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社會心理學有關的分析論文

  在社會機體正常執行過程中,社會心理並不是一種機械的、被動性的反應方式,而是能夠主動向社會釋放能量的要素。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社會心理學視野中的當代簡訊文化》

  作者簡介:倪紅蘭***1963- ***,女,江蘇南通人,江蘇省行政學院社會學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心理學與人口學。

  摘 要:當代簡訊文化是社會心理的感測器,其廣為傳播一方面與手機簡訊的結構特徵相關,另一方面與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的深層積澱以及現代時尚流行等相關。它承載了重要的社會心理功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心理按摩和調節作用。在傳播過程中它也凸現了一些負效應。應密切關注簡訊文化的發展態勢,從心理教育、輿論導向、政策調控、法律保障等層面加強管理和引導,促進簡訊文化的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簡訊文化;社會心理;心理和諧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4-0091-04

  當代中國正處於社會加速轉型期,同時也是國民心理敏感、脆弱、動盪時期。廣為傳播的手機簡訊無異於公眾心理的一面稜鏡,鮮活地折射了社會心理的眾生相。自從1992年英國Vodafone的GSM網路的技術人員通過PC向行動電話成功傳送世界上第一條簡訊息以來,手機簡訊現象倍受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現象,手機簡訊在中國的粉墨登場雖然只有短短几年的時間,但其迅猛發展勢頭令人瞠目。據信息產業部最新資料顯示,2006年12月底中國手機簡訊傳送量達到4296 7億條,是2000年10億餘條的429倍多。如今,手機簡訊作為一種新型的資訊傳播方式,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並被不同領域、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大眾廣泛地認同和接納。作為一種文化生存方式,當代簡訊文化甚至擁有了“第五媒體”、“拇指文化”或“拇指文明”之美譽,且對公眾的心理與行為產生了深刻又廣遠的影響。因此,從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視野,通過對當代簡訊文化與社會心理動態的互動關係的研究,揭示當代簡訊文化的心理機制與社會心理效應;在對當代簡訊文化的負效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策研究,以培養公眾健康人格、促進心理和諧為主旨,推動我國簡訊文化健康、有序的發展,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當代簡訊文化與心理和諧

  在當代中國,手機使用者已高達1億人,隨著手機使用率的提高,以及手機簡訊服務的開展,手機簡訊已經成為手機族的一種主要溝通方式。據一項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居民手機消費行為的調查顯示,其中63.1%的被訪者曾經使用手機向他人傳送過簡訊,而年輕人傳送簡訊的比例高達89.0%。簡訊,作為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已經深深嵌入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多姿多彩的簡訊文化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何為簡訊文化?簡言之,簡訊文化是新電子技術高度發達和新電子技術產品高度普及社會的一種大眾文化,也是手機使用者之間以及運營者介入生成的一種資訊文化,它體現了電子文明和資訊時代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簡訊文化在當代的廣泛流行與其鮮明特徵是分不開的。具體說來,手機簡訊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經濟性。現階段簡訊資費只有0.1~0.15元/條,較之每分鐘0.6元的手機話費無疑要低廉得多。近年來,各簡訊運營商為搶佔商機,紛紛推出各種簡訊套餐,包月消費,價格更是低廉。經濟、實惠的簡訊資費為手機簡訊的盛行提供了經濟支撐。

  便捷性。手機體積小,質量輕,可隨身攜帶,只要有網路訊號覆蓋的地方,簡訊都可以傳送和接收。由於手機簡訊的方便靈活,使資訊互動的雙方擺脫了時空的限制和對網際網路的依賴,可以真正做到暢通無阻,最大限度地方便了人們的溝通與交流,讓人享受到聊天的樂趣。

  知識性。手機簡訊作為一種文化生存方式,不僅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生動活潑的現實社會生活,也反映了現代人的價值觀、社會態度和思維方式,是社會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具有較強的知識性。

  簡潔性。手機簡訊是以短為其主要特徵的,由於手機記憶體容量的限制,決定了手機簡訊必須短小精練。因此,簡訊一般以順口溜的形式出現的較多,文字簡潔,讀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傳遞。

