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功用主治和藥材藥性

  茯苓,又稱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下面小編要介紹的是。

  茯苓的功用主治

  茯苓的功效 滲溼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

  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噦,洩瀉, 遺精,淋濁,驚悸,健忘。

  ①《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

  ②《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

  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③《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

  主肺痿痰壅。

  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④《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⑤《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⑥《醫學啟源》:除溼,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

  治溺黃或赤而不利。

  《主治祕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

  治腎積奔豚。

  ⑧《藥徵》: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茯苓的藥材特性

  藥材外觀 土茯苓呈不規則的結節狀團塊,表面凹凸不平,有多數丁包狀突起,質堅硬。味淡而澀。飲片 不規則,切面類白色或紅棕色,顯粉性,對光視,可見發亮小點,潤溼後有粘滑感。

  化學成分

  菌核含β-茯苓聚糖約佔乾重93%和三萜類化合物乙醯茯苓酸、茯苓酸、3β-羥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樹膠、甲殼質、蛋白質、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組氨酸、膽鹼、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藥理作用

  有抗腫瘤的作用。

  性味功能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有清熱,除溼,解毒,利關節的功能。

  主治用法

  用於關節痠痛,尿路感染,白帶,溼熱瘡毒,梅毒,紅皮病,急性菌痢,瘰癧,並用於治療鉤端螺旋體病。水煎服與他藥配伍。

  臨床上用於防治鉤端螺旋體病;預防,每日30g水煎,1—2次服用,每週連服3日,共服用5周。又可治頭痛,痛風。

  用量

  30一1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