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鬆沉落到腳底的感覺怎樣的

  太極拳的特點是鬆沉,在練習中,如何能感覺到鬆沉到腳底的感覺呢?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練習學習太極拳提高思想境界,同時也能提高太極境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太極拳鬆沉落到腳底的感覺。歡迎閱讀!

  太極拳鬆沉落到腳底的感覺

  初學太極拳要學會放鬆,在學習中,掌握太極拳的變化規律,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感覺踝骨以上,毫無力感。在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於江河之中,是又有動盪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沉穩。

  起,不離水的託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託著的,亦就是說人練拳的身體,是在腳腿上之彈動力託著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

  學習太極拳要學會氣沉丹田,丹田是人體力量的集合地,學會氣沉丹田,在推手和技擊中,能爆發很大的力量。

  如只說如輕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錯解,將身體氣勢練浮起來,胯以下應以氣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項、頂部分應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於腳底,與地面過電打通。

  如這樣子一沉一拔,將胯以上拉成一個整體,再與腳腿通,然後以神領動,並且以氣鼓盪著、來使身體作拳勢的一些動作,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太極名家鄭曼青說:“周身輕靈,其根在腳。”他談起鬆沉落到腳底的要領時說:“鬆沉為連貫性動作,鬆得幾分,沉亦得幾分,鬆沉絕非柔弱,而內含有彈性之勁。竊以為上身不鬆求改之在腰胯,大腿不鬆求改之在膝,小腿不鬆求改之在腳踝。腳跗鬆透則外形上浸浸入道矣。”

  鬆要鬆到腳下,真的能鬆下來嗎?身體的重量是一定會傳到腳下的,此時若是要鬆必然會帶來沉,腿部會承受很大的身體重量,腿的承重程度實際上就是鬆的程度。

  在練拳的初級階段,真的鬆下來的時候,腿會有火燒一般的感覺,附在骨骼上的筋會被明顯的抻拉,有一種難以承受的感覺。這種感覺會隨著鬆的程度逐步變化,大腿—膝蓋—小腿—腳下依次深入。

  在所有方向的放鬆之中,向下鬆是最基本的,第一重要的,是產生向其它方向鬆的母鬆。向下放鬆貴在一個‘放’字。像把肩上、背上、手上、腰胯上的重物放到地下.是因減弱向上的支撐力,憑著自身重量。

  順著地心引力向下放.把骨架放順,讓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溼衣服似的掛在骨架上自然垂墜。真正放鬆到腳下了.放下的部位就有沉甸甸的感覺,就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

  向下放鬆,體內意氣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因此也叫鬆沉,或簡稱‘沉’。”身體愈多部位放鬆,放到地面的身體重量就愈多,氣也愈下沉於腳底。氣愈沉腳底則重心也隨之到腳底,反彈力亦隨之增加,與地心吸引力更為相合。

  鬆腰鬆胯則氣自合沉,能使兩足有力,下盤穩固。真的鬆沉到腳底貼地,會覺得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將人向上頂起,這是地面反座彈力作用的緣故。

  在初得內氣後,除了手上的感覺,接下來就是感覺到小腿發沉,再然後是脊椎骨發重,自己覺得走路旁若兩人,感覺身體飽滿。這也鬆沉落到腳底的感覺。

  如在練拳架或練推手時覺得膝蓋過分受力,不是真正鬆膝。不要把膝關節承載過多的身勢重量,而是靠鬆腰鬆胯把身勢重量下沉至腳底。如能鬆腰鬆胯,則膝蓋鬆開自然受力。

  練者要做好鬆腰塌胯,首先要放鬆腰部和臀部的肌肉,大腿和小腿陰面的肌肉的肌肉,肌肉鬆不了,又如何能鬆腰腿的筋骨?又如何能鬆沉入地呢?

  有人用彎曲膝關節來降低下盤重心和身體高度的練法,一不是鬆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關節僵緊,不利於虛實變化,又容易損傷膝關節。

  只有鬆腰、鬆胯的身勢下沉,腳底受力***不是僵滯長時間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時間的受力***,膝蓋不受力,才是鬆沉。

  如果拳勢下盤松沉得太低,就會由沉勢變成僵緊之重勢,膝蓋很受力,因此撐起較困難;只有沉到腳底能與地面相吸、順著反座彈力撐起能與地面相斥才是鬆沉得恰到好處。

  跟鬆沉有關的是人的重心,練拳者的重心大約有四種。第一是實際重心,也就是人體的真實重心。第二是意念重心。比如李雅軒說打拳時要用腰脊帶動,也說過用丹田帶動全身打拳,這腰脊就是意念重心,意念重心是可變的。

