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女性自主創業故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活躍起來。在這個創業時代裡,有很多女性創業的故事在激勵著我們。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80後女生從擺地攤賣衣服開始的創業經歷

  2007年畢業出來,不想當打工一族,想出去做生意,當老闆。當正式作出這個決定後,才發覺原來什麼都還沒定。賣什麼?哪裡賣?怎麼賣?一連串的問題在腦海浮現。平時經常能看到學校門口街上有很多賣水果的,我就在想:賣水果怎樣呢?但是賣不出去幾天不就爛了,能不能退回給批發商呢?如果城管來了帶著這麼重的東西會不會走不掉呢?對 於我這種約等於無資金成本的人來說,面對這麼多的問題放棄了賣水果這個想法。決定實地考察,去了學校門口、地鐵口、天橋、步行街很多地方。

  說說我出攤的第一天吧,去到了一個離地鐵口不遠的位置,看到有三個人在那邊擺著了,禮貌性地問了一個阿姨:“你旁邊有人擺的嗎?”得到應允後就攤開了帶來 的布,把東西拿了出來。過了幾分鐘,我做成了第一單生意,一位女孩子過來買了一條吊帶裙,20塊錢,沒有砍價。心裡樂滋地想進價是14塊,賺了6塊,那種 賺錢的感覺真好。之後的兩個月裡,我基本上都是每個地方擺三四天就換地點,我覺得三四天裡經常在同一地點出沒的人要不就是喜歡的已經買了,要不就是不喜歡的你繼續擺也不會過來看,所以要經常換地點。也有遇過城管的,不過還好我走得快,把攤布的四個角一拎就跑,回頭看看那些賣水果推著車的很多被逮住了。兩個 月下來,賺了大概有四五千,也是在這時,在時裝城租了一個小鋪面。開始了我的零售商之路。

  租了間鋪面後,去批發市場進了女裝衣服、褲子 回來。以後主要也是銷售這幾種產品。有了自己的鋪面後感覺很多東西都不同了,不用再東奔西走了,不用再怕日晒雨淋了,不用再時刻警惕城管了。一樣的貨,相比擺地攤時也可以賣貴點了。因為進的貨比較多,進貨價也比以前便宜了,像同樣的衣服相比以前的十三塊五現在十三塊就能進了。所以生意額比以前擺地攤時多了 很多,利潤也多了不少。特別是到了週末,總是會忙不過來。但有些客戶還是比較難“伺候”的,一定要經得起砍價,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客戶試完一件換一件再換一 件,然後走去,自己還要微笑地說謝謝光臨。

  總體生意都還算不錯,後來請了個人回來幫忙銷售。2010年底在淘寶開了間網店,主要是賣衣服。雖然自己有貨源,但剛開始做沒信譽還是不太好做,後來一心、二心,網店生意才不斷好起來。不過這行業競爭很大,有時遇上淡季生意還是比 較慘淡。做了零售一年左右,就想跟朋友一起搞搞批發,能直接從產品的第一層---廠家拿貨,繼續降低進貨成本,以前小鋪面幾千幾百件的貨只能在批發市場 拿。經熟人介紹,跟深圳廠家寶安的一家叫帥靚服飾批發的廠家談好了進貨的相關事宜。然後在批發市場租了間店面,並租了一個倉庫。批發商之路即將開始。

  跟那個廠家籤的第一個合同是1千件衣服,進貨回來後除了留少量在批發市場店面外,其它的都放到了倉庫。作為批發商面對客戶時比零售商簡單多了,基本上都是看看貨的樣板,說說價錢就行了,大家也不怎麼講價,因為大家都知道批發就是這個價的了,要不也不叫 批發了。不過對於進貨量大的或者熟客還是可以適當減少少的。主要客戶有些是做零售業務的,有些是地攤族,也有些是搞批發的,從我這邊批發後再批發到其它地方。總之每天的人流量都很大,面對熟客就簡單了,帶他直接去倉庫拿貨就行了。而新來的客戶,看看店面的一些樣板,說說價錢,滿意就拿貨。客戶也會貨比三 家,就說衣服,有十塊的、十三塊的、十四五塊的。覺得十塊的跟十三塊的質量差蠻遠的,十四五塊的價效比不高,所以現在店裡主要批發的是十三塊錢的衣服。這類貨也比較受客戶的歡迎。做了幾個月後,想擴大下市場,搞搞網批,面向全國批發。現在兩條路都做得還不錯的。

  故事說到這,說說我對未來的想法吧,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夢想的實現需要我們敢於創造、勇於堅持、樂於付出。夢想的實現需要我們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思考,不斷努力。共同分享,共同創造,共同圓夢。

  二:

  張冬梅:大山深處養泥鰍年入百萬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餘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裡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幹就幹,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蒐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資訊,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於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後,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靜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