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

  我們都知道茯苓,是一種中藥。但是關於土茯苓,料想也是一種中藥,但是它有哪些功效和作用你知道嗎?下面小編給你詳細的介紹,一起來了解吧!

  是什麼?

  ***一***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具有利溼解毒,健脾胃,護肝臟,通利關節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並記載用本品水煨治婦人紅崩、白帶;《本草再新》亦謂之“祛溼熱,利筋骨”。本品原用於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療效甚佳,為治梅毒的要藥。

  土茯苓配防風辛溫上行之性以升脾陽,祛脾胃之溼,伍白芷除溼解毒,化濁闢穢。三藥相伍共奏化溼解毒,健脾益胃,護養肝臟之功。

  現代研究證實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洩,可用於痛風的防治;用於溼***痰***熱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溼疹等亦有良效。

  ***二***土茯苓的作用

  1、梅毒:土茯苓能夠祛溼,解毒,通利關節。事實上舊時土茯苓湯是用來治療比較嚴重的瘡毒的,據說,土茯苓為治療梅毒的要藥。《本草備要》稱土茯苓:“治楊梅瘡毒,瘰癧瘡腫。”配方:用土茯苓四兩、皁角子七個,煎水代茶飲。

  2、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為廢疾***: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又方:用土茯苓四兩、四物湯一兩、皁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3、瘰癧潰爛: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多吃為好。

  4、治療頭痛:土茯苓30~60g, 最大劑量120g。再根據不同證型加用相應藥物。用藥時間最短7天,最長3個月。

  5、治療膝關節積液:以身痛逐淤湯為基礎方,加大土茯苓用量,輕則30g,重則達120~240g。一般病情輕者20劑即可見效, 重者100劑收功.

  6、治療急性菌痢:土茯苓***鮮***、車前草***鮮***各90g,穿心蓮30g 。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平均治癒天數為3.8天。

  7、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土茯苓60g,甘草9g,每日1劑,2次煎服。病重體質較好者,土茯苓可加至150g,酌加黃芩、防己、茵陳、澤瀉。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

  1、茯苓栗子粥:茯苓15g,栗子25g,大棗10個,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本方用茯苓補脾利溼,栗子補脾止瀉,大棗益脾胃。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

  2、茯苓雞肉餛飩:茯苓50g,雞肉適量,麵粉200g。茯苓研為細末,與麵粉加水揉成麵糰,雞肉剁細,加生薑、胡椒、鹽做餡,包成餛飩。煮食。源於《奉親養老書》。本方以茯苓補脾利溼,雞肉補脾益氣,姜、椒開胃下氣。用於脾胃虛弱,嘔逆少食,消化不良。

  3、茯苓麥冬粥:茯苓、麥冬各15g,粟米100g。粟米加水煮粥;二藥水煎取濃汁,待米半熟時加入,一同煮熟食。源於《聖惠方》。本方以茯苓寧心安神,麥冬養陰清心,粟米除煩熱。用於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乾舌燥。

  4、茯苓酒:茯苓60克、大棗20枚、當歸12克、枸杞12克、白酒1500毫升,將上藥切碎裝瓦壇內,倒人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搖一次,每日飲服1—2次,每次10—15毫升。凡氣血虛弱、陰陽兩虧所出現的腰痠、腿軟、體倦乏力、遺精陽痿、鬚髮早白、心悸失眠、食慾減退等均宜服用。

  5、茯苓膏:白茯苓500克、白蜜1000克,先將白茯苓研為細末,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濾去水,再漂再晒,反覆3次,再為細末,拌白蜜和勻,加熱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後裝瓶備用,每日2次,每次12—15克,白開水送服。常服用本品對老年性浮腫、肥胖症以及預防癌腫均有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