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創業的故事

  不放棄,始終懷揣著創業夢想,用敢拼敢闖的韌勁一路微笑著,終究會把磨難走成風景。看看那些,從她們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創業道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80後女大學生養雞創業故事

  在曲阜市尼山鎮屯裡村,有十餘戶養雞戶,而引領這場養雞創業大潮的,則是嫁到村裡的棗莊“媳婦”魏哲英。魏哲英是80後創業大學生典型,現在的她,卻有著更重要的身份——屯裡村支部委員,曲阜市第十二屆十三次政協委員,濟寧市第十二屆黨代表。回鄉創業的她走上了養殖致富的道路,儘管這條道路坎坷曲折,三落三起。

  放棄工作毅然回鄉第一批雞被秋雨淹沒

  2002年,魏哲英從聊城學院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後,就來到青島的一家肉雞公司打工,她所在的公司是集種禽、孵化、肉雞飼養、肉產品加工、飼料、獸藥為一體的龍頭出口企業,憑著一番幹勁兒,魏哲英一步步從一名普通員工逐漸晉升到中層管理幹部,從事技術管理工作,成為技術骨幹。

  在青島工作的第二年年底,她與老家是山東省曲阜市屯裡村的孔憲華結婚了。二人同是單位的大專畢業生,在公司又是中層以上幹部,公司優先為他們考慮安排住房問題。然而,正當他們在青島的事業一片光明時,魏哲英夫婦卻有了回家創業的想法。她與孔憲華商量,與其在外面給別人打工,還不如回家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於是,2005年5月份,她與物件雙雙毅然辭去了工作,回到了屯裡村。

  因為有工作經驗,他們決定從自己擅長的領域出發,搞肉雞養殖。幾經曲折,魏哲英夫婦用自己家的承包地換下了鄰居靠路邊的一片場地,進行雞棚的搭建,可天有不測風雲,由於養雞場靠近河灘,地勢低窪,排水不暢,回家養的第一批雞還沒出欄,就被一場罕見的秋雨給淹沒了。魏哲英告訴記者,第一次養雞,直接經濟損失過萬,再加上建棚的一萬多元,這一場洪水讓他們幾乎破產。

  東山再起從頭開始第二批雞遭遇禽流感

  在一番傷心痛苦之後,魏哲英選擇了堅強。收拾殘局,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魏哲英一步一步重新建起了大棚雞舍,進來了雞苗。然而,老天爺又給魏哲英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這第二批雞在成長的過程中,又趕上了全國爆發的禽流感。

  據魏哲英介紹,那個時候,人們“談雞色變”,不敢吃雞,肉雞的價格暴跌。不過,有著良好專業素養和前期養殖經驗的魏哲英,在進購第二批雞時,精心選取了雞苗,科學飼養,同時與肉雞收購公司簽訂了合同,最終,魏哲英的這批雞,在市場價卻跌至每斤2.3元的情況下,仍按照合同以每斤3.1元被回收,這一次,她盈利6000元。

  創業的初期,魏哲英也有過後悔的懊惱。放著安穩的工作不幹,偏回家養什麼雞啊,這樣的情緒也曾困擾過她。然而,倔強的魏哲英還是咬牙挺住,堅信陽光總在風雨後,既然決定做了,就不能再猶豫,而且要做出個樣子。

  創業剛剛出點成績

  又經歷了“拆棚”***

  經歷了兩次失敗和挫折,魏哲英的堅持有了更大的回報。第三批合同雞掙了8000餘元。2006年春天,養雞行情看好,第四批雞掙了5600餘元……到第七批雞時,她獲利1.2萬元。盤點回家創業養雞一年多的時間,雖歷經風雨,卻也收穫不少,一年的時間,養雞共盈利5萬多元,魏哲英在辛苦付出之後,終於嚐到了創業的甜頭。

  然而,就在她準備趁勢大幹一場的時候,問題又找上了門。當初與鄰居講好以地換地,付錢包地兩家雙贏,可是這位鄰居老農眼紅心狠,總是想著“找茬”,整天以各種事由到雞場“視察”,攪合的魏哲英全家不得安寧,事情僵持到2006年10月份,鄰居老農非讓拆棚,萬般無奈之下,魏哲英只好把剛建起不久的大棚和場舍忍痛拆了。

  關鍵時刻,政府出手相助。經過村委會協助,2007年年初,魏哲英轉包了一處新場址,2007年2月至4月份,她傾其全部家底,投資10萬餘元,建成了兩座可飼養15000只雞的大型雞棚,興建了50噸的蓄水池,2007年共飼養出欄了8萬多隻肉雞,除去成本,純收入15萬元。現在,魏哲英的事業一切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一些村民看到她養雞掙了錢,眼也熱了,也要跟著建雞棚,她都毫不保留地手把手教給他們,並現場指導傳授技術。在魏哲英的帶領下,屯裡村興起了養殖大潮,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二:

