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的誤區飲食三大誤區

  健康飲食是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避免一些飲食搭配誤區,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健康飲食的誤區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健康飲食的誤區

  上來就喝碳酸飲料

  可樂、汽水等碳酸飲料就是碳酸水加上糖和色素,不但營養為零,價錢也很低。上來就喝碳酸飲料,不僅會讓人打嗝、脹肚,而且也會食慾大減。並且一罐可樂的熱量能等於一碗米飯,如果再多喝些,或許你還沒開始吃什麼東西,這一頓的熱量就已經超標了。如果真的想喝甜飲料,鮮榨果蔬汁更好。

  空腹吃魚和海鮮

  魚和海鮮含蛋白質豐富,可如果空腹吃,這些蛋白質會被轉化成熱量白白費。不但不能補身體,反而會加重身體的負擔。另外,空腹大吃海鮮和魚,還會增加人體對嘌呤的吸收,可能導致痛風。

  猛吃奶油蛋糕

  奶油蛋糕看起來漂亮,其實就是穿上了色素和植物奶油的花衣裳。論成本一塊不到一元錢,論營養,它不但高油高糖,植物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帶給人體的傷害比豬油更厲害。如果想吃蛋糕又不怕胖,乳酪蛋糕的營養較高,價格更貴,可以吃一小塊解饞。

  茶葉煮雞蛋

  茶葉中除生物鹼外,還有酸性物質,這些化合物與雞蛋中的鐵元素結合,對胃有刺激作用,且不利於消化吸收。

  炒雞蛋放味精

  雞蛋本身含有許多與味精成分相同的穀氨酸,所以炒雞蛋時放味精,不僅增加不了鮮味,反而會破壞和掩蓋雞蛋的天然鮮味。

  紅白蘿蔔混吃

  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含量極高,但紅蘿蔔中卻含有一種叫抗壞血酸的分解酵素,它會破壞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一旦紅白蘿蔔配合,白蘿蔔中的維生素c就會喪失殆盡。不僅如此,在與含維生素c的蔬菜配合烹調時,紅蘿蔔都充當了破壞者的角色。還有胡瓜、南瓜等也含有類似紅蘿蔔的分解酵素。

  蘿蔔水果同吃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進入人體後,經代謝很快就會產生一種抗甲狀腺的物質硫氰酸。該物質產生的多少與攝入量成正比。此時,如果攝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蘋果、葡萄等,這些水果中的類黃酮物質在腸道被細菌分解,轉化成羥苯甲酸及阿魏酸,它們可加強硫氰酸抑制甲狀腺的作用,從而誘發或導致甲狀腺腫。

  海味與水果同食

  海味中的魚、蝦、藻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與含有鞣酸的水果同食,不僅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且易使海味中的鈣質與鞣酸結合成一種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質。這種物質會刺激胃而引起不適,使人出現肚子痛、嘔吐、噁心等症狀。含鞣酸較多的水果有柿子、葡萄、石榴、山楂、青果等。因此這些水果不宜與海味菜同時食用,以間隔兩個小時為宜。

  牛奶與橘子同食

  剛喝完牛奶就吃橘子,牛奶中的蛋白質就會先與橘子中的果酸和維生素c相遇而凝固成塊,影響消化吸收,而且還會使人發生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酒與胡蘿蔔同食

  最近,美國食品專家告誡人們:酒與胡蘿蔔同食是很危險的。專家指出,因為胡蘿蔔中豐富的β胡蘿蔔素與酒精一同進入人體,就會在肝臟中產生毒素,從而引起肝病。特別是在飲用胡蘿蔔汁後不要馬上去飲酒。

  喝湯養生的大誤區

  誤區一:湯泡飯

  我們咀嚼食物,不但要將食物嚼碎後便於嚥下,更重要的是要由唾液把食物溼潤,而唾液是不斷咀嚼食物產生的,唾液中有許多消化酶,能幫助消化和吸收,對健康十分有益。而湯泡飯由於將飯泡軟了,就算不咀嚼也不會影響吞嚥,所以吃進去的食物往往還沒經過唾液的消化過程就進入胃了,這就給胃的消化增加了負擔,日子一久,就容易導致胃部不適。