  第三是感覺重心,打拳時你自己感覺到的你的重心在那裡,如果你沉到腳底了,會感覺出來。

  快速鬆沉到腳底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是收好尾閭,收尾閭能夠致使丹田向前向上凸起吊襠,內氣自然而然沉於下丹田。第四是功夫重心,功夫中心是前三種重心的結合。

  真正技擊時,內家拳是以功夫重心取人。功夫重心在對比自己弱的對手時比較好感覺。有了從腰胯有向下鬆沉的感覺之後,逐漸感覺來勁在膝、小腿肚、腳踝之上,不久可以感到沉到腳底了。

  化勁要把對方之勁力通過鬆沉卸到腳底地面,這樣才能化之乾淨。鬆沉到腳底和鬆沉到地面是兩種層次不同的功夫,鬆沉到腳底的練法還沒完全到位,要鬆沉到腳底與地面緊固的粘在一起了,這樣就是鬆沉到地面的練法,從上往下的鬆沉到位了。

  練太極拳做到鬆沉的方法

  一、初學太極拳時才知鬆

  太極拳的初期學習鬆沉是很重要的一項,要領有很多,看著挺簡單的,做起來卻很難的。

  練太極拳與“鬆”有關的要領就有:放鬆、要鬆、鬆淨、鬆舒、輕鬆、鬆柔、鬆開、鬆心、鬆身、全身放鬆、鬆軟、鬆透、鬆沉、大鬆大軟、似鬆非鬆、鬆彈。初學時,老師說不會放鬆。練了幾十年,老師仍說鬆得不夠,沒有鬆透。

  到了耄耄之年還在找鬆,要鬆到何年何月?鬆的標準是什麼呢?根據我這些年練拳的體會,“鬆”是有層次和質量的,有自我感覺的鬆,有推手對杭中的鬆,有散手博擊中的鬆,有日常事務中的鬆。

  二、自我放鬆

  練拳開始,應從三個方面進行放鬆。

  第一,就是在思想的放鬆,達到排除雜念的意義,心要靜是關鍵。

  其次放鬆內臟器官,使它們鬆到位。再次,從頭、頸、肩、胸、脊、腹、胯、膝、踝、足、肘、手、筋等逐一檢查是否處於自然放鬆狀態,各個關節是否鬆活,肌膚是否鬆柔。身心穩靜後,才按照太極拳要領行拳。

  一般地講,練完一套傳統楊氏太極拳需時半小時左右,不能因工作忙,時間緊,為趕時間,忽忽忙忙,為練完整套拳架套路而練,那樣是達不到鍛鍊效果的,對身體反而有害。若時間不夠充分,可練其中一段或進行單式練習。

  放不鬆是頑固的,反覆出現的。在練拳的過程中,思想上會產生些雜念,神經系統又不自覺地開始緊張,身體的某些部位也緊張僵硬起來,但自己還不覺察。易緊張的部位因人而異,但以肩、胸、腹、腰、胯、肌膚最不容易放鬆。

  思想上注意一些,這些部位就放鬆些了。因此在演練拳架的過程中要有意反覆幾次檢查自己不易放鬆的部位,當然有明師指點,會更快發現那些不易放鬆的部位,就像自己的缺點自己不易覺察一樣。久之這些易緊張的部位就逐漸自然放鬆了。

  當然用意也不要太過,要無過不及,太過又緊張,反而放不鬆了。這樣日日練拳的過程中,反覆不斷地檢查,日日放鬆,時時放鬆,克服緊張情緒,放鬆自身肢體,在練習太極拳架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鬆”的滋味。

  有些練習過舉重,健美等專案的拳友,其肌肉像青蛙腿狀,長期緊張習慣了,硬梆梆的,肌膚最不容易放鬆。我有個學生,上肢肌肉發達,能倒立行走,是學體操專業的。由於運動性的傷害,體操不能練了,但又愛好運動,跟我學太極拳。

  叫他全身放鬆,那手臂上的肌肉,緊張慣了,哪裡放鬆得了,我教他骨架練法,別人練太極拳架,他則練太極拳骨架,練時放鬆肌膚如同毛巾搭在手臂上,肌膚依附在自己的骨架上。經一段時期鍛鍊也放鬆了。

  練習太極拳的拳架的時候,講究的就是用意不用力,重要的就是身體的放鬆,達到身體放鬆的結果,再按照步驟練習。

  三、在推手中找鬆

  我認識的一些太極拳友,有的練拳時已有五十多年,年紀已七、八十歲了,仍每天練拳不輟,從外表看拳架也十分優美。大家都是朋友,彼此都比較瞭解。他們知道我愛練拳、練內功、愛好推手,加之我態度好,時常到我身上來摸摸勁。

