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收藏的忌諱

  對古玉,行內人士、玩玉之人有"三忌"、"四畏",這是玩玉之人長期的心得和體會。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玉忌油

  所渭忌油,是指古玉應避免接觸油膩。這是因為油脂可封堵玉質的微細孔隙,使玉質中的灰土不能退出來,玉器自然不會瑩潤,也便不會透出所謂的“清光”,古人認為玉石中有排洩雜質的管道,並稱之為"土門"。所謂"土門"即是指玉石本身所具有的微細孔隙。玉器因在地下長期受水浸土蝕,微細孔隙中自然滲入土質或雜質。養護的目的便是儘量使其雜質"吐"出,便可使古玉還原。有些人以為將古玉抹上些花生油或在鼻上、面額、頭髮中沾些人體油脂,可使古玉顯得油亮、溫潤,實則是一大忌。因為這樣做的結果使得"土門"閉塞,反而對玉質有害。

  一但沾了油膩,解決的辦法有二,一是用滾水煮一會兒,便可退油,二是將玉件放人痱子粉或乾麵粉中,吸除油脂。從而不使"土門"閉塞,而漸漸現出寶光。

  此外,絕大多數玉器包括古玉,常常都經過"過蠟"處理。新玉因無"土"可"吐",閉塞"土門"反使雜質、髒物不易侵入,加之光澤更好,自然是件好事。古玉則因有"土"要"吐",便不能使"土門"閉塞,因而"過蠟"對玉質沒有好處。商人之所以要"過蠟",只是為了"買相"好。所以買回家的古玉,第一件事,便是將其放人滾水中煮一下,使蠟溶出,而後再佩。

  日常佩帶中,古玉每天都接觸人體,同樣沾有人體分泌的油脂及汗液等的酸鹼性。過去玩玉的人有二種辦法可解決這一問題,一謂之"溫吐",二謂之"幹吐"。即佩在身上的玉器,每融四五個月,便取下來讓其"吐"出油膩和酸鹼性。所謂"溫吐",即是在睡前將玉器放在五六十度的熱水中浸泡,早晨再取出擦乾佩戴。所謂"幹吐"就是我們前面剛提過的將玉器放人癢子粉或千麵粉中,吸出其油膩及酸鹼性。從而使玉質"土門"不閉,在人體恆溫及摩接作用下,慢慢復原。

  2、古玉忌汙穢

  古玉忌汙穢的道理與忌油相似,即汙穢會使"土門"閉塞,而使玉質中的灰土不能退出,甚至反受其濁。因此玩玉之時,事先要洗淨雙手。

  3、古玉忌腥

  玉器與腥物接觸,不但使玉器含有腥味,也會傷至玉質。人們發現,在海濱出土的玉器,往往沒有一件是完美的。古人認為,這便是由於腥氣或腥液所傷。實際上,是因為腥氣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如滷鹽等,對玉器有一定的腐蝕,而導致玉質受損,所以古玉要避免與腥物相觸。

  4、古玉怕火

  即所謂"畏火。。古玉如果常靠近火或熱源,則可能使"色漿"盡褪,所謂色漿主要是指玉質的表面光澤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熱,尤其是高溫,可導致裂紋的產生,亦可傷及玉質,從而失去光澤,降低透明度。不要說是古玉,即便是新玉,也是一樣。此外也因為玉器多有"過蠟",因而高溫易使蠟熔化,而便表面光澤降低。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見珠寶店的玉器櫃檯中放著一杯水的原因。由於櫃中的射燈溫度較高對玉器不利,而水可調節櫃中的溫度和溼度,從而減少射燈對玉器的影響。

  5、古玉怕冰

  即所謂"畏冰"。過去的玩玉之人認為,如果古玉時常近冰,或被凍,則色沁就不活,沒有潤感,謂之"死色"。有人以為將古玉放在冰箱中冷凍,會使其"通透"和"質堅",實在是一大錯誤。正相反玉質可能會產生裂紋而不可挽救。更何況色沁不但不會"活",反而可能無論怎樣"盤"也救不"活"了。

