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養生小常識大全

  秋季養生當道,明日就是秋分,進入秋季之後要如何調理自己的身子呢?下面給大家介紹秋季飲食養生小常識,希望大家喜歡。

  秋季飲食養生小常識

  1.要注意防止熱能過剩,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2.中醫稱“宜食麻以潤其燥”。首先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應當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蘿蔔、西葫蘆、茄子、綠葉菜、蘋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種溼熱之氣積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發功用的辛香氣味食物,如芹菜。

  3.由夏到秋,氣溫下降,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過於生冷,會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種消化道疾患。所以飲食上有“秋宜溫”的主張,也就是說秋天應當避免光吃些涼和性寒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

  4.海藻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而海苔更是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藻糖酸,可以保護人體免受放射線的傷害

  5.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對於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療效。

  6.秋燥症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很適宜有內熱,出現肺熱咳嗽、咽乾喉痛、大便乾結的人食用。

  7.秋季要儘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秋季養生調理身體的方法

  1、多睡1小時。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身體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這就是“秋乏”。此時,就應該相應地調整起居,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睡,不僅可以讓人保持精神,還能在冬季來臨之前儲存能量,養精蓄銳。

  2、避免過早地新增衣物。初秋,暑熱尚未退盡,不宜過多過早地新增衣服,用來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然而,“秋凍”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則應及時增減衣服。“適溫”最重要。尤其在關節、腰部、咽喉、頸部等地方需要做好保暖工作。

  3、多喝蜂蜜水。蜂蜜潤肺、養肺,秋天經常服用,既可以防秋燥,又能抗衰老。有些人說,這個時候生薑要少吃,其實也不一定。生薑性偏溫,對於小感冒發發汗還是比較管用的。

  4、貼秋膘要循序漸進。進入初秋,夏天裡比較差的食慾逐漸好轉,但這個時節人的腸胃功能比較弱,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加重腸胃負擔,影響腸胃功能。

  5、喝粥健脾胃補中氣。百合粥、銀耳粥、杏仁粥、蓮子粥、堅果粥和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養生早餐。醫生提醒,調理保養身體應該從秋天開始,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能增強抵抗力。

  6、多喝水去秋燥。想去秋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建議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甦醒過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因為人的脾胃喜溫忌寒,低於室溫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7、多吃清熱安神食物。比如銀耳、百合、糯米、蓮子、豆類及奶類,但不可一次進食太多,少食多餐。

  8、少吹空調風扇。初秋早晚溫差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容易發作,經常吹空調、吹風扇,可能引發肩周炎、頸椎病等,要少受“冷刺激”。

  9、避免臍部、胃部受涼。天氣漸涼,肚臍部位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要及時增添衣物。睡覺時蓋好腹部,關好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