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的關係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那麼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有什麼關係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茶道的歷史需借鑑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飲茶普及,茶藝完善之後。唐代以前雖有飲茶,但不普遍。東晉雖有茶藝的雛型,還遠未完善。晉、宋以迄盛唐,是中國茶道的蘊釀期。

  中唐以後,中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形成“比屋之飲”,“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唐朝肅宗、代宗時期,陸羽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實踐、潤色和完善,形成了中國茶道的“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從而形成了中國茶道的“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標誌著中國茶道“泡茶道”的誕生。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國茶道精神內涵厚重,博大精深。中國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飲茶和茶藝中貫徹的一種精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

  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中 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 即:“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其實,早在唐代,我國就出現了"茶道"一詞,但其內涵並無明確的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飲茶之道,有時也泛指飲茶過程中所領悟之道。後來,有人還說茶道也就是商道,二者有著本質上的聯絡,認為從根本而言,茶道的潛在意志,就是人道和商道的基本內涵,也是人道和商道的藝術和美學。

  同時,茶道也是養生之道,既是健身之道,也是道德修養之道。唐朝時,茶傳入日本後,日本茶祖榮西禪師認為飲茶是養生之道,長壽的妙藥,大力提倡茶飲,創立了日本茶道。

  在中國,唐末劉貞亮把飲茶的好處總結為"十德":

  ***一***以茶散悶氣,

  ***二***以茶驅睡氣,

  ***三***以茶養生氣,

  ***四***以茶除病氣,

  ***五***以茶利禮仁,

  ***六***以茶表敬意,

  ***七***以茶嘗滋味,

  ***八***以茶養身體,

  ***九***以茶可稚心,

  ***十***以茶可行道。

  劉貞亮明確提出了"以茶可行德"之說,提倡飲茶可以推行公德,提倡飲茶對品德的修養。由此可見我國早就有茶道的思想墓礎。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中國茶道的發展

  1***四大中國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四大中國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髮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髮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髮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髮於"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

  2***中國茶道精神

  “廉、美、和、敬”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誌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以上對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茶德***的歸納,雖然不盡相同,但其主要精神還是接近的,特別是清、靜、和、美等是符合中國茶道的精神和茶藝的特點,和日本茶道和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也是相通的。據陳香白教授研究,他認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

  3***中國茶道與佛教

  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中國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