團隊。

  創業的主要市場瞄準了網咖資源。切入點就是通過網際網路客戶端來控制網咖資源,即在瀏覽器外掛等位置提供廣告服務。很多大品牌會認為網咖屬於比較低端的屌絲場所,所以當時主要客戶主要以網遊產品、屌絲快消品***方便麵、飲料、香菸、餅乾***為主。據吳滋峰透露,“當時覆蓋了全國數十家網咖連鎖企業。”

  可惜好日子不長。當時國家開始加大力度對網咖進行整頓,受到政策影響,很多網咖就開始用網管軟體去做計費網管系統等,更多的合作伙伴則選擇免費的官方軟體,同時網咖監管也越來越緊,團隊“壓力山大”。吳滋峰透露:“感覺到風向標不對,所以當時以250萬美金的價格賣給了一知名網咖管理軟體。”

  左右,骨子裡就“愛好”創業的吳滋峰開始創立手遊團隊。

  吳滋峰迴憶:“當時拿了一筆投資,專注在MTK平臺上開發遊戲,那時候不像現在智慧機一樣可以下載應用。”吳滋峰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在這種不開源的手機上進行內容實施更新,再下載給使用者。

  雖然方向是對的,但好景不長,團隊發現,MTK的使用者留存越來越差,大多數使用者都朝著智慧機去發展。當時為何不堅持做手遊?吳滋峰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優劣勢。他分析:“安卓使用者可以瞬間下載上百產品。這時候想成功大多靠產品的優點,像我們這樣比較小的公司,面對大公司的圍剿,研發就乏力了。運作了一段時間又賣掉了。”

  此時,已有近十年的網際網路。他說:“這十年一直在為使用者提供資訊類的東西,總覺得很飄渺。比如我們到底給收入提供了多少價值,這個沒有辦法衡量。慢慢開始希望找到一個網際網路跟實體行業結合的點。”這個點便是用網際網路做烘焙。

  “蛋糕歐巴”進行時

  印象中苦逼“程式猿”出身的技術男轉型時尚偶像派的“蛋糕歐巴”,這轉型靠譜嗎?吳滋峰的解釋是“蛋糕僅是載體,跟網遊和即時通訊產品一樣的思維去運作”。

  其實還走了一小段彎路。開始手樂餐飲主要跟大的主流蛋糕店合作,去做一家垂直烘焙蛋糕電商網站。但高成本及過低的毛利,開始轉型做自主品牌,當年下半年,手樂餐飲推出了自有的線上蛋糕品牌。但線上訂購蛋糕的習慣並沒有真正被培養起來。

  現在手樂餐飲主要以“線上官網銷售+中央廚房生產+自有物流配送的路線”。經過一年試水,底,又推出了一個名為“極致蛋糕”的新品牌,與之前的蛋糕品牌配合銷售。注意到這款蛋糕幾乎蓋上當下流行的所有概念,諸如網際網路思維、雲配送、粉絲效應。

  是博噱頭炒概念嗎?

  吳滋峰認為,用網際網路思維對傳統行業的改變是需要過程的。他以物流為例解釋,相對於傳統烘焙企業,這款蛋糕的物流時效性控制在2小時內。如何做到?

  配送員帶著蛋糕分佈在市區中,每一個流動的配送員就相當於移動的倉庫。當線上接單後,距離訂單位置最近的配送員會接到資訊。這樣,蛋糕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被送到使用者手中。但這樣一來,一是產生較貴的物流成本,二是材料浪費成本。對此,吳滋峰認為物流的投入對於烘焙的成本是必不可少的。蛋糕的製作原料、工藝相比來說並不複雜,同行之間的差異也不會太大,因此吳滋峰就覺得,想要和同行做出差異,就要在服務、理念和消費者體驗上下工夫。

  極致蛋糕的主要定位在80、90後人群。首先他們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是在星座上做文章。今年3月份陸續推出了白羊座、金牛座蛋糕。團隊發現,白羊座女性使用者偏高,下單率超過9成,幾乎沒有男生。而金牛座巧克力蛋糕卻有一半男生一半女生選擇。為此,團隊還專門請了星象師,他們根據出生時間和地點等內容,為不同星座設計專屬蛋糕,甚至在產品上線時間都跟星座相關。

  如果僅是星座,可能更多使用者都只是為了嚐鮮,如何留住使用者?

  粉絲經濟

  吳滋峰表示,極致蛋糕將在線上線下融入更多社交元素。比如不定期組織線下活動,讓會員們在享受美味之餘,可以邂逅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在這種交友方式中收穫友誼。

  小米模式裡很重要的一點是粉絲經濟,同小米最初時一樣,極致蛋糕也很注重培養自己的核心死忠粉絲和大量分享型粉絲,常見的社會化營銷之外,極致蛋糕還會讓粉絲參與決定下個月的新款樣式,吳滋峰介紹說自己和管理團隊每個月會出席自家的新品釋出會,邀請粉絲試吃,在幾款不同設計的蛋糕中選出下月新款,以此來培養粉絲的主人翁意識,並能聽到最及時的使用者反饋。

  到現在,吳滋峰的團隊共有將近190人,常規的研發、配送和地推團隊外,極致蛋糕還有一個約為20人的客戶關係管理團隊。去年年底,極致蛋糕獲得了一筆額度在百萬美金級別的天使投資,投資方為上海嘉定創投和國內某投資機構。

  對比之前幾次創業,吳滋峰都是在面對大佬圍剿時,洞察到行業的發展趨勢,然後用最合適的價錢“明哲保身”,同時賺得了個好價錢。但這次,吳滋峰卻認為,傳統烘焙品牌並沒有優勢,對其構不成威脅。對於這位網際網路老兵來說,如果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不做,他的“蛋糕”非常大。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