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仔雞飼養方法

  肉仔雞現在在菜市場經常有看到,那麼肉仔雞是如何飼養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地面撒養:地面撒養是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方式。保持雛雞生長髮育的溫度,則可不拘形式。但墊料的方式各有不同。一種是經常鬆動墊料,除去雞糞,晒乾後再使用,必要時才更換墊草;另一種是不清除糞便,也不更換墊料,而是根據墊料的汙染程度,再連續加厚,待仔雞出售時一次出清。後者又叫厚墊草飼養法,這種方式可以節省勞力,又由於墊草的發酵產生的熱量可增加室溫,另外,由於微生物作用,可產生維生素B12。平面飼養方式,對於喂水、喂料可用人工,也可使用半機械化。平面飼養的優點是投資少,裝置簡單,殘次品少等。缺點是佔地面積多,需要大量的墊料,並容易通過糞便而傳染疾病。

  2.網上平養:網上平養是將雞養在特製的網床上,網床山床架、底網及圍網構成。可就地取材,木、竹、鐵都可採用。網眼的大小是使雞爪不進入而又可落下雞糞為宜。如果採用金屬網床,即可採用12-14號鍍鋅鐵絲製成。網眼大小為1.25x1.25釐米。底網離地面50~60釐米。網床大小可根據雞舍面積具體安排,但應留足夠的走道,以便操作。採用網上平養,每平方米容納雞數比地面散養多0?5一1倍。網上平養管理方便,勞動強度小,雞群與雞糞接觸少從而可大大減少白痢病和球蟲病的發病率。為了減少肉用仔雞胸囊腫的發病率,可在網上再鋪一層彈性的方眼網或直接用尼龍底網。

  3.籠養:實際上是立體化養雞。從出殼至出售都在籠中飼養。隨日齡和體重增大,一般可採用轉層、轉籠的方法飼養。肉用仔雞籠養雖然有不少優點,如便於機械化、自化管理,雞舍利用率,燃料、墊料、勞力都可節約,還可以有效控制球蟲病、白痢病的蔓延等,但籠養肉用仔雞還不十分普遍,主要原因是由於第一次投資大,特別是胸囊腫的發生率高,如果再飼養不當,也會出現比較多的胸骨彎曲和軟腿病等表現,因而不能普及。但從今後的發展來看,籠養肉用仔雞是有前途的。只要改進籠底材料結構。何況目肉已生產出具有彈性的塑料籠底,這將會使肉用仔雞的胸囊腫發生率大為減少,將會使籠養肉用仔雞更好地發展起來。

  雞的受精過程

  雞在交配的時候就是母雞半蹲或全蹲,翅膀向左右撐起,就像把肩膀同時向上聳起的感覺。之後公雞雙腳從背後踩上母雞背,然後用堅嘴咬住母雞的雞冠或頭上的羽毛,自己的翅膀左右撲扇,目的是保持平衡,屁股相互靠攏。這個姿勢叫“踩配”!之後,公雞的精子進入母雞的體內 ,讓母雞體內的卵***蛋之前的形態***受精,只有‘受精卵’才能孵出小雞。檢視蛋是否受精,可以將蛋對著燈泡照,如果在蛋的一面***就是吃帶殼水煮蛋敲開有氣孔的那一面***出現一小圈陰影,則表示該蛋已受精,沒有陰影的則不能孵化出小雞。

  無論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精子會很快沿輸卵管上行並達到喇叭部的精窩內。如果交配***或人工輸精***後輸卵管內沒有蛋,精子到達喇叭部只需30分鐘左右。當卵子進入到喇叭部時,一般經過15分鐘左右即會有3-4個精子進入卵黃表面的胚珠區,但只有一個精子能與卵細胞結合而受精。其實公雞一次交配能射出的精子數量一般在15-80億之間,大量的精子犧牲在征途中。據大量實驗測定,精子數量不低於1億個,同樣能達到良好的受精率,人工授精正是基於此而提高了種公雞的利用率。當喇叭部有新老精子共存時,新精子的活力則大於老精子,受精的機會也多於老精子..所以最高的受精率通常出現在開配後的第三天。