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與企業經營失敗的原因

  我們大家都知道創業不容易,經營好企業更不容易,為什麼總是經營不好,為什麼每年創業成功的人很多,創業失敗的人更多呢?今天小編整理了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1.沒有進行事先詳細周密的市場調查,只是道聽途說某某行業好賺錢,就貿然投資進去。所知,在國外做生意通常要委託專門的市場調查公司作專項調查,而我們國人往往頭腦一熱拍腦袋憑直覺來決策,而且更多的因素是為節省這筆費用而免去這個環節,但是自己又沒有能力作系統的市場分析。

  2.生意上貪大求新,野心很大,排場不小,但是卻往往超過了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一些人尤其是曾經成功的商人,不願意再從最小的公司做起,希望一開始就是大的資金起點,規模搞得很大﹑固定費用不少,但是一旦業務遇到一些困難,企業就很容易倒閉。

  3.沒有從自己最熟悉﹑最特長的業務起步.往往聽說什麼賺錢,就開什麼店,做什麼業務,在業務深入到一定程度後,方才發現自己的經驗﹑知識﹑能力和人際關係都與業務不吻合甚至相差太遠,從而導致失去競爭能力。

  4.打價格戰.國人討價還價現在已經成為生活中的習慣,而業內圈子內不合理價格競爭也一直在上演,其結果是要麼偷工減料以保證利潤,要麼保證質量而僅微利甚至虧損,如以薄利多銷為策略經營,則會有不得不經營低檔貨的可能。

  5.缺乏依法經營和自律觀念。毋庸諱言,在國內一些人的正常經營是靠鑽法律空子或者走政策邊緣而發財的,如把這種思維定勢帶到創業初期,則必然會導致出現許多法律的不良後果,一些企業以僥倖心理僱用學生黑工﹑不執行最低工資保障﹑不給買必要的保險﹑沒有必要的消防措施等,一旦出問題,則損失大得難以承受。

  6.思維受限制,不能立足長遠,總想賺快錢,尋找短平快專案。有的人嫌賺錢時間太長看不到希望或者急功近利,辦企業更想立竿見影,馬上就能盈利,而一般1年~2年的創業虧損期卻不願承擔,不少人到外地創業,還沒有把當地市場情況摸清楚,就貿然投進去,做到一定時候才發現問題,但是抽身已經來不及了,現在我國經濟增長相對平穩,尤其在傳統產業很少有暴發的機會,只能靠磨時間積累財富。

  7.注重硬體的投入,在軟體上卻捨不得投資。現在開辦的許多服務場所裝置﹑裝修都不錯,但感覺服務質量﹑人員素質﹑管理水平卻不高。


 

  8.在創業初期,財務上沒有遵循謹慎原則,大多比較冒險。因為對業務前景過於樂觀,沒有預留足夠的準備資金,在生意不順利時,財務上往往面臨資金週轉不靈的問題。

  9.單純以為商業經營萬事不求人,而獨在小樓自成一體。這樣的經營很難能獲得會計師﹑律師﹑商業顧問的專業知識與經驗,企業只能在低水平層次上經營,卻不能充分利用政府的優惠政策﹑合法避稅,有時還有意無意觸犯法律,反而留下法律上的後遺症。

  10.企業的經營理念不清﹑不執著。有人可能認為1~2個人的小企業﹑小餐館不需要經營理念﹑哲學,認為那些東西太高了,談企業文化是大企業的事情,只有緊跟著市場流行變化走才比較實惠。這種想法不能算錯,但是有時過度的經營變化會讓人無所適從。從商業生態的角度上講,各種各樣的企業都有其生存的必要,所以,如果創業經營相對有特點和特色,肯定會更容易獲得顧客的認同。

  11.沒有考慮當地文化的背景。我國的整體市場是由一個個區隔市場組成的,如何獲得儘可能多的區隔市場﹑適合更多當地的需求以及面對各層次員工的僱用和管理都是要面對的課題,這可比在當地的經營環境更為複雜,因為要避免區隔文化的振盪,許多人都把自己侷限在當地自己熟悉的小的圈子內,業務的開展範圍當然也就非常狹窄。

  12.創辦人缺少必要的經營企業的經驗。許多人儘管在政府﹑研究機構﹑大專院校或者大中型企業工作過,但是本身卻沒有興辦民***私***營企業的經歷,即使在先前辦成功過企業,那也是與現代的市場規則有著相當差異的,所以現代的創業者辦企業尤其不可缺少的是當地的市場感覺和管理經驗。

  如果你已經開始計劃創業經營,那首先要做的也是基本的,就是應該學習和熟悉你所面臨地區的經商文化和環境﹑商業慣例﹑公司法﹑受僱標準﹑環保法規,以及公司管理的一般方式等,但是你所關注並且看好市場前景已經準備實施的商業經營也不一定肯定成功,所以一定要有從頭開始﹑第二次創業的精神和物質準備。

  

  以下是小編的推薦閱讀:360董事長周鴻禕:致年輕人,重複的價值在哪裡?