  間接性。以文字交流為主的簡訊不同於以聲音交流為主的電話,具有互動的間接性。在人際互動中,一些言語上難以直接表達的話,可以通過簡訊來傳遞,這就避免了直接交流遭拒後的尷尬和麵對面的難堪。

  私密性。手機簡訊使得人際互動變得更為隱祕,電話溝通既要考慮到話語內容的隱私性問題,難免隔牆有耳,還要儘量降低音量以免對他人造成影響,而簡訊的出現,避免了這樣的窘境,簡訊一般不會輕易被別人看到,而且既可以儲存,也可以悄無聲息刪除。

  多樣性。首先,就手機簡訊的傳播形式而言,迄今為止,簡訊業已發展為包括語言、聲音、圖片、遊戲、彩信等多種形式的新型媒體,如此豐富多樣的傳播形式,迎合了現代人感受時尚、追求新奇、張揚個性的特點。其次,就手機簡訊傳遞的內容來說,僅其中的文字簡訊就包括商務簡訊、娛樂簡訊、廣告簡訊等豐富內容,承擔了多種社會功能。

  趣味性。手機簡訊的趣味性使簡訊的娛樂功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在幽默簡訊中,自嘲、風趣、譏諷等元素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這類簡訊或表達祝福,或傳情達意,或戲謔調侃,使草根智慧得以盡情的展露和釋放,這種娛人和自娛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

  在社會機體正常執行過程中,社會心理並不是一種機械的、被動性的反應方式,而是能夠主動向社會釋放能量的要素。社會心理是否和諧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和內在規定。而當代簡訊文化作為社會心理的感測器,是心理和諧與否的註腳。首先,當代簡訊文化的興盛是心理和諧的重要標誌。和諧社會的本質是“和而不同”,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民意民情的表達渠道理應是暢通的。當代簡訊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資訊傳播方式,不僅改變了人際互動方式,同時也是民眾的社會動機、態度、情感和情緒的集體表達,是民眾利益訴求的“亞渠道”。豐富多姿的簡訊文化標誌著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更具市民社會味道,使中國的百姓擁有了話語權,使普通大眾的個性、創造潛能、批判精神、生活的幽默感被激發出來;其次,簡訊文化作為折射公眾心理動態的一面稜鏡,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心理壓抑、心理扭曲、心理失衡等心理偏失,而這種心理偏失在一定意義上,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社會結構失衡、社會控制失靈的嚴峻拷問。

  二、簡訊文化形成和發展的社會心理機制解析

  簡訊文化在中國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除了與手機簡訊的鮮明特徵相關外,究其心理機制而言,既有傳統文化心理的積澱,也與現代時尚的流行與發展有關,同時也蘊涵了極為複雜多元的社會動機,可以滿足人們的多元心理需求。

  在中國,簡訊文化植根於東方文化的沃土,與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積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文化的發生與傳播具有鮮明的民族差異,體現在簡訊文化上,一是語言文字的差異。不同於西方文字的漢字,比起英文在文字上的簡潔、畫面中的意境更為緊湊和豐富,所有簡訊佳作都大量使用了諧音、誇張、比喻、擬人、對偶、借代等修辭手法傳情達意,漢字作為獨特的表意符號系統,為簡訊的創作、傳播與流行提供了適宜的文化土壤。二是國民性的差異。簡訊文化是不善張揚的,那種間接的人際互動方式符合中國人含蓄、內斂的國民性。簡訊文化比鈴聲大作的電話更有分寸,更為禮貌。在收到簡訊以後,可以立即回覆,也可以思考一段時間再回復,甚至可以不回覆,簡訊這種更為善解人意,更尊重對方意願的特點,契合了東方文化含蓄、婉轉的表達習慣。

