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模式建議

  對外匯儲備進行有效管理,已是當務之急,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所在。下面是小編帶來關於的內容,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一、可以保持較為充分的外匯儲備規模

  外匯儲備持續、穩步增長是促進經濟增長、穩定金融市場的重要保證。

  1.基於經濟進入新常態、建立更加開放的經濟新體制和中國進一步參與國際經濟交易等需要,以及國際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與金融危機頻發的事實,中國現階段或今後比較長的時間裡,應該保持比較充分的外匯儲備。

  2.必須有明確的外匯儲備適度區間,要充分地考慮到影響區間變化的經濟與非經濟因素、巨集觀和微觀因素,區間模型是可以動態調整的。

  3.充分把握2016年人民幣成為SDR定值貨幣的機會,基於穩健經濟發展的前提,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外匯儲備規模與貨幣國際化之間密切相關。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初期與中期,充足的外匯儲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力支撐,而人民幣國際化的深入推進則有利於緩解外匯儲備規模壓力,化解儲備規模過大帶來的風險。

  4.適度加大匯率體制改革與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提高對匯率變動的容忍度,形成匯率目標制度,同時處理好實現國家戰略目標與匯率市場化的關係,降低對外匯市場的干預頻率,由此保證外匯儲備規模的穩定與可持續。

  二、進一步優化儲備結構,並促進儲備結構多元化

  1.優化外匯儲備幣種結構,推動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多元化。

  適當降低美元比重,提高非美元貨幣比重。美元近年仍比較強勢,因此目前及今後一段時間保持較多的美元儲備是適合的,但從長遠來看,美元復甦缺乏內在動力,實際購買力有可能進一步下降。因此目前的問題不是去美元,而是確定最適的貨幣配置。目前的事實是,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已成第二大貨幣,且歐元在國際債市上已是主導貨幣,取代了昔日美元的地位。中國與歐元區的經濟合作日益密切,歐盟現在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市場和第一大貿易伙伴。此外,今後歐元區還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和擴大。雖然歐債危機下歐元信譽度有所下降,但是基於外匯儲備基本職能的分析,提高歐元比重是必然趨勢。因此建議適當增加歐元比重。今後比較穩定的幣種結構是: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其中歐元、日元比重可以適度提高。同時,也必須重視另一個事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與中國經濟往來日益頻繁,如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所以中國應該適當持有這些貨幣,以滿足貿易、投資等對這些國家貨幣需求與實現較高程度的匹配,提高儲備貨幣持有的效率與效益。

  2.促進資產全球配置與資產結構優化。

  資產配置應堅持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三者的有效統一。具體建議如下:

  ***1***在保持對美國市場的投資基礎上,中國還應增加對歐洲國家或亞洲新興國家市場的投資。美國作為世界最主要的發達國家,其市場機制與監管體系比較健全,相對來說保持現有的投資規模是可行的。但基於風險規避的考慮,未來可以進一步擴大投資領域,在資產組合中選擇與美元資產相關性低或負相關的資產。

  ***2***今後中國外匯儲備投資應逐漸從紙質性或虛擬性資產過渡到戰略性、資源性資產,兩種並重或根據情況變化適時調整。從研究結論來看,以原油為代表的戰略效能源儲備投資應該達到13%,但目前還遠未達標。黃金資產的儲備水平也比較低,僅為美國的12.96%。因此,未來中國可增加對此類資產的投資力度。當然,短期內大量投資戰略效能源、資源,可能會引起一些國家的警惕,這要求有關部門特別是中投公司等要有更高的智慧與更好的方法來從容應對。

  ***3***從金融資產配置結構上看:第一,無論最低資產回報率為多少,在對外匯儲備資產的期限配置進行管理時,應以長期資產為主,並適當提高短期資產的配置比例;第二,應適機、適當減持美國國債、機構債等低收益資產,增持公司債和股權類資產以提高外匯儲備的收益性,同時適當擴大全球資產配置的比例;第三,從資產形式配置結構上看,應適當提高黃金儲備比例,雖然黃金價格也存在一定的波動性,但是在美元價格下跌和通貨膨脹預期下,其仍是外匯儲備最好的替代產品和避險工具,同時也是最穩定的國際清償手段;第四,從資產用途配置結構上看,增持發展性儲備。具體措施包括:設立專項外匯資金,滿足中國經濟建設的資金需求,將外匯儲備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設立能源儲備基金,保障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加強中國對外國的直接投資,包括適當投資國外房地產市場和各種實業產業等。

  三、完善儲備管理體系,加強外匯儲備全面風險管理

  雖然中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框架,但在運作過程中與IMF《指南》的標準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外匯管理的透明度、組織結構設定和法律制度等方面還存在較為嚴重的不足。這也是我們必須著力改進與完善的地方。具體建議如下:

