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耳穴治療方法

  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高血壓就是其罪魁禍首之一。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一起來看一看吧。

  

  中醫認為,高血壓可分為肝陽上亢等幾個證型,但總體而言,肝陰不足、虛陽上亢是其常見病機。患者除血壓升高外多兼見頭痛、眩暈、面紅、耳鳴、便祕、口苦等症狀,心臟、血管、腎、眼底也有不同程度的病變。

  應對高血壓的關鍵措施是“重在預防”。近年來,耳穴按摩療法已經證實有一定的穩定血壓作用。耳穴按摩療法可以預防高血壓,對輕度高血壓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還對中度和重度高血壓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中醫認為,“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於耳,人體某一臟腑和部位發生病變時可通過經絡反映到耳廓相應點上。耳背有一“耳背溝”,位於耳廓背面,由內上方斜向下方行走的凹溝處。因其有穩定血壓的作用,故亦稱“降壓溝”。

  取穴:降壓溝、降壓點、肝穴、腎穴、內分泌穴、腎上腺穴、耳輪部、耳背部。

  按摩方法:用白虎下山手法***以雙手食指或食指及中指之指腹,從上而下按摩雙耳背之降壓溝,本法由上而下按摩,形如白虎下山之勢而得名。***按摩位於耳背的降壓溝6分鐘,頻率為每分鐘約90次,以紅熱為度;捻耳輪部6分鐘,頻率為每分鐘約90次,重點捻耳尖;掌擦耳背部,頻率為每分鐘約120次;其餘穴位用耳壓法貼王不留行子治療,每次輪替選用3-4個穴位,左右耳交換治療。如是輕型高血壓患者,貼丸後每天早晚兩次按壓即可,如是中型或重型患者應適當增加按壓次數。還可配足底湧泉穴,掌擦湧泉穴5分鐘,頻率為每分鐘約180次。

  特別提示:高血壓患者特別要注意的是按摩耳背下耳根有升壓作用。

  除耳穴按摩外,高血壓患者還應注意:及時監測血壓,遵醫囑服用降壓藥物;節制飲食,控制體重;限制食鹽攝入量;保持樂觀情緒,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起居有節;經常做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

  高血壓一般治療

  1、減重

  2、採用合理膳食

  ***1***減少鈉鹽

  WHO建議每人每日食鹽量不超過6g。限鹽首先要減少烹呼叫鹽及含鹽高的調料,少食各種鹹菜及鹽醃食品。南方居民減少1/3,則基本接近WHO建議。

  ***2***減少膳食脂肪,補充適量優質蛋白質

  每週吃魚四次以上與吃魚最少的相比,冠心病發病率減28%。建議減少食用含脂肪高的豬肉,增加含蛋白質較高而脂肪較少的禽類及魚類。蛋白質佔總熱量15%左右,動物蛋白佔總蛋白質20%。蛋白質質量依次為:奶、蛋;魚、蝦;雞、鴨;豬、牛、羊肉;植物蛋白中豆類最好。

  ***3***補充鉀和鈣

  鉀與血壓呈明顯負相關,中國膳食低鉀、低鈣,應增加含鉀多含鈣高的食物,如綠葉菜,鮮奶,豆類製品等。

  ***4***多吃蔬菜和水果

  增加蔬菜或水果攝入,減少脂肪攝入可使SBP和DBP有所下降。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較低的血壓。人類飲食應以素食為主,適當肉量最理想。

  ***5***限制飲酒

  研究表明非常少量飲酒可能減少冠心病發病的危險,但是飲酒和血壓水平及高血壓患病率之間卻呈線性相關,大量飲酒可誘發心腦血管事件發作。因此不提倡用少量飲酒預防冠心病,而且飲酒可增加服用降壓藥物的抗性。

  3、增加體力活動

  每個參加運動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和高血壓患者在運動前最好了解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以決定自己的運動種類、強度、頻度和持續運動時間。具體專案可選擇快步行、慢跑、太極拳、游泳等。

  運動強度必須因人而異,按科學鍛鍊的要求,常用運動強度指標可用運動時最大心率達到180***或170***減去年齡,如50歲的人運動心率為120-130次/分。運動頻度一般要求每週3-5次,每次持續20-60分鐘即可。

  4、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平衡心理

  長期精神壓力和心情抑鬱導致睡眠障礙是引起高血壓和其它一些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精神狀態常使他們較少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吸菸等,並降低對抗高血壓治療的依從性。

  對有精神壓力和心理不平衡的人,應減輕精神壓力和改變心態,要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積極參加社會和集體活動,不要對自己和他人要求過高,更不要斤斤計較。

  夏季吃什麼水果降血壓

  蘋果

  蘋果中含有豐富的鉀鹽,能與體內的鈉鹽結合,使之排除體外。另外蘋果還具有防止血液中膽固醇的增加,減少血液中的含糖量等作用。

  獼猴桃

  獼猴桃汁治療高血壓、心絞痛、心律不齊,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腦動脈硬化。

  西瓜

  西瓜汁富含VA、B、C和蛋白質、葡萄糖、果糖、蔗糖酶、穀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蘋果酸、番茄色素、磷酸及鈣、鐵、粗纖維等,對高血壓有很好作用。

  木瓜

  含十七種以上氨基酸及多種營養元素,能軟化血管。

  草莓

  富含維生素和果膠物質,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對高血壓有一定功效。

  檸檬

  檸檬去火、消渴,預防臟器功能障礙等高血壓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