  簡訊文化的流行源自於現代時尚的流行及其心理機制的作用。時尚是指一定時期相當多的人對特定的趣味、語言、思想和行為等各種模型或標本的隨從和追求。時尚現象表現在觀念、行為、器物等多個層面,並具有標異性、時效性、個性化、消費性、週期性等特點。現代時尚的流行具有三個重要的心理機制:其一,時尚是人類受“喜新厭舊”心理取向驅使的行為之一。這種心理機制造成了時尚的獨特性,即“標新”、“入時”。其二,人類伸張自我、表現地位與個性、希望自由和進步的衝動也是人們熱衷於追求時尚的心理機制之一。其三,大眾的模仿心理與趨同心理也是人們追求時尚的心理機制之一。手機簡訊作為一種以手代口、無聲勝有聲的現代時尚,是一種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隨著大眾媒介的傳播,這種時尚已成為主流的生活節拍,引起越來越多人的仿效。同時,這種時尚也造成一種從眾壓力,當簡訊文化被公認為時尚時,“不簡訊”就是不時尚,為了“求同於人”,現代社會的手機使用者幾乎無人可以“不簡訊”。

  三、當代簡訊文化的社會心理功能

  被譽為“傳媒時代的預言家和祭司”的傳媒理論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人類對任何媒介的使用所產生的衝擊力遠遠超過其傳播的特定內容。在人類傳播史上,每一種新傳播媒介的問世,都對人類的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當代簡訊文化就其結構特徵而言,承載了重要的社會心理功能,它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心理按摩、心理調節的作用。

  首先,手機簡訊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對資訊認知的需求。在資訊社會中,人們普遍存在一種資訊壓力,它促使人們通過不斷地尋求資訊,降低由於資訊缺失而造成的心理壓力。如前所述,大多數手機簡訊是現實社會生活以及文化變遷的反映,具有較強的知識性特點,它給人們提供了人際互動的資本,有助於消除自我在環境中的不確定性。

  其次,手機簡訊蘊含著重要的心理治療價值。尤其是諷喻類的手機簡訊對社會時弊的無情揭露和批判,有助於民眾渲洩內心的積怨,部分地釋放消極情緒能量。從社會層面來說,這些簡訊具有近乎於社會“安全閥”的意義。從個體心理視角來說,具有心理治療實踐中“傾訴”的功能。這種“傾訴”究其實質是一種“替代傾訴”。即當個體內心的積怨、不平甚至憤恨難以用言語表達時,簡訊的出現替代了這種表達,或者說簡訊在這裡充當了心理醫生的“代言人”的角色。譬如,有一則題為“女人天生喜歡什麼花”的簡訊***“女人天生喜歡什麼花?玫瑰花?百合花?山茶花?牡丹花?櫻桃花?錯!應該是有錢花;經常花;大方花;拼命花。”***就從一個側面隱喻了現代商業社會一些女性的虛榮乃至金錢拜物心理。諸如此類的簡訊往往筆峰犀利,措辭辛辣,諷刺和抨擊毫不留情。而另一些透著民間草根智慧與幽默元素的手機簡訊,例如:“喜鵲來,媽媽說這是喜鳥是客;燕子來,媽媽說這是益鳥是客;烏鴉來,孩子問你也是客人嗎?烏鴉叫:是的,吾乃黑客!”又如:“別動!你已被祝福包圍,馬上放下煩惱,向快樂投降,你所有的憂愁將被全部沒收,並判你幸福一百年,流放到開心島,由好運監督執行!”等,以一種獨特的、近乎狂歡的文字組合方式,撞擊出人們發自內心的無限快感,有助於釋放自我,緩解心理負重的現代人的心理緊張,達到“笑到病除”的功效。

  再次,手機簡訊作為民眾感情交流的載體,不僅具有資訊傳遞的功能,而且還具有溝通感情、增進友誼等人際交往的功能。特別是那些朗朗上口的情感祝福和時尚的愛情宣言等流露真摯情愫的簡訊,譬如“願你快樂像假貨越來越多,苦惱像利息越來越少,收入像油價漲勢如潮,幸福像廣告緊緊圍繞,親情友情愛情像股票一樣套牢,惡運如拉登哪兒也找不到”等,不僅折射出了社會文化變遷的縮影,更是迎合了公眾的情感需求,且能喚起其良好的情緒反應,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按摩作用。

