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總結

  在2017年的八年級物理學習階段,對所學的知識點做一次全面的總結,會讓你的物理成績得到新的進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電路

  1. 電源:能提供持續電流***或電壓***的裝置。

  2. 電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如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發電機則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3. 有持續電流的條件:必須有電源和電路閉合。

  4. 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酸、鹼、鹽的水溶液等。

  5. 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純水等。

  6. 電路組成:由電源、導線、開關和用電器組成。

  7. 電路有三種狀態:***1***通路:接通的電路叫通路;***2***斷路:斷開的電路叫開路;***3***短路:直接把導線接在電源兩極上的電路叫短路。

  8. 電路圖:用符號表示電路連線的圖叫電路圖。

  9. 串聯:把電路元件逐個順次連線起來的電路,叫串聯。***電路中任意一處斷開,電路中都沒有電流通過***

  10. 並聯:把電路元件並列地連線起來的電路,叫並聯。***並聯電路中各個支路是互不影響的***

  1.電流的大小用電流強度***簡稱電流***表示。

  2.電流I的單位是:國際單位是:安培***A***;常用單位是:毫安***mA***、微安***µ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測量電流的儀表是:電流表,它的使用規則是: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②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④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4.實驗室中常用的電流表有兩個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1安。

  1.電壓***U***: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電壓U的單位是:國際單位是:伏特***V***;常用單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測量電壓的儀表是:電壓表,它的使用規則是:①電壓表要並聯在電路中;②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4.實驗室中常用的電壓表有兩個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5伏。

  5.熟記的電壓值:

  ①1節乾電池的電壓1.5伏;②1節鉛蓄電池電壓是2伏;③家庭照明電壓為220伏;④對人體安全的電壓是:不高於36伏;⑤工業電壓380伏。

  1.電阻***R***: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導體如果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那麼電阻就越大,而通過導體的電流就越小***。

  2.電阻***R***的單位:國際單位:歐姆***Ω***;常用的單位有:兆歐***MΩ***、千歐***KΩ***。

  1兆歐=103千歐;1千歐=103歐。

  3.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於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電阻與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無關***

  4.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和電阻箱***

  ***1***滑動變阻器:

  ① 原理: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

  ② 作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和電壓。

  ③ 銘牌:如一個滑動變阻器標有“50Ω2A”表示的意義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2A。

  ④ 正確使用:A.應串聯在電路中使用;B.接線要“一上一下”;C.通電前應把阻值調至最大的地方。

  ***2***電阻箱:是能夠表示出電阻值的變阻器。

  :機械能和內能

  1.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能量***。

  2.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3.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4.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5.重力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6.物體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7.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8.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9.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焦耳

  10. 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

  方式有:動能 重力勢能;動能 彈性勢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類大量利用的機械能有風能和水能。

  1.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 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內能也稱熱能***

  2.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內能就越大。

  3.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4.改變物體的內能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5.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小;

  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大。

  6.物體吸收熱量,當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大;

  物體放出熱量,當溫度降低時,物體內能減小。

  7.所有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8.熱量***Q***: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物體含有多少熱量的說法是錯誤的***

  9.比熱***c ***: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

  10.比熱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質的體積、質量、形狀、位置、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只要物質相同,比熱就相同。

  11.比熱的單位是:焦耳/***千克·℃***,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12.水的比熱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千克的水當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焦耳。

  13.熱量的計算:

  ① Q吸=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熱量,單位是焦耳;c 是物體比熱,單位是:焦/***千克·℃***;m是質量;t0是初始溫度;t 是後來的溫度。

  ② Q放 =cm***t0-t***=cm△t降

  1.熱值***q ***: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熱值。單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燒放出熱量計算:Q放 =qm;***Q放 是熱量,單位是:焦耳;q是熱值,單位是:焦/千克;m 是質量,單位是:千克。

  3.利用內能可以加熱,也可以做功。

  4.內燃機可分為汽油機和柴油機,它們一個工作迴圈由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四個衝程。一個工作迴圈中對外做功1次,活塞往復2次,曲軸轉2周。

  5.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的熱機的效率是熱機效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6.在熱機的各種損失中,廢氣帶走的能量最多,設法利用廢氣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簡單機械和功

  1.槓桿: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 棒就叫槓桿。

  2.什麼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1***支點:槓桿繞著轉動的點***o***

  ***2***動力:使槓桿轉動的力***F1***

  ***3***阻力:阻礙槓桿轉動的力***F2***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3.槓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寫作:F1L1=F2L2 或寫成 。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槓桿原理。

  4.三種槓桿:

  ***1***省力槓桿:L1>L2,平衡時F1

  ***2***費力槓桿:L1F2。特點是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槓,理髮剪刀等***

  ***3***等臂槓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5.定滑輪特點: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實 質是個等臂槓桿***

  6.動滑輪特點: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要費距離.***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槓桿***

  7.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1.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 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功的計算:功***W***等於力***F***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 通過的距離***s***的乘積。***功=力×距離***

  3. 功的公式:W=Fs;單位:W→焦;F→牛頓;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等於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說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 斜面長是斜面高的幾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螺絲、盤山公路也是斜面***

  6.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計算公式:P有/W=η

  7.功率***P***:單位時間***t***裡完成的功***W***,叫功率。

  計算公式:。單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八年級物理上冊知識點掌握了嗎?小編為大家進一步推薦了初二其他的視訊學習課程,各科逐一攻破!高分不是夢哦!(點選圖片直接進入體驗學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