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結晶的原因是什麼

  尿結晶檢查是尿沉渣檢查的內容之一。尿中出現結晶稱晶體尿。那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尿結晶的原因吧!

  ?

  一、生理性

  生理性結晶多來至食物及機體鹽類的正常代謝產生的各種酸性產物,與鈣、鎂、銨等離子結合生成各種無機鹽幾有機鹽,又稱代謝性鹽結晶,一般無臨床意義。

  草酸鈣結晶: 無色方形閃爍發光的八面體或信封樣,有兩條對角線相互交叉,有時呈菱形,偶見啞鈴型或餅形,與紅細胞相似,結晶溶於鹽酸但不溶於乙酸與氫氧化鈉。新鮮尿液有大量的草酸鈣結晶,並伴有紅細胞,而又有腎或膀胱刺激症狀時,多為腎或膀胱結石的徵兆。

  尿酸結晶: 呈黃色、暗棕色,其形狀為三菱形、啞鈴型、蝶形或不規則形。尿酸結晶溶解於氫氧化鈉溶液,而不溶於乙酸或鹽酸,加氨水溶解又形成尿酸銨結晶。尿中尿酸濃度增高,使大量尿酸沉澱與腎小管及間質中,可以產生高尿酸腎病及尿酸結石,引起腎小管堵塞以及腎小管間質病變。腎小管重吸收障礙時也可看見高尿酸鹽尿,可引起腎衰竭。高尿酸亦可見於急性痛風症、兒童急性發熱、慢性間質性腎炎等。

  非結晶性尿酸鹽: 主要是尿酸鈉、尿酸鉀尿酸鈣的混合物,外觀呈黃色非結晶形狀顆粒沉澱物,在淡色尿中無色,在低溫、濃尿或酸性較強的尿液中容易析出沉澱。

  馬尿酸結晶:常呈有色澤的針形、板型、斜方柱形 或三菱形。此結晶是人類與食草動物的尿液的正常成分,而草食動物尿液中的含量較多,是由苯甲酸與甘氨酸結合而成。

  磷酸鹽類結晶: 包括非晶體型磷酸鹽、磷酸銨鎂、磷酸鈣等,常見於鹼性或中性尿液。非晶型磷酸鹽為白色顆粒狀,屬於正常代謝產物,無臨床意義。磷酸銨鎂結晶無色,呈正方形、信封狀或羽毛狀,有強折光性。感染引起結石時,尿液中常出現尿酸鎂結晶。磷酸鈣有晶型、粒狀形、三菱形,排列成星狀或束狀。如果長期在尿液中見到大量磷酸鈣結晶,則應排除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腎小管性酸性中毒或因長期臥床引起的骨質脫鈣。

  二、病理性

  尿液病理性結晶是由各種病理因素,在尿液中出現或是由於某種藥物在體內代謝異常而出現的結晶

  1.膽紅素結晶為成束的針狀或小塊狀、橘紅色結晶,可被白細胞吞噬而存在於其體內,由於氧化時可呈現非晶型色素顆粒,加硝酸後因為氧化成為膽綠素,可溶於氫氧化鈉或氯仿中。

  2.胱氨酸結晶無色、六邊形,邊緣清晰、折光性強的薄片狀晶體,由蛋白質分解而來,尿沉澱物中少見。不溶於乙酸而溶於鹽酸,能迅速溶解於氨水中,而加乙酸可重新出現。胱氨酸實驗可見 藍色或綠色反應。

  3.亮氨酸結晶尿亮氨酸蛋白質分解產物,見於組織大量壞死的疾病。亮氨酸結晶呈淡黃色或褐色小球形,並有密集輻射狀條紋,折光性強,不溶於鹽酸而溶於乙酸,亮氨酸實驗呈藍色反應,加熱也不還原

  4.酪氨酸結晶尿中出現酪氨酸結晶為蛋白質分解產物,見於組織大量壞死的疾病。酪氨酸結晶為略帶黑色的針形,呈束狀或羽毛狀,可溶於氫氧化銨而不溶於乙酸,酪氨酸試驗呈綠色的陽性反應。

  膽固醇結晶 :其外形為缺角的長方形或方形,無色透明,常浮於尿液的表面,可溶於氯仿、乙醚。

  含鐵血黃素顆粒:為黃色或褐色小顆粒狀,散在或存在於腎小管上皮細胞內,可用於普魯士藍反應進行鑑別,陽性呈藍色反應。當體內紅細胞大量破環時各組織均有含鐵血黃素沉積,沉積於腎腎臟時,一部分直接從尿液中排出,一部分被腎小管上皮細胞重吸收,隨上皮脫落。

  藥物結晶: 常見藥物結晶 有抗生素磺胺嘧啶和吡哌酸結晶等

  造影劑結晶:使用放射造影劑乏影酸、碘番酸和泛影葡胺結晶,尿液也會出現相關的結晶。泛影酸結晶和膽固醇結晶相似,但不同的是前者呈規則的平行四邊形,無缺角現象。碘番酸結晶呈球形,輪廓不清,邊緣模糊。泛影蒲胺結晶呈細針形,輻射狀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