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主創業的故事

  創業要想成功,除了有了點子以及熱情是不夠的,需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接近真實。看看那些女性創業的故事,從她們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侯姝媛:80後女研究生建自行車驛站,一年騎出百萬元

  一位長相清秀,看起來嬌嬌弱弱的80後女孩兒,卻迷上了對體力要求較高的戶外騎行,並在海南將這一愛好變成了事業。重慶工商大學研二女生侯姝媛,憑著一股子闖勁兒,白手起家,成立了“517騎行驛站”。如今,驛站廣獲騎行者好評,年營業額60多萬元。

  愛好變事業,填補市場空白

  春日裡,怒放的三角梅爬滿了門口的鐵柵欄,將眼前這棟藍色外牆的別墅掩映得格外漂亮。掛在柵欄上的一輛自行車和木製招牌,提醒著路人這裡是騎行者之家。

  “現在這麼好看,可當初這裡卻像個‘鬼屋’。”侯姝媛調皮地笑著。她開啟電腦裡的照片,記者看到這裡曾是一棟半拉子別墅,連門窗都沒有,足有一人高的雜草將房子包圍,建築垃圾堆得滿地都是。

  改變,始於一次騎行。

  近澗涓密石,遠山映疏木。這是80後女孩侯姝媛對海南的第一印象。

  2013年1月,參加完研究生入學考試第二天,侯姝媛決定到海南環島騎行,慶祝考試結束。雖然之前只到蘭州附近騎行過一次,但她還是深信能在海南完成一次騎行。沒想到的是,這一次騎行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讓她由鄂妹子變成了海南媳婦。

  “帥哥,我租輛自行車。”至今她還清楚地記得到海口美祥路一家自行車租賃店租賃自行車的場景,當時的自行車店老闆叫陳啟程,當時大夥都叫他“蟲子”。

  熱情好客的“蟲子”見到侯姝媛,不停地向她推薦騎行線路,並提醒騎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當了解到她是隻身一人來海南騎行後,決定免費當嚮導,陪她騎行去三亞。

  土生土長的“蟲子”是海南萬寧人,對線路非常熟悉,騎行過程中時刻關心她,和她一起賞美景、嘗美食。

  這次騎行,侯姝媛深深地愛上“蟲子”,兩人由騎友變成了戀人,直到後來成為夫妻。

  “‘蟲子’,不如我們建個驛站吧!”第一次騎行之後,她把開驛站的想法告訴了“蟲子”。原來,在騎行過程中,她發現騎行驛站比較少,加上沒有地方休息,導致在騎行過程中不是很順心。而和她有同感的,還有許多騎友。

  經調查,侯姝媛發現,每年12月到次年3月,約3萬國內自行車愛好者到海南環島騎遊,租車、住宿是必需的環節。如果開一家環島自行車出租和環島青年旅舍於一體的騎行驛站,一定有市場。

  兩人意見統一後,她開始在島上做調查,發現沒有一家把租車和住宿結合起來的驛站。此外,如果在環島遊的線路上開連鎖店,解決遊客異地還車不便的煩惱,一定更有市場競爭力。

  “在哪裡建驛站比較合適呢?”兩人開始在海口地區尋找地方,考察再考察,商量再商量……

  2013年1月,兩人在新埠島租了一棟毛坯別墅改造成驛站。別墅有600平方米,7間房,可以安放40個床位。

  啟動資金不足就刷信用卡來解決。為了節省開支,驛站的設計裝修全靠自己解決,牆自己刷,再請朋友幫忙在牆上繪畫,從租房到裝修一共花了15萬元。

  為了銘記創業歷程,驛站裡每間客房的名字別出心裁:經費不足、資金短缺、預算不夠……

  一個是準備入學的研究生,一個是連年虧損的小老闆,兩個合夥人都一窮二白。“你看我們這些房門上分別掛著‘資金短缺’‘缺口太大’‘預算不足’的牌子來取代房號,紀念開辦驛站時缺錢的窘境。”侯姝媛帶著記者在驛站一邊參觀一邊介紹。為了省錢,陳啟程甚至跑到工地上蹲點半天,仔細觀察電焊工如何作業,然後連續幾晚在網上找相關視訊自學電焊技術,自己硬是把院子上的一個大鐵架焊了起來。

