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美容功效

  土茯苓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疔療瘡,癰腫,瘰癧,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供大家參考。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具有利溼解毒,健脾胃,護肝臟,通利關節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並記載用本品水煨治婦人紅崩、白帶;《本草再新》亦謂之“祛溼熱,利筋骨”。本品原用於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療效甚佳,為治梅毒的要藥。

  土茯苓配防風辛溫上行之性以升脾陽,祛脾胃之溼,伍白芷除溼解毒,化濁闢穢。三藥相伍共奏化溼解毒,健脾益胃,護養肝臟之功。

  土茯苓的藥效作用

  1. 治療丹毒

  土茯苓、野菊花各30g,冷水浸泡片刻,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治療15例, 服藥3~6劑全部治癒。

  2. 治療銀屑病

  土茯苓60g,研粗末包煎, 每日1劑,2次分服, 15劑為1療程.一般用藥2個療程,皮疹減少, 鱗屑變薄;3~4個療程皮疹開始消退.治療50例,痊癒25例, 顯效14例,有效7例, 無效4例,總有效率92%。

  3. 治療淋病

  土茯苓25g,雙花、板藍根、車前子各20g,黃柏、木通、扁蓄、澤瀉、甘草各15g,水煎服, 每劑服3次,每日2次, 12~18劑為1療程.治療72例,痊癒54例, 有效13例,無效5例。

  4. 治療慢性盆腔炎

  土茯苓30g,雞血藤、忍冬藤、薏苡仁各20g,丹蔘15g,車前草、益母草各10g,甘草6g.每日1劑, 復煎,分2次服.隨證加減.另用藥渣加白酒炒熱外敷患處腹部相應部位, 或用穿石破、細辛、桃仁、皁角刺、三稜、莪術等藥研粗末用水拌溼後裝入袋內隔水蒸30分鐘,取出敷患處, 每日1次,每次30分鐘.月經第5天開始, 敷10天停藥,連敷3個月.治療94例, 治癒68例,好轉 15例, 無效 11例***其中 5例為結核性盆腔炎***.療程最短7天,最長4個月。

  5. 治療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炎

  病兒母每日服土茯苓9g,病兒每日服土茯苓6g,水煎分3次服.治療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1例, 服藥第4天,小兒全身紅疹全消, 口腔潰爛亦大見好轉,共服藥八、九天完全治癒。

  土茯苓的簡介

  土茯苓,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其為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於山坡或林下。入藥部分只選擇其乾燥後的根莖。常於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後乾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後乾燥、入藥。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溼,通利關節之功效,主要用於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

  《本草綱目》認為土茯苓能祛風溼,利關節,治拘攣骨痛。中醫認為,土茯苓

  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溼、利關節等功效。西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藥。土茯苓也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白塞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溼疹等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