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人生哲理是什麼

  茶道作為自古就有的生活藝術是涵育人生修養的途徑之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人生哲理,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人生哲理

  道作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萬物的本質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盡一致。中國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補”,隋唐以降又趨於“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為儒家之道。可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為禪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為而無不為。

  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中國茶道可稱之為美的哲學。

  其一,中國茶道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

  其二、中國茶道美學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如“和”、“道”、

  “氣”、“神”、“氣韻”、“意境”等等。

  其三、中國茶道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釋、道、儒三教的哲學理念。

  其四、中國茶道美學強調的不是從美學的一般表現形式上去欣賞和理解茶道美,而是從“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出發,要求“滌除玄鑑”、“澄懷味象”從小茶壺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機,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悟人生百味。

  其五、中國茶道美學不僅僅是茶事活動中追求美感的理論指導,更重要的是從哲學的高度,廣泛而深刻地影響看茶人,特別是知識分子茶人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和”是中國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一茶通三教,不可謂不高深,不可謂不博大。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用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裡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總之,中國茶道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茶道的涵義

  茶道是以飲茶為形式,通過飲茶活動,獲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滿足為主要內容的。與茶的藥用和飲用比較,有質的區別。隨著社會的進步,飲茶活動從單純的喝茶滿足人體生理需要,逐漸提升為品茶、茶藝、茶道,它不但滿足著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還滿足了人們精神文化的需求。茶的藥用滿足人們治病和健身的需求,茶的飲用滿足人的生理需要,是維繫有形的人的肌體健康,現代語上來說是硬體建設。而茶道主要是滿足人的精神思想需求,增益文明修養、人文素養、藝術造詣、綜合氣質及對世界萬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等等,以及更為透徹、更有意義的人生觀、世界觀等,是人體的軟體建設。

  修養原是學問上精密之功夫,修以求其粹美,養以期其充足,修是切磋琢磨,養是涵育薰陶。引伸至人生修養,約定俗成是指人的精神文化、思想品德等方面,這些無形的精神文化、思想品德可以通過行為舉止反映出來,如言語、禮儀、動作、位置、姿勢、服飾等。

  相對應於“飲茶與人體健康”,“茶道與人生修養”是能夠為茶文化人士所認同的。前者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被人體吸收利用,已被現代科學解剖得細緻入微,條理分明。由於它的物質特性,容易被人們理解和認識。後者比較抽象,沒有具體的形態,尚在不斷的瞭解與認識的過程之中。飲茶有益於健康是由於茶湯中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與藥理成分,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防病治病。茶道活動能涵育修養是因為茶道活動中的規範、禮儀、審美,社交特性、動手實踐能力,人文素養的積累等能多方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