  經過半年的努力,2013年7月,海口517驛站開業。沒鋪瓷磚的水泥地板被擦得鋥亮,色調明快的小裝修讓人覺得溫馨如家,40個床位乾淨整潔,100輛自行車整裝待發。

  夥伴變愛人,共圓青春之夢

  驛站成立一個多月,生意慘淡,前來住宿、租車的旅客寥寥無幾。經過與多位騎友溝通,侯姝媛找到了原因。“遊客來之前大都在網上訂好自行車和住宿,我們幾乎沒做推廣,所以生意不好。”侯姝媛說。於是,她開始嘗試在各大網站論壇特別是騎行論壇上推薦自己的驛站。

  “每天早上6點左右就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網宣傳驛站,與騎友溝通交流,留下驛站的地址和自己的手機號碼。”回想起當初那段當“營銷員”的日子,侯姝媛依然覺得幹勁十足。

  經過多次推介之後,生意開始有了起色,陸續有騎友過來租車住宿。“硬體不足,服務來補。”侯姝媛說,熱情周到的服務是驛站一大特色。因為兩人都愛好騎行,熟知海南情況,能給每一位騎友提供詳盡的騎行攻略。驛站的名字很快在騎友中傳開,甚至韓國、哥倫比亞的友人都慕名而來。現在,驛站的牆壁上滿是可愛的塗鴉和旅客留言,由於來的客人太多,連天花板都被寫得密密麻麻。

  在驛站的創辦過程中,侯姝媛發現身邊這個木訥的“理工男”動手能力強、人品好。而陳啟程覺得身邊這個“女漢子”有主意,能吃苦。共同的愛好,共同的事業,讓侯姝媛和陳啟程由夥伴變成了戀人,進而變成了夫妻。

  夢想——

  將驛站開遍全省

  “老闆,幫忙看看我的車是否有問題了。”3月28日,在517驛站,一名騎友剛從三亞騎行過來,面對騎友遇到的問題,“蟲子”總是熱情地服務。

  “這家店的老闆人不錯。”來自河北的騎友陳先生說,去年,有一次他騎車從三亞回到海口,自行車有點問題,“蟲子”一直從晚上10點忙到凌晨3點多,幫他修好了自行車。

  “有家的感覺”“大學最後一次騎行”“說走就走的旅行”“告別霧霾,來海南騎行”……在驛站裡,處處有騎友的留言,如今驛站已成為騎友的樂園。

  建立驛站2年來,驛站的知名度不斷提升。2013年6月至今,已經有文昌、博鰲、興隆3家旅店老闆主動找上門來,成為517騎行驛站加盟店。

  “租車和住宿是環島遊客普遍關心的問題,517騎行驛站把租車與住宿一起解決,在我們當地還是首創,另外異地還車也是區別其他驛站的一大亮點。”517騎行驛站博鰲加盟店負責人劉得得說,加盟後自己驛站入住率直線上升。

  看到市場前景後,2014年4月,侯姝媛和蟲子又投資近30萬元,在三亞開了一家直營店,並帶動了7人就業。

  “去年我們有近100萬元收入,純收入50多萬元,現在驛站已經佈設環島騎行線路的東線,預計5年後我們還會在環島騎行的中線和西線開5至10家驛站,到時候騎友就會享受到我們一站式服務。”侯姝媛說。

  現在“海口517騎行驛站”有500輛自行車,兩人在三亞還開了一家直營店,在文昌、博鰲等地有3家加盟店。說到新年打算,侯姝媛表示下一步將在環島騎行的中線和西線開5至10家驛站,到時候騎友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務,同時在跟旅行社洽談合作,擬推出騎行旅遊專線等。

  如今,學校已開學,侯姝媛除了要經營好驛站,還要加強學習,她覺得在創業的同時不能將學業拉下。

  如今,在重慶工商大學,她經常騎著山地車快速穿過校園……

  侯姝媛深信,“我要騎”一定能借助國際旅遊島建設步伐,生意將會越來越好。

  二:

  瓦缸養殖青蟹前景好年入500萬 辭職養青蟹年入500多萬

  核心提示

  齊肩的頭髮,合身的連衣裙,姣好的面容,面前的曾上玲儼然一名大美女。看著這麼一個大美女,很難把她和比手掌還大的青蟹聯絡到一起。實際上,曾上玲是防城港市利用紅樹林空隙放置瓦缸養殖青蟹的首創人。一個女子成為當地養殖的標杆,這背後肯定有故事,也有不一樣的創業心得。