  6、古玉怕姜水

  即所謂"畏姜水"。有些人本以為"姜水"乃除腥除臭之物,正可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氣或腐臭氣。誰知卻傷及玉質。古玉與姜水接觸,往往會使已有的沁色黯淡無光。如果浸的太久,還會使玉器渾身起麻點。以後即便不斷"盤玩",也難以補救。

  7、古玉怕驚怕跌

  此即所謂"畏驚氣"。是指當佩戴者受驚或不慎,將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於硬物之上,重則"粉身碎骨",輕則產生裂紋,即使看不見裂紋,也不意味其完好無損。因為重撞之下,內部結構總會受影響,即便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細裂紋,也是玉器的隱患。因此玩玉者講究平心靜氣,戒驚戒燥,這也是修身養性的內容。

  古玉器收藏保養方法

  大凡出土之舊玉,多遭土之侵蝕,帶有各種色沁,收存後需以盤功使之恢復本性。前人認為,古玉器溫潤純厚,晶瑩光潔,尤其各種色沁之妙,如同浮雲遮日,舞鶴遊天,富有無窮的奇致異趣,不僅悅人之目,且能悅人之心。

  但古玉縱然具有最美之色沁,如不加盤功,則將隱而不彰,玉理之色更不易見,玉性不還復,形同頑石。故前人十分重視和講究盤玉之法,劉大同《古玉辨》論之頗詳,其將盤玉分為急盤、緩盤、意盤三種,曰:“急盤須佩於身邊,以人氣養之,數月質稍硬,然後用舊布擦之,稍蘇,再用新布擦之,帶色之布切不可用,以白布粗布為相宜,愈擦則玉愈熱,不宜間斷,若晝夜擦之,灰土濁氣,燥性自然退去,受色之處自能凝結,色愈斂而愈豔,玉可復原,此急盤之法也;緩盤須常繫腰中,借人氣養之,二三年色微變,再養數所,色即鮮明,佩至十餘年後,或可復原,此言秦漢之舊玉,若三代古玉,非六、七十年不易奏效,誠以玉入土年愈久,而盤愈難,因其所受地氣深入玉骨,非常年佩之,而精光未易露出也,此緩盤之法也;意盤之法,人多不解,必須持在手內,把玩之,珍愛之,時時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氣質,養我之性情,使我一生純正而無私慾之矇蔽,至誠所感,金石為開,而玉自能復原矣,此意盤之法與急盤、緩盤之法不同,面壁工夫,能者鮮矣!夫三代古玉,盤之年久皆能脫胎,脫胎者渣滓淨盡,清光大來,直同成仙者脫去凡胎之意也!”古玉一經盤出,往往古香異彩,神韻畢露,逸趣橫生,妙不可言。還說:“舊玉盤三伏,猶勝三年餘。蓋以三伏炎熱,金石皆能出汗,故易盤耳;若嚴冬盤玉,非在暖室,不易生效。”

  古玉也有畏忌,一畏火,“常與火近,色漿即退。”對強光溫的持久照射亦應儘量避免,尤其出土不久的玉器,受光熱後色更易變淡。

  二畏冰,“常與冰近,色沁不活。”

  三畏驚氣,“佩者不慎,往往墜地,如落磚石之上,重則損傷,輕則肌理含有裂紋,其微細如髮,驟視之而不得見。”

  古玉所忌為:一忌油,“舊玉地漲未足,常粘油膩,則清光不能透出,故佩玉者,把玩日久,恐被油沁,腦油鼻油則尤甚,必須用滾水洗之,方能退油,盤者倘用鼻油摩擦,是愛之反不如毀之之為愈也。”

  二忌腥,“玉與腥物相接,即含腥味,且傷玉質。”

  平時可將古玉置於軟囊盒中珍藏,一般溫溼度條件即可,但應避免因氣候變化過劇而產生裂紋。如器物斷裂,應用環氧基樹脂或聚醋酸乙烯乳劑塗於其上粘結,缺失部分則可將合成樹脂摻滑石粉塑刻或翻模成所需之形,進行粘合修補,為使顏色一致,在填料中可加入造當顏料,也可在修復後著色。器物表面的小塊缺陷或脫落,有用封蠟調配色料加以充填的,再以柔和的銘黃打磨劑予以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