  誠然,當代簡訊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也凸現了一些不容忽略的負效應。其一,部分手機簡訊顯露出對主流文化的消解***如:“感情已欠費,愛情已停機,諾言是空號,信任已關機,關懷無法接通,美好不在服務區,一切暫停使用,生活徹底宕機!”***,以及對權威的解構以及偶像的碎片化等取向,可能會導致群體內聚力以至社會整合力的弱化;其二,大量資訊垃圾以及一些媚俗或格調低劣的手機簡訊***“錄取通知:恭喜你已經被美國牛津大學野蠻系沒文化班正式錄取。請帶齊你的痴呆症等各種疑難雜症到北京文盲路***街白日夢號美國大屎館報到。”***甚至其內容帶有欺詐性的簡訊充斥其間,勢必會帶來人格的痞化及人性的扭曲,也不利於公眾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其三,那些渲洩對社會不滿的簡訊***如:“工人拼命幹,賺了三十萬,買個烏龜殼,坐個***。”***流傳過盛,一旦引起廣泛的社會認同,則有可能激發社會不滿或社會仇恨等消極對抗情緒,蓄積社會心理張力,甚至會引發社會突發事件。此外,一些心理脆弱群體譬如青少年對手機簡訊的一味依賴與沉迷,既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的學習與工作,也不利於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養。

  四、倡導健康文明的簡訊文化,培養公眾健康人格

  倡導健康文明的簡訊文化,不僅是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公眾健康人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作為社會管理者,要及時關注簡訊文化的發展態勢,要有指揮家敏銳的聽力,學會從手機簡訊中聽民聲,會民意,及時洞察簡訊交響樂中不時跳出來的不和諧音符,對一些有著負面功能的手機簡訊,應加強管理和引導,以促進簡訊文化的健康發展,充分展示簡訊文化鮮活的文化魅力,使當代簡訊文化真正成為和諧社會樂曲中的一個重要的非主題樂章。

  第一,加強教育與引導,增強簡訊文化受眾的自律意識。目前,應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加強對簡訊文化受眾的教育和引導。一方面,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簡訊文化的主體受眾即青年學生的心理教育,尤其要關注青年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通過教育,使青年學生提高自身的獨立思考、鑑別是非、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自律意識,自覺抵制各種不良簡訊。另一方面,社會各界應及時建立手機簡訊交流平臺,利用手機簡訊這種高科技資訊傳播手段教育和引導,讓優秀的文化佔領簡訊文化陣地。眼下一些高校舉辦的“大學生通訊文化節”、“健康文明簡訊徵集活動”等不失為一種以主流文化引導簡訊文化向健康發展的務實之舉,對於全社會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建立健全制度法規,從嚴查處簡訊垃圾傳播者。目前,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對於不良電子資訊的危害行為,並沒有做出相應的法律規定,僅根據治安管理條例,對傳送淫穢黃色手機簡訊的行為進行處罰,這樣的打擊力度顯然遠遠不夠,在我國新刑法對於製造、傳播謠言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的情況下,應儘快出臺對於手機簡訊息傳播的監管法規,實施對資訊垃圾的依法管理,淨化簡訊文化的傳播環境。

  第三,強化管理和監督。一方面,政府通訊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手機運營商的管理。對運營商加大監控力度,改變目前移動運營商實際上既是監管者又是收益者的不合理現象。另一方面,從簡訊運營商自身的角度來說,應通過技術手段來控制或截斷不良簡訊,增加手機簡訊過濾選擇的功能,實現行業自律。像中國行動通訊、中國聯通等主要運營商應聯手建立一種類似於網路過濾網裝置,在使用者端過濾和拒收使用者設定的含不良關鍵詞的簡訊,給使用者提供一種主動的選擇功能。尤其對在校大學生等特殊群體的簡訊內容實行實時監控,及時發現並剔除一些不良資訊,營造良好的簡訊執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