  誤區二:喝湯去“渣”

  有人做過試驗,用魚、雞、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質原料的食品煮6小時後,看上去湯已很濃,但蛋白質的溶出率只有6%-15%,還有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渣”中。也就是說,無論煲湯的時間有多長,肉類的營養也不能完成溶解在湯裡。所以喝湯後還要吃適量的肉。

  誤區三:喜歡喝剛煲好的熱湯

  剛煲好的湯往往很燙,而很多人卻偏偏喜歡喝這種很燙的湯,認為喝進去更暖胃暖身。其實,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度的溫度,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燙傷甚至消化道黏膜惡變,因此50度以下的湯更適宜。

  秋季飲食三大誤區

  誤區一:“一年之內,秋不食姜”

  根據中醫理論,生薑辛溫無毒,歸五臟,益脾胃,除風邪寒熱,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痰下氣,散煩悶等等。現代醫學認為,生薑含揮發油,可加速血液迴圈;同時含有薑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促進消化的功能,還有抗菌作用;生薑還含有姜酚,可減少膽結石的發生。

  然而,生薑的好處雖然多,吃起來也有不少講究,季節和時間就是其中之一。由於生薑屬辛辣之品,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秋天氣候乾燥、燥氣傷肺,再加上吃辛辣的生薑,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加重秋燥對身體的危害。所以秋天以少吃薑為宜。所謂“夜不食姜”,則主要是因為生薑的辛溫發散作用會影響人們夜間的正常休息,且晚上進食辛溫的生薑還很容易產生內熱,日久出現“上火”的症狀。

  不過,這個問題需要辨證對待,當有病需要用姜時應照常用,如秋季治風寒咳嗽經常用姜。中醫認為應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熱病用寒涼藥物治療,寒病用溫熱藥物治療。患寒性疾病的人,在夜間因受涼而加劇咳嗽、腹痛、嘔吐,此時雖是半夜也應該急服熱的生薑湯,可以起到溫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嘔止痛的良效。

  誤區二:“秋瓜壞肚”

  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

  夏天吃西瓜是消暑的,在特別炎熱的時候,有的人一天甚至要吃幾個;進入秋天后如果吃多了,很容易發生嘔吐、腹痛或腹瀉等症狀。這主要是因為,夏天大量食瓜已經讓很多人的脾胃處於虛弱狀態,加之天氣轉涼,吃多了陰寒性質的瓜果,腸胃自然會不舒服。老人、小孩以及胃腸功能不好的“特殊”人群尤其要注意。“秋瓜壞肚”,提醒的是在秋天裡瓜類水果要少吃,但並不是說完全不能吃,只要不過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大的損害。

  另外秋天裡,也有一些水果是可以適當多吃的。比如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龍眼有滋補、強壯、安神、補血等作用,對夜間失眠的老人尤為適宜。葡萄可以預防疲勞,有益氣、補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總之,市民在挑選水果時應儘量選擇當季的水果,順著大自然的節氣吃當令的水果,最符合人體脾胃的運化。

  誤區三:“貼秋膘”

  立秋之後,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麼是“貼秋膘”呢?在炎熱的夏季,人們胃口差,常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但人們的身上再無溼粘不適之感,於是便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其中首選吃肉,“以肉貼膘”,所以叫“貼秋膘”。

  雖然秋季到了開懷大吃的時候,但是貼秋膘不能光大魚大肉,要講究科學搭配。經歷了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由於頻飲冷飲,常食凍品,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脾胃負擔,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因此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後。

  另外,貼秋膘也要分人。天氣轉涼,人們食慾大增,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這對於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

  那麼,秋季進補到底吃啥好?秋季容易出現口乾脣焦等“秋燥”症候,進補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而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患者,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蓮子、茯苓餅、芡實、山藥等。

飲食三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