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有哪些

  養生十三法,又名聰明法是藥王孫思邈提出的,孫思邈有著102歲的壽命,這在古代是極為少見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歡迎大家閱讀。

  孫思邈的養生十三

  1、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做這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

  2、目常運 ***1***閤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閤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複3次。***2***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這動作可以糾正近視和弱視。

  3、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鬚髮出聲響。慢慢做36下。這動作可以通上下顎經絡,幫助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 ***1***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2***口微微合上,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裡,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儘量想象將口水帶到下丹田,因此經常做這動作,可以強健腸胃,延年益壽。

  5、耳常鼓 ***1***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撲”的一聲,重複做10下。***2***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壓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撲撲”有聲。這動作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6、面常洗 ***1***搓手36下,暖手以後上下掃面。***2***暖手後雙手輕輕用力同時向外撫摸。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7、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複。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8、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複。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這動作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和腰痛。

  9、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36下。這動作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10、攝穀道***即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這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至30下。相傳這動作是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11、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這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要由雙腳做起。

  12、常散步 挺直胸膛,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民間常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13、腳常搓 ***1***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2***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常做這動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道家養生的四個方法

  一、清靜虛無

  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排斥人的一切慾望,排斥外界事物給人帶來的誘惑。他主張通過柔弱無為、虛靜自守來排斥干擾,達到返樸歸真的目的。莊子的養生法則為“虛靜自守”,“養神,守形,無慾”,“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

  二、順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養生的基本原則。道家認為: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摒棄人的理性因素,在養生中採取順乎自然的行動,就能維護健康,延年益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人的一切都應順應自然規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狀態接近自然,因此,養生要返樸歸真,以重返嬰兒狀態為最高標準。莊子認為,人與自然合一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張破除一切人為地刻意追求,認為“無為”、“無已”、“絕對逍遙”,是達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徑。

  三、以氣養生

  《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或二百餘歲,以自修道而養壽也”。歷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終之說,雖不可全信,但史學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長近三十歲,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歲,老子當是一位百歲壽星。

  老子長壽得益於其養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這食母就是“食氣”。食氣是老子創造的古人養生的主要方法,成為歷代氣功家練功之要旨。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

  1、老子的經絡之說

  老子發現了經絡***經脈和經穴***,說經氣全身左右二十四條經脈往復執行,迴圈無端。這一發現,比我國四大發明意義更偉大,更深遠。

  2、老子的精氣之說

  老子認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進飲食為陰氣,鼻入空氣為陽氣。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這個人與自然最直接的門戶。這為練氣功能養生,中醫藥能治病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人類健康貢獻巨大。

  3、老子的神守養生法

  “凝神入氣穴”的神守養生法是老子養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觀竅法,守腹法和守中法。竅指人九竅之一的後陰上的尾閶穴,是督脈***經脈***這個綱的繩頭。守督法對調節神經系統,改善全身機能具有很好作用。守腹就是意守以關元穴為中心的小腹處—下丹田。神守下丹田對於培養精氣,改善消化系統機能和下肢好處極大。守中是說守中脘穴,即臍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說為丹田。神守丹田具有清醒頭腦,改善五臟機能的作用。

  老子以氣養生之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思想光芒可與日月同輝!根據老子以氣養生的理論,後來的道家逐步創立了呼吸修練養生法。道家氣功的主要練氣之法即是呼吸修練,即通過對自然之氣的呼吸吐納,達到調和周身之氣,並使之卻病延年的一種功法。

  4、莊子吐納法的最高境界為胎息

  莊子的“吹響呼吸,吐故納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臍呼吸,故曰胎息。學會胎息,則道成矣。胎息有兩個特點:一是在修練時把人體呼吸調整得極細極緩極深極勻,以之於把鴻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紋絲不動,同時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記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氣由臍出入,又周流全身,迴圈往復,好比嬰兒在母腹中,鼻無呼吸;又好比龜蛇入蟄,口鼻之氣幾乎處於停頓狀態,只體內之氣周流環注而已。

  四、精神修練

  精神修練是道家修練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養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

  1、清心寡慾

  老子哲學觀核心是清靜無為,反映在精神修煉上就是清心寡慾。即思想清靜安寧而無雜念;不要有過多的慾望,對不良和欲要節制。方法上主張清靜無為,絕學無憂,離境坐忘等。

  2、通道修練

  即宣傳“道”的功用,堅定“道”的信念,確立學道的志向,自覺地學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於天”,這種與天爭壽,積極進取,人定勝天的樂觀主義精神。

  3、廣積善德

  道家從天人感應,善惡報應的角度,確立了善德的修煉內容。認為心地善良,與人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積善德,才能感動主宰人間善惡的天君,由此才能得道成仙。

  4、知足長樂

  老子在《道德經》中認為,世上沒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災禍了。只有知足,才能經常得到滿足,精神上就樂觀,少有煩惱,這樣身心清靜,就可以健康長壽。重視精神修煉是道家區別於其它學派的重要特徵。中國曆代醫學家,養生家,哲學家無不重視精神調養。

  莊子說:“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則精復,則精神不會消耗,與天地為一”。大意是說:把世事丟開則形體不會勞累,看破生死則精神不會消耗,身體就會健康。

  孔子說:“仁者壽。”董伸舒說“ 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無貪而清靜,心和平則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俗話說:“吃飯歡樂,勝吃良藥”。這是說良好的情緒能增進食慾,有利消化。

  精神修煉又稱心理養生、精神調養,是中國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它所包含的道理很簡單,。胸懷大度,無憂無惱,,就能夠使人的身心處於自然安詳,平和的歡樂之中,保持身心健康。

  精神修煉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和人的道德品質息息相關,是人類對健康認識的一大飛躍。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和人體的生理功能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絡。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引發各種疾病。

  心不爽,則氣不順,氣不順,則百病滋生。美國耶魯大學病理學家曾對700多人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與健康心理有關的充滿愛心、與人為善、唱歌吟誦,心寬大度,淡泊名利等言行,都能使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