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溫補的食材

  天氣漸漸變涼,你又開始手腳冰冷,胃寒怕冷了?這時就需要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熱量。下面小編給你整理了,一起來了解吧!

  有哪些?

  1、多吃主食,適當吃點羊肉、鵪鶉和海蔘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蔘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禦寒效果最好。

  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

  2、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產生熱量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面板血液迴圈加快,抗冷禦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髮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3、動物肝臟、胡蘿蔔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4、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冬季如何溫補?

  1、吃藥膳少肉多喝湯

  常吃的薑母鴨、羊肉爐,中醫師李綵鳳提醒,體質虛寒的人,腸胃通常也較虛弱,想暖身可多喝湯少吃肉,避免腸胃攝取過多肉類,消化不良造成脹氣、胃食道逆流等問題。藥膳為暖身,常添加當歸、人蔘等熱***材,容易口乾舌燥的燥熱體質者,較好少吃。

  2、十全大補寒流再吃

  八珍湯是用“四物湯”跟“四君子湯”兩種方劑共8種藥材為底,十全大補湯則在八珍湯上再新增2種藥材,十全大補、八珍湯使用的是溫熱藥材,建議在寒流來時再吃,如在天氣還沒有很冷時吃,容易引起口乾舌燥、臉色潮紅甚至便祕。

  3、米酒麻油薑母易燥

  麻油有益氣血、補肝腎、潤腸通便的作用,但麻油雞常加入大量米酒及老薑,吃起來容易上火。如想用麻油補身,炒菜時加入麻油即可,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可以選黑麻油。此外,冬季常吃的麻辣鍋,或是食補中常新增的薑母,因性質較燥熱,易口乾舌燥的人也要避免。

  4、日常暖身選粉光參

  中醫中“人蔘”是指中國、韓國、日本等地產的參,性質較燥熱,適合天氣嚴寒時或大病初癒時補氣,但在南方的氣候下,如日常飲用容易上火。可改用粉光參,俗稱花旗參、西洋參,性質較平和,平時可用2錢粉光參約20片加入約500cc熱開水燜泡飲用,暖身之外,也可預防秋冬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如咳嗽、呼吸不順等症狀。

  5、黑色食材可補腎氣

  立冬後是補腎的時節,多吃黑色食物可補腎,常見的黑色食材如烏骨雞、紫米、黑豆、黑芝麻、香菇、髮菜、海帶、黑木耳等,可在秋冬時多攝取。

  6、辛香蔬菜促進迴圈

  冬季要忌吃生冷食物,若要吃,可搭配蔥、蒜泥、薑絲等,避免腸胃受寒。天氣剛轉冷時,可吃蔥、蒜、洋蔥等,可促進新陳代謝;煮湯、炒菜時,也可加入性質較溫和的生薑,有袪寒功用。

  7、黃耆枸杞增免疫力

  黃耆、枸杞可增強免疫力,平常可以開水沖泡飲用,或加入湯品中燉煮,約每250c.c.水加入黃耆、枸杞各1錢。枸杞也可入菜一起吃,1人分的菜餚可憑口味喜好,加入約半匙至1平匙分量。

  8、早入睡避寒氣入侵

  中醫認為冬季應重“藏、養”,因冬季寒氣容易傷害人體,造成手腳冰冷、新陳代謝減緩,立冬後要調整作息為早睡晚起,日落後少活動,拉長睡眠時間、勿熬夜,如清晨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後再出門,以免寒氣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