  1.增強外匯儲備管理透明度。這有利於提高外匯管理當局公信力,更好實現外匯管理的目標。中國目前僅定期公佈外匯儲備規模,有關外匯儲備結構資訊諱莫如深。IMF 《MFT 透明度準則》和SDDS標準均給出了加強外匯儲備透明度方面的指引。在這方面的改進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1***公佈外匯儲備管理的相關機構及其職責;***2***公佈外匯儲備管理的原則,外匯監管機構外匯市場操作規則;***3***外匯儲備資產結構與幣種結構;***4***第三方審計機構對出具的外匯儲備審計意見。考慮到外匯儲備資產性質的特殊性,在加強外匯儲備管理透明度的同時也要重視外匯儲備的機密性,因此應遵循兩條必要原則:***1***外匯儲備管理透明度應有利於實現外匯管理目標;***2***外匯儲備管理透明度強調巨集觀和總體上的透明而非微觀和細節上的透明。

  2.優化儲備管理組織結構。IMF2013版《外匯儲備管理指南》建議,機構設定應當反映外匯儲備管理原則與責任。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的核心集中於外匯管理局的儲備管理司。儲備管理司又細分有操作、結算、決策、監督等部門,但這種管理組織體系不能適應有效管理的需求,因此建議:

  ***1***嘗試建立二元的外匯儲備管理體系。現行的外匯儲備管理模式是央行、國家外匯管理局主導的“一元模式”。這一模式約束了央行的政策自主性,使得匯率政策和貨幣政策之間的衝突加劇,在國內沖銷手段有限的情況下,這一模式是導致國內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對這一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從國際經驗來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大多選擇二元管理模式,即央行和財政部同時參與外匯儲備管理。二元模式隔離了外匯儲備的形成與貨幣政策獨立性的關係,切斷外匯儲備增長與貨幣發行之間的連帶關係,為中央銀行自主性的貨幣政策操作提供更大的空間。基於中國現行管理模式的弊端,借鑑國際經驗,筆者認為,從提高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有效性、履行出資人權利與職責及加強監管角度看,中國可以考慮財政部參與外匯儲備管理,即構建由國務院統籌,央行和財政部共同參與的二元平行外匯儲備管理模式。

  ***2***創新風險管理組織體系。2008年金融危機後,IMF 突出了外匯儲備抵禦外部衝擊方面的職能,強調對外匯儲備進行壓力測試。外匯儲備風險控制是外匯儲備管理的重要環節。因此,首先要有全面風險管理意識,沒有意識就沒有行動;其次建立科學的中國外匯儲備風險管理體系,特別是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第三,著重建設風險管理部門。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管理體系中還沒有明確的部門對外匯儲備的風險負責,因此建議在儲備管理司中增設風險管理處。

  ***3***完善外匯儲備管理授權體系。即建立“二元”管理框架的、與全面風險管理相匹配的中國外匯儲備管理授權體系***參見圖1***。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總體的外匯儲備管理,但具體的管理職能可以通過授權委託方式來實現,可以委託給國內金融機構和***合格的金融機構單位代為經營管理。同時建議儲備管理司增設資產監察司,負責對授權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外匯儲備狀況與效果進行稽查、評估與考核。

  3.加強外匯儲備的多層次管理。如前所述,中國外匯儲備的持有動機包括流動性需求、交易性需求、安全性需求。據此,中國外匯儲備可以分為政策性儲備、交易性儲備和收益性儲備三個層次。對三個層次的外匯儲備,應該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標,確定不同的管理主體,確定不同的幣種結構和規模,從而實現外匯儲備及其幣種的最優管理。

  4.改善儲備管理制度環境,依法管理外匯儲備。一系列制度與規則的制定與落實,是實現外匯儲備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法律和制度安排有利於明確外匯管理機構的權利和義務,使得外匯管理更加有效。雖然國家外匯管理局在外匯管理以及國際收支等方面制定了較為詳盡的法規,明確了外匯外匯管理局的主要職責,但多數法規涉及的是企業或個人用匯方面的相關細則,有關外匯儲備管理操作、績效考核、危機應對等方面的法規依然空白。根據IMF《外匯儲備管理指南》的建議,改善儲備管理制度環境首先應以制度的形式規範外匯儲備管理機構的職責,尤其是明確各部門的職責。此外,外匯儲備管理應遵循一定的制度規則,建議制定《外匯儲備操作準則》《外匯儲備績效考評標準》《外匯儲備會計與審計準則》《重大風險應急預案》等相關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