  我記得八十年代初的一個高考的作文是一個圖,圖中一個人要挖井找水,在地上挖了很多坑,深淺不一,有的地方都快要挖到水了,但因為他淺嘗輒止,沒有在任何一點上真正持久地挖下去,結果是他一點水也沒有找到。

  直到現在這個圖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為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我逐漸認識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偉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瑣碎的、點點滴滴的事情組成的。要把事做成,就要在一個地方形成足夠的壓強,我們缺少的不是策劃,不是點子,需要的是持之以恆地把一個事情做得非常深入。

  什麼是持之以恆?簡單地說就是重複。有一本書叫《異類》,這本書提出“一萬個小時定律”,他分析了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發現無論是比爾·蓋茨,還是打高爾夫的泰德·伍茲,要想成為高手中的高手,在某個領域成為傑出的專家,一萬小時是最基本的投入。***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我發現程式設計序也是這樣。要成為一個合格的程式設計師,怎麼也要寫個10萬到15萬行以上的程式碼。如果你連這個量級的程式碼都沒有達到,那說明你還不會寫程式。在學校裡你寫點幾千行程式碼的課程設計、一萬行程式碼的畢業設計,這都不算什麼。

  運動員更不用說了。無論是學跆拳道,還是打網球,都有很多動作需要不斷重複,可能每天都重複成百上千次。有些年輕同事抱怨說工作重複,枯燥無味沒意思。我個人覺得,如果你覺得這種重複毫無必要,是簡單的重複,那你應該想辦法優化它。

  微博上流傳著一個故事,說的是1948年遼瀋戰役的時候,林彪每天深夜都要求彙報每日軍情,其實都是重複著一堆枯燥無味的資料:每支部隊殲敵多少、俘虜多少、繳獲的火炮、車輛多少、槍支、物資多少,還要統計出機槍、長槍、短槍,擊毀和繳獲尚能使用的汽車,也要分出大小和類別。

  這種工作很繁瑣,很累人,看不出有任何價值。然而,1948年10月份,林彪發現繳獲的長短槍比例、大小車比例、軍官與士兵的比例略微有些異常,從這些微妙的數字變化中他判斷出國軍司令廖耀湘的指揮所就在附近。

  中國有句俗話:勤能補拙是良訓。“勤”裡面就有對重複的態度和重複的方法。我早期創業的時候,也做過很多重複的事,有時候也會厭倦,退縮,想打退堂鼓。比如,年輕的時候我要發展代理商,一天要跑兩三個城市,跟每個客戶重複講代理政策,為什麼要做代理,最後累得幾乎要虛脫了,話都說不出來了。

  我也不想幹了,但當時我一本書,就是中國首富宗慶後的《非常營銷》。書裡有一段,恰恰寫到他不厭其煩地在全國走訪上千家經銷商和代理商,一遍又一遍地講重複的話,一遍又一遍打動每個經銷商和代理商。我看完以後,什麼也不說了,接著去跑下一個城市。

  我是一個坐不住的人,但我在程式設計的時候,比誰都能坐得住。別人頂多編兩三個小時就得出去透透風,吸根菸。但我坐在那裡,除了吃點飯喝點水,可以十個小時一動不動。程式設計的時候,如果有人在旁邊玩遊戲、看電影,別人總會忍不住溜一眼。

  但我可以做到完全無視。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你如果堅持下來,你就可能做到了。很多人只看到人家成功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他為成功做出的積累。有個七個饅頭的比喻很恰當,你吃了第七個饅頭以後終於吃飽了。別人就開始研究,你吃的第七個饅頭是用什麼麵粉做的?為什麼吃了這個饅頭就飽了呢?他們沒有看到你前面還吃了六個饅頭,這六個饅頭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萬小時”的積累。

  有本管理學的經典叫做《從優秀到卓越》,書中提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企業都像一個巨大的飛輪,特別重。我們每個人去推,一下兩下,這個飛輪紋絲不動。但大家堅持,咬著牙不放棄。突然有一天,這個能量積攢到一定數量,飛輪就慢慢動起來了。

  一旦這個飛輪動起來,自己就有了勢能,後來大家再推,它就會越轉越快。大家不要覺得自己每天做的事很枯燥,公司每天也有無數的瑣碎的事,我也經常要開很長的會,要跟很多人談話,每天要把講過話重複一遍又一遍。

  不要怕重複,我和大家一樣,都是360推輪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