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養生保健的方法

  我國的養生在歷史上具有很重的文化底蘊,也具有很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傳統養生保健方面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一精神養生法

  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淨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慾,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精神養生法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理衛生保健法。

  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的理論。所謂的“形”即形體,指人的機體而言,而“神”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徵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形神統一,是指形體與精神相統一。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能夠統帥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並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

  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於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執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於導致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於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於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

  如性格急躁的A型行為的人群比性格平靜的B型人群的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緒抑鬱還能夠引起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所以,精神養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二:起居養生法

  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中國的傳統起居養生法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一段有關起居養生的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起居條件不斷改善,人們逐漸養成了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定期沐浴更衣、灑掃庭院、除蟲滅鼠等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和健康長壽做出了貢獻。

  男性傳統保健方法

  保健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中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藥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中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中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藥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幷蓄,形成了中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祖國醫學中很多養生保健的觀念和現代生命學相似,很多傳統養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療,鍼灸,五禽戲,太極拳,書畫,氣功***引行導氣,腹式呼吸***等,。除鍼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個人操作。經常使用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有特殊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