  80後女研究生a把騎行的愛好變創業專案 年營業額60多萬

  她是一位長相清秀,看起來嬌嬌弱弱的80後女孩兒,卻迷上了對體力要求較高的戶外騎行,並在海南將這一愛好變成了事業。

  她叫侯姝媛,重慶工商大學研二女生,侯姝媛憑著一股子闖勁兒,白手起家,成立了“517騎行驛站”。如今,驛站廣獲騎行者好評,年營業額60多萬元。

  一起來看80後女孩侯姝媛騎行創業的故事

  愛好變事業,填補市場空白

  春日裡,怒放的三角梅爬滿了門口的鐵柵欄,將眼前這棟藍色外牆的別墅掩映得格外漂亮。掛在柵欄上的一輛自行車和木製招牌,提醒著路人這裡是騎行者之家。

  “現在這麼好看,可當初這裡卻像個‘鬼屋’。”侯姝媛調皮地笑著。她開啟電腦裡的照片,記者看到這裡曾是一棟半拉子別墅,連門窗都沒有,足有一人高的雜草將房子包圍,建築垃圾堆得滿地都是。

  改變,始於一次騎行。

  2013年1月,為慶祝研究生入學考試結束,侯姝媛來海南環島騎行。租車時,她認識了租車行老闆、海南萬寧小夥子陳啟程。生於1984年的陳啟程,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公司上班,因愛好騎行,工作兩年後毅然辭職開起了自行車出租行。共同的愛好讓這兩個年輕人一見面就覺得格外親切,遂一起環島騎行。

  騎行中,侯姝媛發現,海南全省沒有一家把租車和住宿結合起來的驛站。“海南氣候好,環境美,每年12月到次年3月,約3萬國內自行車愛好者到海南環島騎遊。如果我們開一家集住宿、餐飲、租車為一體的驛站一定有市場。”聽到侯姝媛的這一想法時,陳啟程拍手叫絕。

  此時,陳啟程剛在海口新埠島租下一棟破別墅,準備裝修後作為自行車倉庫和員工宿舍。這一計劃因侯姝媛的倡議而改變,倆人決定就地把別墅裝修為驛站。

  一個是準備入學的研究生,一個是連年虧損的小老闆,兩個合夥人都一窮二白。“你看我們這些房門上分別掛著‘資金短缺’‘缺口太大’‘預算不足’的牌子來取代房號,紀念開辦驛站時缺錢的窘境。”侯姝媛帶著記者在驛站一邊參觀一邊介紹。為了省錢,陳啟程甚至跑到工地上蹲點半天,仔細觀察電焊工如何作業,然後連續幾晚在網上找相關視訊自學電焊技術,自己硬是把院子上的一個大鐵架焊了起來。

  經過半年的努力,2013年7月,海口517驛站開業。沒鋪瓷磚的水泥地板被擦得鋥亮,色調明快的小裝修讓人覺得溫馨如家,40個床位乾淨整潔,100輛自行車整裝待發。

  夥伴變愛人,共圓青春之夢

  驛站成立一個多月,生意慘淡,前來住宿、租車的旅客寥寥無幾。經過與多位騎友溝通,侯姝媛找到了原因。“遊客來之前大都在網上訂好自行車和住宿,我們幾乎沒做推廣,所以生意不好。”侯姝媛說。於是,她開始嘗試在各大網站論壇特別是騎行論壇上推薦自己的驛站。

  “每天早上6點左右就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網宣傳驛站,與騎友溝通交流,留下驛站的地址和自己的手機號碼。”回想起當初那段當“營銷員”的日子,侯姝媛依然覺得幹勁十足。

  經過多次推介之後,生意開始有了起色,陸續有騎友過來租車住宿。“硬體不足,服務來補。”侯姝媛說,熱情周到的服務是驛站一大特色。因為兩人都愛好騎行,熟知海南情況,能給每一位騎友提供詳盡的騎行攻略。驛站的名字很快在騎友中傳開,甚至韓國、哥倫比亞的友人都慕名而來。現在,驛站的牆壁上滿是可愛的塗鴉和旅客留言,由於來的客人太多,連天花板都被寫得密密麻麻。

  在驛站的創辦過程中,侯姝媛發現身邊這個木訥的“理工男”動手能力強、人品好。而陳啟程覺得身邊這個“女漢子”有主意,能吃苦。共同的愛好,共同的事業,讓侯姝媛和陳啟程由夥伴變成了戀人,進而變成了夫妻。

  現在“海口517騎行驛站”有500輛自行車,兩人在三亞還開了一家直營店,在文昌、博鰲等地有3家加盟店。說到新年打算,侯姝媛表示下一步將在環島騎行的中線和西線開5至10家驛站,到時候騎友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務,同時在跟旅行社洽談合作,擬推出騎行旅遊專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