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棚蔬菜種植前景如何

  在2017年裡,大棚蔬菜在種植方面有什麼好的前景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2016年大棚蔬菜種植前景。

  2016年大棚蔬菜種植髮展現況

  西屏鄉柏林村位於江油市城西12公里處,距綿陽市不到30公里車程,區域優勢明顯。盤江新河穿村而過,屬盤江二級階地,水利資源豐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轄6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456戶,1559口人,基本農田900餘畝。地震前有種植大戶1戶,種植面積200餘畝,現有蔬菜大棚10棚,養殖大戶3戶。2009年,村民耕地畝產值約1000元,而蔬菜畝產值約4800元,約為耕地畝產值的5位。現階段我村大棚特點是菜棚建築質量低,防寒能力弱,種植環境差,冬季不易生產。

  2016年大棚蔬菜種植存在的問題

  大棚蔬菜種植經歷了近3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我村產業開發的重頭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取得的成績讓人鼓舞,可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集中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棚種植缺乏專業技術支撐,經濟效益低下,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弱,集中反映在:

  1、農民缺少蔬菜生產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知識,蔬菜技術人員數量不能滿足需要,且缺乏在田間地頭的實地指導。

  2、農戶對引進特優品種力度不夠,主要還是以往的西紅柿、茄子、黃瓜、辣椒等大眾化品種,沒有依據本村資源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的規模化種植。

  3、一些種植戶一遇到蔬菜產品及農藥化肥種子市場價格波動,就會迅速減少種植面積,有的甚至放棄,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村裡大棚蔬菜發展的良好氛圍,不利於大棚蔬菜的穩定協調發展。

  4、5.12大地震後,大棚蔬菜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基礎設施受損嚴重,地震時期蔬菜賣不出去,再加上唐家山堰塞湖洩洪,蔬菜不能採摘,很多種植戶資金積壓,大棚種植面積大量減少,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挫。

  二是基於傳統農耕思想觀念較重,村民認識不到位,限制了大棚蔬菜發展。

  由於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不少農戶對發展大棚的認識不夠,種棚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不能將種植大棚當作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嚴重束縛了思想解放。絕大部分農民思想觀念陳舊,接受新事物意識淡薄,種植停留在傳統的農作物上;還有部分村民缺乏種植技術,別人種啥他種啥,別人幹啥他幹啥,邊種植邊摸索,完全處於被動狀態;也有一部分農民形成了“以土為本”過分依附土地的思想;還有部分村民存在“小富即安”的現象,易滿足於現狀,不能把結餘投入擴大再生產,無法獲得更多更大的結餘,缺乏改變現狀的衝動和慾望;另外,絕大多數農民缺乏開放意識、商品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在生產過程中害怕失敗,怕擔風險,缺乏戰略性和前瞻性眼光。此外,抱有種地不如打工思想的人很多,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靠種植生活的村民很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

  三是銷售渠道不暢,受外地蔬菜市場衝擊,抑制菜農種植大棚的積極性。

  我村的蔬菜種植總體上講,由於數量少,技術含量低,種植成本大,在市場上競爭能力太弱,大部分菜農是自種自銷。再加上外地蔬菜的調入,影響了大棚種植菜農的銷售和種菜的積極性。

  2016年大棚蔬菜種植前景方向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大量的農業人口流向城市,接近兩億農民成為了農民工,城市化程序加快。在農業人口的勞動力不斷升值的同時,原來城市周邊的菜田又變成了高樓大廈,農村人口也改變了吃菜靠田間地頭自給自足的方式。社會逐漸進入到專業分工的時代。

  進入九十年代,我國的蔬菜產業迎來了他的一次新的革命。光能利用率高,越冬能力強,作物病蟲害減輕。通過嫁接,作物根系發達,產量成倍提高,極大的豐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籃子,同時又鼓起了菜農的錢袋子。

  但是,一家一戶零、小、散、亂的生產模式,很難保證蔬菜的品質,近幾年出現的農藥殘留超標,嚴重的威脅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同時,一家一戶的生產,對市場規律缺乏預見性,難以保證市場供應的同時,又很難規避市場風險。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家倡導公司化的蔬菜基地,農業合作社,卻是恰逢其時。

  進入新世紀,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的意識深入人心。生產綠色有機蔬菜,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成為廣大菜農的共識。品牌意識,精品意識,優質優價的意識,成為廣大菜農改進生產設施,改進生產技術,由此而來的就是產品更優質,回報更豐厚。最近幾年,國家積極引導,菜農的科技水平不斷高,我國的蔬菜生產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溫室大棚節水灌溉技術應運而生,以下是河北潤田節水就大棚溫室節水灌溉的滴灌帶技術的一些看法。

  大棚蔬菜種植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