  感覺一下何謂鬆腰轉胯,氣沉丹田,含胸拔背,勁起於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等較難做到的要領。無論如何推我,肢體放得很鬆,腳下立地生根,用不上勁,有力使不出。

  甚至推我手指能感覺到手指與腳跟連線在一起,將他的推力從手指傳遞到支撐腳入地而去。反之,我輕推,對手立即腳下不穩,叫你哪隻腳動,哪隻腳必動,累試不爽,有VCD為證。

  拳友發問:“我們都在練太極拳,練的還是傳統套路,都練了幾十年,怎麼達不到你那種程度?”我講:“大家練了幾十年傳統楊氏太極拳,有的年紀都八十多歲了,無病無災,精神好,身體健康這也是功夫,健康就是財富。”

  僅練太極拳架,不練推手,對鬆的理解是不夠的,別人的手剛搭到身上,身體的本能反應就頂,這是練習推手中找鬆不可缺少的過程,經常與推手的高手過招,頂得凶吃虧得凶,認識到頂在推手中是要吃苦頭的,吃虧多了不敢頂了,不頂也就放鬆了。

  當然在學練推手的初期,剛一放鬆,容易產生懈和丟的毛病,與人推手輸得多,不要氣餒,認識到懈不對,由頂到不敢頂,繼而達到不丟不頂就放鬆了。這種在推手中得到的鬆較僅練拳架自我的鬆要高一個層次,也是對鬆的認識的一個飛躍。

  鬆得徹底了,易體會到氣沉丹田,若再鬆到腳底,身體便會產生沉的感覺,與人推手,自己感覺穩沉多了。鄭曼青大師講:“能鬆透,即是沉,沉與松原是一回事。”

  李雅軒大師講:“打人不入內,是鬆的功夫不夠,尚未鬆靜,還有拘滯之力牽制。”墨根大師曾跟我講,他在跟雅軒大師學拳時,對鬆的認識有一段經歷,那是還是國家困難時期,一次墨根大師買了兩根帶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看望師父。

  雅軒大師拿過一隻蹄子,掂了掂,問道:“此蹄多重?”,林師暗想:莫非師父嫌少?慚愧道:“不足一斤”,“亂說”,李師正言:“拿去掂量”。林師揣揣不安地伸過手去,被李師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鑽心。

  林師拿著蹄子到廚房,方才恍然大悟,此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關節處的蹄筋,沒有牽扯,敲在身上尚且承受不起,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若鬆下來沒有牽掛,自然渾厚沉重。

  經於悟到鬆則沉,按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前輩大師已為我們指明一打練習太極拳放鬆的檢驗標準,鬆的標準,是看你有沒有沉,鬆得愈徹底,沉勁也愈大,有了沉,你的鬆才是真鬆。

  拳架為體,推手為用。兩者是相互促進的。若僅練拳架,不練推手,僅靠自我放鬆是鬆不徹底的,就像自己的缺點自己不容易覺察。

  有明師指導,一搭手便知你身何處沒有放鬆,毛病在哪裡,就要在該處下功夫,克服自身的缺點,按照老師傳授的太極內功法專門練習肩、胸、腹、腰、胯等最不易放鬆的部位,長期用意修煉,真鬆了。

  沉勁出來了,腳下有根,身樁紮實,上虛下實,推不動,拉也拉不動,立如秤準,成不倒翁之狀。既便個頭小,身高力猛者來推,才能鬆化掉。幾年前,日本沖繩某武館教師及弟子四人,澳大利亞太極訪華團到成都拜訪林墨根大師。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

  太極拳,是綜合了歷代各家拳法,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古典哲學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而形成的一種內外兼練、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太極拳具有強身健體、搏擊技藝的雙重性,尤其是它的醫療保健價值越來越被人們重視。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這種運動既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階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1、對人體礦物質吸收有好處

  據有關資料顯示,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得良好的。有報道說,老年人鍛鍊5~30分鐘後,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這樣動脈硬化的症狀也會大大地減輕。

  2、對大腦有好處

  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這樣,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終集中在動作上,排除了大腦其它思緒的干擾,專注於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從眼神到上肢、軀幹、下肢,上下不散,前後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於某些動作比較複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與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間接訓練作用,從而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目的。

  3、對骨質有好處

  太極拳螺旋式的弧形動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纖維都能參加活動,經過反覆地纏繞絞轉,使肌肉能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能達到的長度,長年累月如此絞轉,一張一弛,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並增加收縮能力。由於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效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效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