  無意

  聚會上聽到青蟹養殖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於廣西防城北部灣茅尾海域邊上的一個小山村。早年間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國有企業的職工,單位經濟效益不好,1997年夏天,曾上玲辭職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唄。”曾上玲說。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嘗試做過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時賺時蝕,生活仍入不敷出。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只是做一些小本生意,時賺時賠,生活入不敷出。海邊人常說靠海吃海,小本生意不起色,曾上玲就跟別人幹起了養殖。鰮魚、鱷魚、龜、鱉,只要想得到的,曾上玲都養過了。可作坊式的養殖,規模小,成本大,利潤低,曾上玲的生意總是難以為繼。

  為什麼養了這麼多卻養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當她發愁的時候,她發現提倡吃生態食品、綠色食物的聲音越來越多了,一時間她恍然大悟,“也許是海水養殖過分依賴飼料和藥物了。”過後,曾上玲看準了一條路——生態養殖。

  俗話說,?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03年秋,曾上玲在一次和朋友的聚會中,無意中聽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帶有原生態養殖青蟹的養殖場。朋友們隨口說說就過了,可曾上玲卻放在了心上。沒多久,曾上玲便約朋友專程前往浙江、福建參觀,他們看到了一家養殖場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

  曾上玲意識到這種方法很適合地處沿海、紅樹林面積分布廣的防城港市,而且發展青蟹養殖非常有養殖前景。紅樹林為沿海海域多種魚類和附生物提供了豐富餌料和棲息地,在紅樹林裡養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紅樹林生態系統內的小型魚、蝦、蟹、貝等低值海洋生態資源作為餌料,加快青蟹的生長;同時,養殖環境也非常清潔,是一種純天然的養殖方法,能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後是成活率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養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殘殺,有利於病害的防治。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尋求的生態海水養殖方法嗎?曾上玲為此欣喜若狂,如獲至寶。

  有心

  摸索出養青蟹的門道

  這一次養殖,曾上玲不是匆忙開始,而是做足了功課。

  參觀回來後,曾上玲先是沿著北部灣海岸線所有的紅樹林灘塗進行詳細考察,整整走了3個月。此外,曾上玲請了好幾個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用水泥鑄缸被推翻了,因為成本大。用塑料桶養殖呢?也被專家否定,因為會汙染環境,與創業的初衷背道而馳。那段時間曾上玲可謂心力交瘁。

  細心的曾上玲還請有關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覆論證,發現此法有兩個弊病:一是用水泥鑄缸,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經海水侵蝕後容易損壞,損壞後淤塞海域,將來清理需要花費相當一筆資金。於是,她改用塑料桶養殖,但經海水浸泡後的塑料桶硬化、發臭,汙染環境,與自己發展綠色生態養殖的初衷背道而馳。

  用瓦缸養殖行不行?抱著再試一試的想法,曾上玲再次諮詢了專家,在得到專家的肯定和認可後,曾上玲立刻著手,親自設計瓦缸並送到陶瓷廠定做。

  3000只瓦缸,每個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個月裡,曾上玲幾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問題就請教專家。“漲潮的時候才能餵食,提前餵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裡就容易滋生細菌。”現在曾上玲說起養蟹頭頭是道,但這些經驗都是一次次摸索和總結出來的。

  當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時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終於成功了。

  心得

  抓住機會並堅持到底

  按規劃,每畝紅樹林放置瓦缸600個,3萬多個瓦缸僅佔紅樹林面積50多畝,仍有250畝紅樹林閒置。為擴大規模,2009年夏,曾上玲想出一個大膽的辦法———成立合作社,成員側重傾向當地村民尤其是婦女。經過將近一年的挨家逐戶上門、反覆向村民宣傳紅樹林瓦缸養殖青蟹的發展前景,終於打消了村民的顧慮。2010年初,江山鄉潭西村共有29名村民***其中婦女14人***加入合作社,正式取名為“防城區江山鄉潤豐綠色生態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到2010年6月,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6名,共籌集資金628.8萬元。目前,合作社青蟹養殖已發展到5萬多個瓦缸,養殖面積擴至90畝。

  如今的曾上玲,已經成為防城港市當地養蟹的女強人,年總收入500多萬元;她還通過“合作社+基地+養殖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當地一大批農戶從事青蟹養殖,戶均年收入七八萬元。

  回想起自己的創業故事,曾上玲還是挺感慨。“其實身邊有很多商機,有些資訊別人隨口說說,過了就過了,我就沒把它放過。”曾上玲說,女性想創業,不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要做生意場上的有心人。“發現機會很容易的,抓住並堅持做就很難。認準目標、克服困難,成功其實沒有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